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典詩詞寫作概要
2006/01/04 03:58:16瀏覽893|回應0|推薦8

古典詩詞寫作概要《修辭之美》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在詩詞的寫作當中,意境雖然是主幹,然依舊需要優美的詞句來裝飾,就像天生麗質的女人,一樣需要化妝,所有文字寫作者都必須經過這樣的養成,在意境之外借用修辭的功夫,將詩詞的美發揮到極致。

  何謂修辭?修辭之作用,是借控御調整文字句子,用以適當表達思想、情意的意思;亦即利用設計將文句優美化的形式,使其能精確而生動地表示出作者的意象。也就是說讓作者的意念,能經過設計、修飾等手法,表現在文字上,讓讀者能經過這樣的修辭,更貼近作者的意念思想。既然修辭有使詩詞更美,意境更完整,表達更貼切等功效,對從事詩詞寫作的人來說,則是一門必修的課程。
 
  這項修辭的藝術,如同將作者的立意、選材作整體的佈局一樣,以下將修辭的技巧,屬性及產生的效果條理化整理說明,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綜觀各家的說法,修辭的技巧約略被歸類有十幾種,在這僅作簡單的說明,以下就一一列出並說明:
 
1.雙關法

解說:一語同時顧到兩種事物的修辭方式,即是雙關,其包括字義的兼指,字音的諧聲,語意的暗示。
 
舉例:
Ⅰ–字音雙關:字音雙關—一個字除本字所含的意義外,又間含另一種與本字同音的字的意義。如:
  曲線窈窕非夢事〈菲夢絲〉。利用事與絲的發音雷同。

  學生多四眼,苦讀成『進士』(近視與進士的諧音)

Ⅱ–詞義雙關:一個詞在句中兼含兩種意思的,叫做詞義雙關。如: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匹雙關布匹和匹配兩個意思)


2.譬喻法

解說:譬喻是一種「藉彼喻此」的修辭法。凡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就叫譬喻。舉例:
 
Ⅰ–明喻:喻體、喻詞、喻依三者兼備,且喻詞多為「好像」、「親像」(閩南語)、「如同」、「恰似」、「宛如」、「彷彿」、「像」、「如」、「若」、「似」、「好比」等等。 如:

  (張學友)(宛如)(歌唱之神)〔喻體+喻詞+喻依〕,而喻意則為動聽優美。

Ⅱ–隱喻:隱喻的構成亦為喻體、喻 詞、喻依三者兼備,主要差異在「喻詞」。隱喻的喻詞叫常見的有「是」、「為」、「也」、「等於」、「成了」……。 如:

  張學友是歌唱之神。

Ⅲ–略喻:略喻的構成為喻體和喻依,而略去喻詞的比喻就教「略喻」。如:

  張學友,歌唱之神。

Ⅳ–借喻:只有喻依,而無喻體、喻詞的比喻。如:

  歌唱之神,再次獲獎。〔此處歌唱之神則代表了張學友,也說明他的歌聲彷如天神一般優美〕


3.轉化法
 
解說:當在描述一件事物,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一種與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的修辭方法,叫做「轉化」。它的功能是利用萬物多變的面貌,來增加人生的情趣。轉化和譬喻有點相似,唯一不同之處是,譬喻就事物的相似點,進行比方。舉例:
 
Ⅰ–擬人法:把非人的動詞,假想成人的動作或者型態來描寫。非人格性的東西,比擬做人,同時投射了人的感情與特性。如:

  火紅的太陽,滾著火輪子回家去了。

Ⅱ–擬物化:屬於人類的動作、形態或事物,用非人的物來表現,稱為擬物法。將人或物,比作非人格化的事物,並具有該事物的特質。如:

  一份愛像大地孕育著山川花木〔將母愛化成大地孕育花草數木的型態〕。

Ⅲ–形象化:就是「擬虛為實」,將抽象的事物,轉化成具體的事物。如:

  「晚景的溫存,卻被我這樣偷嘗了不少」(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4.排比法
 
解說:凡是在語文中,同一範圍、同一性質的意象,用結構相似的   句法來表達的一種修辭技巧。用以強調一些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內容,或抒發心中升起的一股激情。由於相同的句子一再出現,會有一種繁多、熱鬧、深一層的感覺。不僅有力地說明事理,更能突顯想表達的內容,而排比法正是一種非常好的表情達意手段。舉例:
 
