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16 07:02:46瀏覽541|回應7|推薦8 | |
《轉應曲》–戴叔倫
【註解】 《轉應曲》又名《調笑令》另名《宮中調笑》 〔草.草.老→晴.明→月.月.絕〕 此曲唱法早已失傳,然而在頌讀時仍能感受行雲流水般的節奏音韻之美。對於小令能有這般複雜的用韻,變化多端的構局,堪稱曠世絕作。 戴叔倫的作品在唐大歷、元貞年間,以擅長反應社會現象以及邊塞情事著稱。《全唐詩》中猶有他的詩作數篇,然詞作僅存此篇。 【寂風隨寫】 〔邊艸,邊艸,邊艸盡來兵老。〕 起筆便清楚的點出了場景,疊句更加強邊塞地區廣闊、孤寂。一下子就將我們帶入了晚唐邊塞,也讓我們清楚的看見長年戌守的兵卒的苦悶。 以“草”襯扥“兵”的渺小卑微,用“盡”推演長年戌守年輕到“老”的漫漫時間煎熬。充分的反應長期戌邊的的生活愁苦。相對的也明示著作者對邊防官兵生活的了解與同情,並用這種同理心貫穿全詞。 黃永武《詩與美》﹕連接三個『邊艸』原本是要顯示塞草連天,無窮無盡。一堆邊草之外,又是一堆邊草,一堆堆直堆到邊塞之外。詩中利用二字一節的節奏,摹繪一叢叢、一堆堆的形象。但這『艸』字如寫作『草』就減弱了視覺的印象,如寫成『艸』用艸來摹繪這自然符號,效果會更加凸出。 山南山北描繪著邊地與中原間的阻隔,即便是雪晴之日,邊地依然是酷寒之地。千里萬里劃開了空間的距離,邊兵與親人間的距離之遙只有明月可以跨越。 〔明月,明月,胡茄一聲愁絕。〕 作者在舖景上的匠心處處可見,邊艸盡處→孤苦老兵→群山阻隔→思鄉明月→催心胡茄。一步一步的把讀者推入“愁絕”之境,而這“愁絕”二字更將這看似平面的景點活了,注入了沉重的情感,加強了整闕詞的藝術張力。 閉目想像;在那茫茫無邊無盡的荒原夜裡,老兵瑟縮著身軀看著阻絕家鄉的群山峻嶺,思念親人只能藉由空中的明月,遙想遠方親人也同他一般,望著明月想念他。這時傳來低沉悲戚的胡茄聲,怎不令人心碎、怎不叫人愁絕! 2006/1/16晨06:54寂風隨筆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