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1/19 22:15:36瀏覽218|回應0|推薦0 | |
2021.01.20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大寒 有關「臘八(節)」... 年底奉祀眾神和祖先的祭禮,就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就叫做(臘月):臘月醃的肉就叫臘肉。唐代訂臘月初八日為佛誕日。宋朝時,在這天作浴佛會。 中國北方家庭多會在這一天團聚,吃著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的臘八粥溫暖度過,而且不只是臘八節這天,農曆春節時北方家庭也會團聚吃臘八粥。 有關「大寒」... 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 俗諺:「大寒不寒,春分不暖」這句話意指如果大寒這天不冷的話,那就代表寒期向後延遲了,所以春分時節會很冷;「大寒不寒,人馬不安」這句則是指如果大寒這天不冷的話,那就無法把害蟲凍死,那麼農作物、牲畜都有可能會深受其害。 佛教故事 釋迦牟尼佛與臘八粥的故事 漢朝時,每年農曆十二月必定要舉行年終臘祭,因此農曆的十二月又叫「臘月」或者「蜡月」。在臘月初八日所煮的粥,就取名叫「臘八粥」。 對於「臘八粥」的來歷和傳說很多,各地說法不一。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有關紀念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傳說釋迦牟尼逃出王宮到迦嘟山當了和尚以後,學習經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6年。他學經完畢的時候,正是臘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所說的「釋迦牟尼得道日」。 又根據《因果經》記載,釋迦牟尼因6年苦行,無暇顧及個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麥,常年不得溫飽。在他學習期滿時,已是衣杉襤履,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 他疲憊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討。村中一牧牛女子,用缽盂煮牛奶給釋迦牟尼吃,使釋迦牟尼很快恢復健康。佛教興盛以後,為了紀念這件事,就規定這個日子為古印度人民「齋僧」和救濟窮人而施捨飲食的日子。 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臘月初八施捨這件事逐漸變成了熬煮「臘八粥」的習俗。我國一些佛教寺廟裡熬煮「臘八粥」,就紀念尼連河畔牧牛女子救濟釋迦牟尼的故事。 隨著佛教的興盛,臘八粥也流行到民間。有錢人家的臘八粥要用幾十種米豆果料熬成,親朋好友之間還互相贈送。窮人也要在這一天用小米紅棗熬一鍋粥應應時令。 ------------------------------------------------------------------ ●起源與歷史 臘八節,又稱臘八,源自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因在農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臘月初八慶祝而得名。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和避邪。在中國,有臘八節喝粥的習俗。 漢地相傳這一天是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也稱「法寶節」,為佛教徒盛大節日之一。道教《八道秘言》亦提及這天為五臘日中的「王侯臘」,需修齋並祭祀先祖。 在古代中國,「臘」是重要的祭祀活動。漢朝的蔡邕在《獨斷》中說:「臘者,歲終大祭。」秦漢臘用戌日。《說文‧肉部》:「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周家台秦簡《秦二世元年視日》木牘:「以十二月戊戌嘉平,月不盡四日。」 在古代經典《禮記》中,有「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意思就是:臘月是辭舊迎新的日子,舉行盛大的慶典是為了向祖先回報一年的收穫;因為臘祭在十二月(丑月)舉行,這樣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之際的農曆十二月稱「臘月」。 祭祀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避邪逐疫,而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仍有留存。至於「臘」的意思,有不同的說法: 「臘」指「合」,臘祭即合祭諸神; 「臘」指「獵」,獵禽獸作祭祀祖先之用。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