Ⅰ–平列排比:取相同性質之詞句,平列說明。如:

  春天時,和風是位靈巧的歌手﹔秋天時,落葉是個飄逸的舞者。

Ⅱ–層進排比:一種漸進性的排比。如:

  經過那春的滋潤,夏的洗禮、秋的愛撫、冬的錘鍊。

Ⅲ–參差排比:以不同性質之事物共同形容一事物。如:

  倔強是我的短處,畏首畏尾是我的短處,不能堅持到底又是我的短處。

Ⅳ–短語排比:用簡短的詞組勾勒完整的形象。如:

  爸爸的形象,壯碩,嚴肅,智慧,公正。

Ⅴ–長句排比:用完整的句子,勾勒完整的形象。如:

  看父親的面容可以發現他的嚴肅,看父親的作是可以發現他的智慧,看父親的處世可以發現他的公正。
 
Ⅵ–反句排比:利用想反的事物表達意念 。如:

  機巧的人輕視學問,淺薄的人驚服學問,聰明的人卻能利用學問。(培根 談讀書 。

 
5.類疊法

解說:「同一個字詞語句,接二連三反覆的使用著,叫做『類疊』,藉其類似的形式展現時空的綿延,利用聲音的同一性質增加語調的和諧,藉聲音的反覆性表現出語勢的雄偉。這樣的修辭法可以使文章所要表達的感受更為強烈,也更易打動讀者的心靈。舉例:
 
Ⅰ–字的類疊:疊字如:柔柔的風,青青的草原。類詞如:

  冷言冷語,又濕又餓。

Ⅱ–詞的類疊:疊詞如:大家一起慶祝慶祝。類詞如:

  多少柔情,多少淚。

Ⅲ–句的類疊:疊句如:舊夢依稀,舊夢依稀,鴛鴦兩相依。 類句如:

  雲知道我的期盼,風知道我的期盼 。


6.映襯法

解說:在語文中,把不同的、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使其意義更為顯明,叫做「映襯」。如:

  從戰爭到和平。

  戰勝貧窮,累積財富。


7.設問法

解說:講話或者行文,忽然變平敘的語氣為詢問的語氣,叫做設問。其形式有疑問、激問、題問,且於整篇文章中,因擺放位置不同有不同的意趣,置於偏首,有帶領提起整篇之功,置於篇尾,有增加餘韻之功,置於篇首篇尾,有相互呼應之功,於文章中連續設問則有強調之功。舉例:
 
Ⅰ–置於篇首:如: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
 
Ⅱ–置於篇尾:如:

  基於以上種種,今人能不戒乎?

Ⅲ–置於首尾:如:

  何為國本?禮義廉恥。。。。。能不盡全力以護之耶?

Ⅳ–連續設問:如:

  功名如何?利祿如何?吾視之糞土。


8.借代法

解說: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稱或語句來替代,稱為借代。舉例:

Ⅰ–以事物的特徵或標幟代替事物:如:

  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杜甫 贈韋左丞詩)。紈褲代替富家子弟,儒冠代替學者。
 
Ⅱ–以事物的所在或所屬代替事物:如:

  每每寫到家鄉夜月,李白便自唐朝醒來。

Ⅲ–以事物的作者或產地代替事物:如: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 短歌行),以杜康代表酒。
 
Ⅳ–以事物的資料或工具代替事物:如: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 陋室銘)以絲竹代表樂器。
 
Ⅴ–部分和全體相代:如: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溫庭筠 望江南),以帆代表船。
 
Ⅵ–特定和普通相代:如:

  勾結三教九流的人物,三與九是特定數字,但是代表眾多。
 
Ⅶ–具體和抽象相代: 如:

  「化干戈為玉帛。」干戈為古時武器此代表戰爭。
 
Ⅷ–原因和結果相代: 如: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 長恨歌 )。以傾國代佳人。


9誇飾法
解說:語言文字中誇張鋪飾,超過了客觀事實的,叫做誇飾。作用在於能語出驚人,以加深讀者的印象。主觀方面須出於情意的自然流露;客觀方面須不致被誤為事實。舉例:
 
Ⅰ–空間的誇飾:如: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Ⅱ–時間的誇飾:如: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Ⅲ–物象的誇飾:如:

  風敲屋瓦如雷鳴,雨打樹葉似馬奔。
 
Ⅳ–人情的誇飾:如:

