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01/30 17:57:53瀏覽3429|回應5|推薦31 | |
今天巧遇了一位過去曾經毗鄰而居十多年的單親媽。問起她那位美麗乖巧的女兒從大學畢業後在那裡高就。她說:女兒一畢業,就很幸運地被旺旺集團錄用,外派上海工作好幾個月了。
我一方面為她那位半工半讀完成學業的女兒,能在畢業後迅速找到工作感到高興,但也為她沒有女兒陪伴,更加孤單,母女兩地互相牽掛,日子必然不好過。
我還認識一位留美回台的年輕教授,回國後在某專科大學擔任講師,不但一年一聘,還被學校分派了招募學生的配額;招不到足額學生,學校就不與續聘。他不得已,只好在去年接受了大陸華南某大學的約聘,離開他從小生長的台灣,到對岸去擔任教授,作育大陸英才。學校除了給了他不錯的薪水之外,還分配了洋房給他夫妻當宿舍。他也有一位貌似明星臉的美麗女兒,從名牌大學工作後,在台灣某上市公司工作幾年,去年也被台商聘請到江蘇去工作了。
教授的妻子,為了照顧依然在台灣讀大學的兒子,只能兩地來回跑、兩頭牽掛。 一家四口,三口人必須連本拔起,移植到中國大陸。
這些個案,只能說明,因為台灣就業市場不斷地萎縮,大學畢業生要不就得接受本地22K的低薪,不然就只好離開家鄉到陌生的土地上讓自己的薪水立刻翻倍。
我月前到上海出差,週五晚上到上海新天地蹓躂。在著名的音樂餐廳內用餐,前後左右聽到的,都是帶有台灣腔的鄉音。這些台灣年輕人離鄉背井,在上海十里洋場,遇見來自家鄉的同胞,自然是感到特別親切。他們把酒言歡、談起家鄉事強顏歡笑的背後,可以感受到他們淡淡的思鄉之情,聽到台灣流行歌曲時,眼角偶爾閃過一絲淚光。
不像我們這群曾經留美回國的老留學生,負笈異鄉是為了學習更先進的學術取得學位,回到台灣便能輕易取得一席之地; 當今的年輕世代到對岸工作,不為了取得學位或地位,僅僅為了圖個溫飽,或者期待能夠在這塊比台灣更國際化的十里洋場上,培養自己更大的國際觀,讓自己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飛向更廣闊的世界。
因為台灣容不下他們,必須到對岸求生存,不但得不到家鄉政府的支持,反而成了棋盤上的卒子,讓家鄉政府用來將對方的軍。
一年一度春節返鄉,探望高堂父母雙親,與親友團聚祭祖的珍貴機會,便在蔡政府因為航線之爭,作為報復對岸不願屈就的犧牲品。我認識的這位教授,母親由於失智,在醫院中已經時日無多。然而,因為臨時的航班取消,就是用再貴一倍的高價,依然無法買到機票。想從小三通返台,不但耗費時間,更擔心無法即時趕回家裏,陪伴老母走完最後一程。
台灣有些綠營人士,自己擁有土地田產,不需要為生活擔憂,還經常有意無意地批評台商爭先恐後地到對岸工作,是不愛台灣。他們無法理解這些年輕世代與台商,是因為台灣的職場與企業環境,容不下他們,否則誰願意離鄉背井、拋家棄子,到陌生的地方去從頭打拼起?
作為一個民選的政府,如果不能用同理心對待正在對岸工作賺錢、寄錢回家照顧親人的台商與年輕世代,只能說蔡總統口中所說的「台灣價值」,就只是政治語言,是一句沒血沒淚沒心肝的空話!當有能力的年輕世代都紛紛離開台灣到對岸或外國討生活,台灣還有什麼「價值」?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