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8 12:42:44瀏覽310|回應0|推薦2 | |
(網路文章轉載) 【文/張湘君( 亞洲大學學習暨生涯發展中心主任)】 Cheers雜誌發表「亞洲大學競爭力調查」,其中新加坡與香港的「國際化」指標最高,沒想到年年都高喊國際化的台灣高等教育體系, 國際化的指標在亞洲竟是倒數,大大影響大學的競爭力! 龍應台曾在2004年「請問雅典在哪裡?」文章中痛心指出台灣人對國際知識的缺乏,事實上去年筆者曾指導研究生對某校的大學生 做一份國際知識的調查,結果也是令人對當今大學生的國際觀憂心重重! 非常好奇同處於亞洲的日本如何培養他們國人的國際觀?寫信請教幾位正在當地念研究所的朋友,他們認為日本在國際化的資源比 台灣多很多(外國人數比較多),同時也有不少配套措施。日本人如何做呢? 1. 國際認識從家庭做起 朋友提及某次參加北海道國際交流活動時,有一個讓日本國小學童猜國家和國旗名稱的活動。結果一些很冷門國家的名稱及國旗 仍是有很多孩子知道,問現場家長為什麼小朋友都會?原來因為北海道外國人很少,所以當小朋友想到外國人這個字時,只會聯想 到金髮、說英文的外國人,辦這個活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外國人不只是說英文的才叫外國人,除了英美等國,每個 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因此每個家庭在孩子還小時,家長就會開始教世界各國國家的名字和國旗了。另外,日本的父母為了 讓小孩多接觸外國人,願意當接待家庭的也不少。 2. 新聞媒體報導較有國際面向 日本電視新聞報導國際新聞的比例比台灣高很多,另外會抽絲剝繭似的深掘及討論事件發生前的歷史脈絡及事後的可能影響。例如 報導此次的上海世博會,新聞會先回顧世博會的起源與歷史、中國這次辦世博會的意圖……。相較之下,台灣的國際新聞報的少而淺, 如龍應台所言「不是姦淫擄掠的聳動『雜碎』,就是瞬間發生的事件」。長期下來,台灣人沒有足夠的國際資訊、國際觀,遑論參與 國際事務與國際接軌? 3. 學校課程涵蓋國際理解教育 日本小學課程裡就有一堂「綜合學習時間」,在這段時間老師可以不侷限於教授教科書內容,而實施國際理解教育,因此設有國際理解 教育學會,專門研討國際理解教育的教材教法。 4. 民間普設國際交流組織 日本幾乎每個行政區域都有一個國際交流協會,像是朋友所住的埼玉縣就有埼玉國際交流協會,提供外國人生活上的支援外,也常舉辦 國際交流活動,讓當地日本人與外國人有交流認識的時間。另外每星期都會有固定的free talk時間,這個時間可能是英文、中文、泰文等, 每次不一樣,免費提供學習不同外語的機會。 打開報章雜誌、新聞媒體,台灣到處都在大聲疾呼「國際化」的重要。但是「國際化」的內容一直走不出「英語」語言使用的範疇,如 趁早學英語、提升英語檢測成績、增加英語授課時數等。其中隱藏的邏輯是,英語好就等於國際觀及國際接軌。然而日本的國際化定義 似乎較為全面,從內而外,先是國人對不同國家的文化與習慣的理解與尊重,再進而從事國際交流的行動。國際觀的養成先從家庭做起, 由家長帶領孩子進行基礎的國際認識、新聞媒體大力傳播國際新聞事件、學校靈活地進行各式國際理解教育、民間組織積極推動實質的 國際交流,由點而面,從小而大。 日本人的英文常被國人詬病,但其在世界各地出入頻繁,尤其是年輕人,則是不能否認的事實。做事一向縝密的日本人,下一代國際觀 的養成也很有一套,值得我們仔細瞧瞧!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