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12/30 09:01:23瀏覽3025|回應5|推薦31 | |
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於 18 世紀末期,以燃煤為基礎,用機械動力代替手工勞力,引領社會從農業進入工業變革。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20世紀,以石油等化石燃料為基礎,利用電力、內燃機、汽車和通訊技術,進行大量生產。
台灣在20世紀中,托天洪福,幸得強人蔣經國領導,外加肱骨能臣如孫運璿、李國鼎等人,共同將台灣從農業社會平安過渡到工業社會,並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交出亮麗成績。 由於孫、李等人的無私奉獻與高瞻遠矚,台灣政府很早就決定發展半導體工業,並成立工研院與新竹科學園區,培養大批科技人才,吸引大批留學生回國,奠定了日後台灣通訊產業蓬勃發展的紮實基礎。吃苦耐勞的台灣人,也將台灣轉型成為世界代工廠,帶動了台灣經濟起飛,也累積了大量民間財富。但也為此付出了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慘痛代價。 《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的作者-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書中闡述,人類已經歷經了兩次工業革命,馬上將邁向開創性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而每一次的工業革命,都是新的能源與新的資訊通訊技術 結合之下而產生的。他預測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再生能源將取代化石能源、建築物都將轉化為微型發電站、大眾交通工具將轉型為插電式電動車和燃料電力車、多方面使用網際網路技術(如3D 列印)。 他同時大膽預言,扮演「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推手,將會是崛起的中國!主要的原因是:1、中國藴藏了豐富的再生能源;2、中國具有廣大的內需市場;3、政府有高效率與足夠財力進行長期投資;3、儒家思想講求共生共榮、和平共存。 當台灣依然陷入政治泥沼中無法脫身之時,各國卻已默默地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做好準備。 美國歐巴馬總統被譽為「網路總統」,不但利用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來幫助競選,還力促成本低、藴藏量高的油頁岩開發工作。電力公司則在各州廣設智慧型電網,民眾還可以隨時上網監控家中用電量。各州並廣設充電站,讓電動車可以取代燃燒石油的汽車,依靠電力便可橫貫美洲大陸。 日本政府則編列預算,輔助各地區大樓在屋頂設置太陽能發電站,一方面供給大樓住戶使用,多餘電能則由電力公司收購。同時政府鼓勵各車商全力發展電動車,並積極發展充電設備及技術,讓使用者無論在家或外出,只要開上地面感應站,就能很方便地取得便宜的電能來充電。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的書迷。他要所有負責未來國家經濟決策的官員必須熟讀,並在十二五計劃中實踐他對綠能、環保、寬頻網路的要求。 反觀台灣,因為民粹與內鬥,立法院不斷地延遲簽訂《兩岸服冒協議》,目的就是要將離我們最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推手」-中國,拒絕在大門之外。失敗的國教,讓高職學生連英文26個字母都拼不完,大學生學不到一技之長,只會忙著上街頭抗議薪水太低。反核團體寧可燒煤發電,也不要發展核能。工廠寧可繼續做消耗能源、水源、汙染環境的加工代工業,也不想投資研發進行產業轉型。國、民兩黨忙著互相潑糞抹黑,只在乎是否能夠在選舉中取得執政權,誰還在乎什麼工業革命?很多政府官員甚至總統,以及下任候選人,恐怕連網路都不懂,怎麼可能理解第三次工業革命? 面對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除了推動3D列印技術的發展之外,台灣何去何從?四十年前,台灣有強勢領導人、有為國劬勞的孫運璿、李國鼎帶領台灣走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環顧當今台灣政壇,還有那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有能力可以引領台灣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
(本文登載12/30/2013中國時報 名家專論-拒第三次工業革命推手─中國於門外?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