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A咖 便利貼:一枝草一點露
2009/03/23 11:55:30瀏覽255|回應0|推薦0

孩子早一點受挫未必是壞事,一枝草一點露,分享一些教育文章如下:

把握機會教孩子  文:洪蘭(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中國人喜歡「沉默是金」,過去大人很少跟孩子說話,如果說話也是很簡潔,甚少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或原委,其實這是不對的。跟孩子相處時,要儘量把握機會,教他作人做事的道理和應對進退的禮節。

最近,偶然聽到一位教授的助理在幫忙接電話,從助理說話的方式,我知道他得罪了對方。問一下他的成長背景,才知道原來是「沒有教過」。他因家境好,所有事情都有人代勞,而且從來沒有替別人接過電話,所以不知道這方面的禮儀。

回家後,網路上有人傳一篇〈孝順是要教的〉文章給我。兩件事湊在一起,我發現凡是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現在很多孩子不會做事,是我們大人教的不夠,因為大家都忙,孩子忙著補習,大人忙著賺錢,沒有相聚的時間;就是相聚,也沒有時間講我們父母以前對我們說的話,現代父母最常說的話是:趕快去做功課、趕快去洗澡、趕快去睡覺。緊湊的生活步調,已經沒有時間或精力去教孩子作人的道理了。加上沒有三代同堂,孩子無從觀察父母怎麼跟祖父母相處,所以不知道進門要先向父母請安,好東西要先給父母吃。

我的朋友說,這名助理一來上班,就一頭鑽進實驗室,不跟任何人打招呼;離開時,也不告訴老板一聲,背包一背就走人;叫他做事常常弄巧成拙,不如自己做。

  人是社會動物,與人相處不可以不懂得基本的生活禮儀,所以父母親不能再省略跟孩子說話的時間了,也不能只用命令式,沒有解釋原委。很多意外的發生是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他就按照自以為是對的方式做,結果就闖禍了。

唐朝的開國元勳李靖在未發跡時,原是山中的獵戶。有一次,他追一隻鹿進入深山,在夜暮中迷途,看到林深處有燈光,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座大宅院,他便請求借宿。屋主老夫人原是不允,但是夜深無可奈何,最後老 夫人告訴他,半夜若有什麼動靜都不要管,天明就上路。

  李靖睡到半夜,果然聽到外面車馬喧囂,原來是天庭下旨要龍王行雨,因為龍王不在家,老夫人便請李靖代行,並且告訴他,龍馬停住時,只要從水瓶中滴一滴水即可。

李靖從雲端看到人間荒年大旱,地都龜裂了,心想一滴水無濟於事,便下了二十滴。結果等他行完雨回來,老夫人被天庭廷杖八十下,子孫連坐。因為天上一滴水是地上一尺雨,如今人間平地水深兩丈,房子都沒頂,豈復有人!李靖的好心卻帶來災禍。唐朝傳奇說李靖因為這件事,後來未能出將入相。

大人少講一句話,就有災禍生。孩子不懂原委,便會自作主張,以他認為對的方式去做,而且還很得意,以為可以討賞,其實是弄巧成拙,壞了大事。所以父母要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只要一有機會都要儘量教,現代的「文武全才」,應該是讀書和作人都行的孩子;也唯有教出這種孩子,父母的責任才算完成,這種孩子才是將來社會真正可用之人。

 

 

