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2 12:12:54瀏覽266|回應0|推薦2 | |
「品德可以填補智慧的不足,但智慧無法填補品德的空白!」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在演講時引用但丁的話,認為教育的目的在引導學生「先當一個好人」,之後再學著當一個好學生。 為什麼會有大學生不願意讓座,還動手打人?為什麼有學生撿到錢,要求對方付留滯金?為什為什麼吳寶春的徒弟學成手藝之後,卻在師傅旁邊開店?洪蘭在演講一開始,就以日前媒體報導過的事件,帶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洪蘭表示,在21世紀,上學已經不是為了學到有用的東西,因為知識會一直改變,例如從前書本上寫冥王星是9大行星之一,現在冥王星卻已從9大行星中除名,所以洪蘭強調「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品德是內隱的潛移默化過程」,洪蘭指出,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父母的一舉一動除了落在小孩眼底,也會內化在孩童心中,影響日後的人格發展,「身教非常重要!」洪蘭說,父母不能自己只看電視,卻希望孩子喜歡閱讀,最好的方式是拿著書與孩子一起靜靜看書。 洪蘭以黑猩猩「吸菸查理」為例,說明「學好的很難,學壞的卻很快」,孩子小時候像張白紙一樣,充滿各式各樣的可能性,父母不應該每天只會挑小孩的毛病,「每天罵他,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洪蘭感嘆,許多中國傳統父母沒有讚美小孩的習慣,當小孩放學,開心地跟父母說自己考試考了100分,父母的反應卻不是先讚美,而是反問「全班有幾個人100分?」洪蘭強調,「沒人是完美的」,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帶著孩子從錯誤中成長。 現代許多父母過於忙碌,只能將管教小孩的任務交給學校、補習班或菲傭,再加上孩子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洪蘭直言,孩子應該要有機會跟在大人身邊學習,才能正確地學習如何待人處事,呼籲父母透過無所不在的生活經驗和故事,讓孩子從中學習辨別是非對錯。 節錄自聯合新聞網 感想: 此文講到的重點就是所謂的"身教 ",真正講,品格(品德)教育應該不是用教的, 而是一點一滴的親身示範以身做則,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的模仿,今天我們常會怪孩子的價值觀偏差,如果能靜下來思考為什麼,看看現在的台灣社會亂象,貪腐嫖妓事件,還有它的結果,一些媒體因政治立場而刻意扭曲事實的報導,請問, 孩子們能有多少判斷力? 給孩子們什麼樣的負面教育? 此時,家長還有老師們如果沒能適時的給孩子正確的觀念,我們要如何去怪孩子的價值觀偏差? 在洪蘭的文中只提到"家庭"教育,事實上學校裡的老師,課後補習班裡的老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孩子們跟這兩處老師相處的時間比爸媽還多,講最基本的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都是品格教育的基礎,別的就更不在話下. 所以說,學校和補習班的主其事者,對老師們本身的做為更應該有所要求與規範,給孩子們正確的示範,唯有家庭/學校/補習班完美的連結才可能達成所謂的品格教育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