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搖籃到搖籃
2010/01/03 23:56:43瀏覽655|回應1|推薦3

搖籃到搖籃=落花不是無情物 化做春泥更護花=直通率=UP CYCLE

前些時間朋友送了一本書,書名就教"從搖籃到搖籃"。乍聽之下有一點

像"寶寶與母親那種感覺",由我困惑的眼神 以及似笑非笑的表情,朋

友很快的解釋這一本書的概念,原來這是一本推廣"綠色經濟"與"共創

雙贏"的書。好偉大, 但他終究無法在我忙碌的現在,讓我立刻有翻閱的

念頭,畢竟像我這麼聰明的人,光看標題以及三分鐘標題的閱覽,大概就

知道它要表達的是什麼,但我終究還是在昨天花了一個晚上,原原本本的

將它仔細翻閱一遍,不為別的,只是不想孤負贈書人的一番美意,以及我

想知道這一本書被喜歡的原因....。

其實最近這幾年,市場上從來不缺類似"從搖籃到搖籃"這一類綠色經濟的

書籍,有些是從杜絕一切工業產品做出發,有些則是從不污染環境做立足

點,更甚者還有鼓吹用激烈的抗爭,來滿足要表達的理念,縱使犧牲生命

也在所不惜。但我想這十年來從沒有一本書,可以像"從搖籃到搖籃"這本

書一樣,可以用這麼簡單的字眼,來表達它所要表達的想法,裡頭既沒有

艱澀的化學方程式,也沒有讓人生畏的經濟微積分,更沒有冗長的人生大

道理(其實還是有一些讓人想快速跳過的頁面)。書中作者成功利用自己在反

對運動所累積的資源,進而將之轉化為EAPA的成立,光這一點我就覺得他

其實就是另外一個領域的高爾,只是在格調上我認為尚稱優雅,我不否認

這是一本不錯的書,但絕稱不上是一本好書,因為論驚悚它不及克萊頓的

"恐懼之邦",論學理又辯不過克魯曼的"產業內貿易",又以哲理論之更不及

我們家莊子的"自然之道",真要說了不起,我個人認為只有一個,就書名取

的好,就真的書名取的好,它真的值NT$300。就像TQC、TQM、

SIX-SIGMA一樣,講的東西差不多都一樣,但因為大家容易懂,大家就容易

做,一個顯學無外乎就是這樣被產生的,因為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簡單到大

家多懂的語言。

誠如作者認為有好的政治,才有可能會有好的環境,光從這一點我們就知道

作者自己知道他走的是一條艱辛無比的路,單一文化所造成的農業文化、魚

業文化,目前正在侵襲者任何一個實施標準化生產的土地、海洋,但這能被

改變嗎?請告訴我有誰能叫愛荷華州的農民不要只種玉米,北歐的國家不要

只在池子裡養鳟魚?我記得小時候我爸告訴我,一塊土地上,每年要種不同

的農作物,然後每三年休耕一年,我想這應該是標準答案,應該請布朗佳或

麥當諾去告訴歐巴馬!最後順便告訴他肉牛有時也應該吃吃草。

最後,"搖籃"這個名詞!不應該被用在工業循環的環節上。因為我們跟螞

蟻、櫻花樹沒有什麼不同,亞馬遜河上的骨灰如果可以入菜,西藏的天葬

如果不單單只是一個儀式,那我們就只需把自己的小孩教好,然後我們也

把自己管好,每個人想到的是團體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那世界的循環就

只會有一個,工業循環本不應存在於目前的空間,但這是一個烏托邦,因

此,作者才有了他發揮的空間,以及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最後,也許作

者在很多人看起是一個傳道者,但只要他搭的是頭等艙,睡的是席夢絲,

開的是福特汽車、吃的是山珍海味,西裝口袋掛的是萬寶龍,睡覺前有泡

澡的習,對我來說他就是另外一個高爾。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ick09162004&aid=3651797

 回應文章

philos
理想與現實之間
2010/01/12 05:00

理想永遠會和現實有落差,

因此,在面對現實的當下我們經常會覺得理想永遠是理想,

但我們會因此而棄絕「理想」嗎?

「設計」的概念來自於對「理想」的付諸實現,

儘管,它依然和現實有距離,

但卻已經是個橋樑。

如同所言:「我們只要把小孩教好」、「把自己管好」...

但什麼是「好」?如何「教好」?如何「管好」?

這不是「口號」,

是需要「觀念」建立與行對的付諸,

一個好的觀念會引導你往好的方向實踐,

一個好的設計會讓你發現你尚未發現的訊息,

實踐的過程即成為一種「現實」

重點在於,你認為這個思想這個行為對不對,

你是否願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