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死刑存廢之我見
2010/03/24 01:49:09瀏覽587|回應4|推薦1

       44個死刑犯與71個受害者,是今天新聞所陳述的一個數字。也就是說平均一個死刑犯至少殺了約2個人,這不包含沒有被揭露的部份。對於死刑存廢與否不只台灣在討論,在全世界有者更多討論正在進行中,但普遍來說不管存廢與否總會有人感到不滿意,在人權角度做出發的人,認為判了死刑並無法改變什麼,人應該在任何情況下都應享有最基本的人權,應該可以給一個自新的機會,而主張死刑的人認為該死的沒死,不該死的確死了,這是多麼無法讓人接受的事情。總之!出發點都沒有錯,但都站在情緒的兩個極端,再一個10年我想都不會有共識。

商公定法,申公定術,但這兩個人基本上都不算成功,因為有法無術之助,法必為惡法,而術無法之功,則術必為人之惡。我們的前法務部部長秉持者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論述,著實嚇出很多人的冷汗,官員依能就術依術行法,本是天經地義,適能適所,本應無偏執之心,殆法則術之傾,也註定了他下台的必然。但法與術如何兼顧,自古以來並無一個定見,但法律的功能均不脫應報、隔離、感化三種功能,只是執行的條件與環境有所差異便是了,而這差異最主要是來自於百姓自覺,而不是當權者的威權,有些朝代只要在臉上刺個青,就讓他一輩子不敢出來見人,而有些朝代殺了人判了死刑不只不會慚愧,還會有人來幫他們爭人權,這種事本來就沒有對與錯,但真的做的人都是對的嗎?

經濟學家與統計專家們在40年前就用了各式各樣的模型,統計了無數的所謂個案,這些個案最後變成了可以參考的眾數,如果所有情緒或有主觀的陳述是偏頗的,那那些所謂的專家所呈現的模型與數據,是否就值得參考?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大部份的統計資料告訴我們,只要死刑擺在那裡,當我們法官判了一個死刑犯時我們至少在未來救了4~8人,或許專家們對於模型有所定義上的差異,但不該死的人確實比該死的人重要,這一點不用專家,只要是有思考能力的就知道我們需不需要死刑的存在,應報是恫嚇那些要殺人的人最後一條防線,隔離自有其適用對像,感化則是不經意犯錯時短暫的代價,數據無法代表一切,但確是跳脫情緒最好的方法,但有人可以告訴我那些所謂的專案在做模型時真的是客觀的嗎?

三更半夜寫這種文章,說我沒立場,我想也沒有人會相信。是的我有立場,而且很堅定,縱使專家們的數據告訴我應該要廢除死刑,我還是認為死刑應該要存在於法律之內,我們可以用更多的方法來避免冤案的發生,因為所有的處罰唯有死刑是無法彌補的,但我深信惡意殺人者死,這一點我希望前部長有一天能看的到,我不希望他下地獄,但我真的真的希望那些無端取人性命的人下18層地獄.......而且永不超生。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ick09162004&aid=3880377

 回應文章

logos
死刑芻議一
2010/03/26 00:10
我們不從情緒抒發討論問題,針對你的論述來看:
「大部份的統計資料告訴我們,只要死刑擺在那裡,當我們法官判了一個死刑犯時我們至少在未來救了4~8人」
1. 統計資料從哪裡來?是否具有統計學上的相關性。台灣做過這樣的統計嗎?就我瞭解,台灣並未做過相關的統計,因此,這殺一救五在台灣是個「假設」。
2. 依據第一點,他國的統計數據並未發生在台灣。此外,發生在今天未必會發生在明天,這樣的假設性不具有必然有效性。
「不該死的人確實比該死的人重要,這一點不用專家,只要是有思考能力的就知道我們需不需要死刑的存在,應報是恫嚇那些要殺人的人最後一條防線…. 數據無法代表一切,但確是跳脫情緒最好的方法」
1. 「該不該」正是要討論的問題,誰是「該死」?誰來決定?受害者?法官?國家?這關涉到賦予國家機器殺人的權利。(這部分等下次再討論)先從有統計學上的相關性來說,這是否具有是否具因果關係?也就是我們來想一想死刑是否具有「嚇阻有效」因果結論。
[不才體力和腦力有限,接下來的論點請待續……敬請指教!]

問題兒童
疑問
2010/03/25 00:29

大師,我看到你精湛地提出許多專家們贊成死刑的觀點或數據,並沒有廢除死刑的專家們的數據佐證,為什麼你最後說:「縱使專家們的數據告訴我應該要廢除死刑,我還是認為死刑應該要存在於法律之內....」,懇請不吝賜教!!!


logical thinking
淺見的回應之二
2010/03/24 23:55

許多事情因為有討論的空間所以得以越辯越明而讓人覺得有希望,如果都歸節於情緒,那只需要被安撫即可,不需要等十年的共識。每個人都有情緒,然在討論時不能以情緒作為出發點,而是要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原由何在?是否合理?思辯的過程中可以更堅定自己的立場或者修正調整立場,這才是意義所在。


logical thinking
淺見的回應
2010/03/24 23:46

這篇文章是在抒發個人情緒嗎?如果是,我想就沒有討論的空間。因為,在不傷害原則之下,任何人都可以抒發情緒。看起來,你認為無論那一種立場都是「情緒」包還你自己的立場(從最後一句語句「永不得超生」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