  初聞涕淚滿衣裳(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0.回文法

解說: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而詞序洽恰好相反的辭格,稱為回文。舉例:如:

  有村舍處有佳蔭,有佳蔭處有村舎。(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 康橋)。

 
11.引用法
 
解說:說話或作文時中援引別人的話、典故、俗語、成語 、格言 、寓言 、典故 、故事等,稱為引用。詩文或書籍等利用一般人對權威的崇拜即對大眾意見的尊重,以加強自己言論的說服力。,來增加文章的氣勢或效果。引用當據原文,不可輾轉抄襲。引用不可失其原意。盡量避免艱深或是冷僻的典故。 舉例:
 
Ⅰ–明引:明白指出引用某人所說的話。如:

  證嚴法師說:「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惡」
 
Ⅱ–暗引:引用的文句沒有指出是誰說的 如:

  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胡廣 文天祥從容取義)
 
Ⅲ–方言的引用:文章中,如果能引用一兩句的「方言」,會帶來親切的「人情味」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如:

  新娘「水噹噹」!大家看了真「呷意」。
 
Ⅳ–詩詞的引用:在作文中,如果能多加引用古代或近代的詩詞,會使文句更優美,說話更有力 。如:

  中秋節時,之身海外的遊子總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12.感嘆法

解說:當我們心中高興、悲傷或是沮喪、煩惱時,不免會發出「哇」「呀」「唉」「啊」等等感嘆,這種用呼聲來表達情感,可以引起別人共鳴。舉例:如:

  好棒啊!我得到第一名了。(表示開心)


13.頂針法

解說:凡是在語文中,後面的開端和前面的結尾,重複同樣詞性的詞或短語、句子,頭尾蟬聯,像接力賽跑一樣,上傳下接,一氣呵成的一種修辭技巧,又叫頂真。頂針法的使用,敘事說理,表達感情,嚴謹而周密。格調清新,富有音樂美。行文條理清晰,井然有序。舉例:如: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論語 子路】。


14.對偶法

解說:「對偶亦名對仗,俗稱對子。是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詞性相似,平仄相對的句子 或句子成分來表達相反、相似或相關意思的修辭法,稱為『對偶』。」「對偶法」獨具藝術特色,看起來整齊醒目,聽起來鏗鏘悅耳,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傳誦,故為古今之人所稱道。舉例:

Ⅰ–本句中對:如:

  花香鳥語

Ⅱ–單句相對:如: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Ⅲ–兩句相對:如:

  曲闌迴干,流轉暮風聲;五階碧池,流瀉著月光。
 
Ⅳ–多句相對:如: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15.摹寫法
 
解說:摹寫是將自己對生活周遭的感受,主觀具體的加以形容描述,使人有親臨其境的感覺,並使文章更生動。摹寫又稱白描,可以分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種。描寫具體的反應,使讀者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共鳴的情緒。舉例:

Ⅰ–視覺的摹寫:如:

  老殘動身上車,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頗不寂寞。(劉鶚.老殘遊記)

Ⅱ–聽覺的摹寫:如:

  嘈嘈切切復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Ⅲ–嗅覺的摹寫:如:

  「新翻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裡醞釀。」(朱自清.春)
 
Ⅳ–味覺的摹寫:如:

  一連嘗了幾個,都酸得嚥不下。

Ⅴ–觸覺的摹寫:如:

  「地上不見泥土 鋪滿桂花 踩在花上軟綿綿的」。

 
16.倒反法

解說:倒反修辭就是言辭表面的意義和作者內心真意相反的修辭法。反語往往帶有強烈的幽默或嘲諷的意味,言辭表面的意義和作者內心的真意相反。舉例:如:

  你可真是位有愛心的人,這次冬令救濟,你還真是一毛不呀!

 
17.層遞法

解說:凡是在語文中,有兩個以上的意象,有輕重大小,淺深親疏等比例,在說話或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叫做「層遞」。 層遞修辭必須有一貫的秩序,儘量合乎邏輯的規則。舉例:如:

  白髮三千丈,離愁似箇長。(李白·秋浦歌)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


以上修辭學的整理,取用資料來源眾多,不勝枚舉。不一一列出。雖為簡略說明,,錯誤難免,尚望先進不吝斧正。並希望能對有心從事文字寫作者有所幫助。【摘自馬賊師文稿.寂風整理】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dman3193&aid=14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