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2009/01/31 20:42:39瀏覽413|回應2|推薦15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61的機率, 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把緣分放在心上,我們好「有緣」,好「惜緣」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 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
 
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 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
 
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
 
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 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  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
 
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 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 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 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 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 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 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 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 1904 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 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
 
 
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嘛? 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 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健康.快樂和記得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 最近自己一直在想: 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 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 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 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 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
.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
.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 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 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 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 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 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
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 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 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 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 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
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 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 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 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 因此,
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 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 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 ,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 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 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 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 (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 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 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 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
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 。

 
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 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 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
 
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 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 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 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
 
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 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 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 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 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 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前,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 一是活路( 演活自己人生的路), 二是退路 ,

 
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 (有呼吸)就有希望。 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不忘讚美孩子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 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 , 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
 

 

愛之語 {身體的接觸、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dabc123&aid=2605396

 回應文章

鶯歌老街網的Lily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分享
2009/03/20 08:54

好個健康,快樂,記得我~

真是受用~


黃郁棋(灰狼)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1/31 21:27
很有意義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