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2/11/01 14:49:22瀏覽610|回應0|推薦1 | |
易經是群經之首,歷史悠久,值得探討它的最早版本,現代的易經版本多是來自西安碑林的唐朝《開成石經》,採用王弼所整理的版本,已經將經和傳合一的格式。當然更早之前的版本是經和傳分離,比較有原始味道,更接近巫書。
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是在 1994 年由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上購藏了一批戰國楚竹書,稱之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這批竹簡中,整理出了目前所見最早的一種《周易》版本,其年代為戰國晚期。 於 1973 年 12 月在長沙的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墓主人是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利蒼的兒子,據專家判斷,此卷抄寫的時間約在西漢文帝初年(約公元前180年至170年間)。由於是抄寫在帛上的書,所以叫做「帛書周易」,簡稱「帛書易」或「帛易」。 於 1977 年的安徽省阜陽市雙古堆1號漢墓出土了抄在竹簡上的《周易》。由於墓主是西漢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卒於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所以可以確定,這部《周易》的年紀至少和馬王堆的帛書《周易》不相上下。 於 2016 年的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上萬枚竹簡和近百版木牘。據介紹,其中含有《周易》的內容。海昏侯劉賀是公元前的人 ,他墓里發現的《易經》很可能存在《連山》或《歸藏》。 東漢鄭玄作《周易》注時才把經文和傳文合併為一書,並在其前面加上「象曰」、「彖曰」字樣,以與經文相區分。後來曹魏王弼、東晉韓康伯注《易》都用鄭玄本。王弼進一步把《象》、《彖》、《文言》與經文連在一起,成為今天我們見到的模樣。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即採用王、韓注本,通行至今,這也就是十三經集注的版本。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