深度就在表面  卡爾.維諾

在有名的加州紅杉林前,觀光客看著那高聳入雲霄,如沉默巨人的一顆顆紅杉,有的膛目結舌,有的驚呼出聲。「加州紅杉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植物,最高的有九十公尺 ,相當於三十幾層樓的高度。」導遊介紹說。「能長這麼高,那它們的根一定很深吧?」一個觀光客問。「不﹗加州紅杉是淺根型植物。」導遊回答。「那狂風暴雨一來,不是很容易就被連根拔起嗎?」另一個觀光客問。導遊說:「這裡面有一個奧秘!就像你們所看到的,加州紅杉都是成群結隊長成一片森林,在地底下,它們的根緊密相連,形成一片根網,有的可達上千頃,除非狂風暴雨大到足以掀起整塊地皮,否則沒有一顆紅杉會倒下。」觀光客都為這自然的神奇而陷入沉思之中。因為不必扎太深的根,紅杉就將扎根的能量用來向上生長;而且淺根也方便他們快速、大量吸收養分,這是他們長得特別高大的另一個原因。」導遊說。加州紅杉的根,是「慧根」。一個人如果能多交朋友,廣結善緣,和別人緊密相連,互通有無,快速而大量的吸收各種資訊「養分」,那不僅在遇到狂風暴雨時,有支撐的力量,也能花更少的心血,長得更高、更壯。慧根短淺,同樣可以成為大器。沒有專長更要廣結善緣!

愛與溺愛的界限  劉亦文

孩子幾歲就會認品牌?

孩子幾歲就知道可以用錢換東西?

答案是:

孩子二歲就會認出廠牌與標記。

孩子三歲就知道金錢是交換東西的媒介。

 

錢是長在樹上的

錢是個很好用的東西,這是現代孩子們從很小就可以明白的事實。但錢從哪裡來,許多孩子可能從來沒想過。美國信用卡公司就針對這些未來「消費主人翁」的父母們作了一項問卷調查,結果有53%的父母承認,他們的孩子對錢從哪裡來基本上毫無概念。「沒錢?到提款機去拿就好了呀!」這是許多現代孩子的標準答案。

「需要」和「想要」的界限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條件的,父母對兒女的需要是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只盼望孩子快樂與滿足。然而「需要」和「想要」在物質豐裕的生活環境中,界限卻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對年幼的孩子而言,「需要」的標準往往由父母的來決定。但許多父母並不清楚孩子的需要,也不知道如何發掘孩子的需要,只好問孩子「想要」什麼,以孩子的想法來暫代自己的困擾。也有些父母自己的生活忙亂到一種程度,只能顧到自己的需要,卻犧牲了孩子真正的需要,在心中愧疚時,以給孩子「想要的東西」做為彌補。

以買玩具為例,有些父母實在忙得不可開交,為了避免孩子囉嘍,買了孩子「想要」的玩具,可以讓自己獲得好一陣清靜;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沒有的東西,因補償的心理,加上廣告的說服力,又很難抗拒孩子的不斷要求,最後買玩具到底是為了大人還是孩子已很難分辨;甚至有些父母以買玩具或各樣禮物來討好孩子,以換得孩子與自己的配合。

「需要」和「想要」的差別,簡單地說「需要」是生存的必需品,「想要」是生活的奢侈品。每個家庭應按自己的經濟條件、價值觀等來決定如何分配資源,讓孩子能真正「擁有」所「需要」的,在特殊的日子也能「得到」所「想要」的。

我有溺愛孩子嗎?

從孩子的一些行為舉止不難看出一個孩子是不是被寵壞了,下列第一和第二種很容易看出,但第三和第四種往往不容易與父母的溺愛聯想在一起:

1、「小暴 君」人見人怕,「小 暴 君」是典型的溺愛成果。他們要的就一定得得到,他們要怎樣就得怎樣,目中無人。若不如他們的意,則以怒氣、暴力表達不滿。

2、「小少爺,大小姐」是另一種溺愛的結果。他們是被捧著長大的,他們說了算,因此若不如意,就心裡不平衡,除非順著他們的意思。這類的孩子的特徵就是任性。

3、不負責任,喜歡享受特權。不知道從錯誤中學會教訓。

4、欠缺面對逆境的勇氣與技能。被溺愛的孩子通常反而較不快樂。

如何衡量我們對孩子的愛是完全的愛,而不是溺愛?一般而言,愛與溺愛的差別在於下面三點:

愛是:父母言而有信,「是」就是「是」,「不」就是「不」。

溺愛是:父母言行不一,有規定卻不執行,以致孩子對家規視若無睹。

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父母必須跟著調整孩子行為的準則。設立這些準則就是所謂的「與孩子立疆界」(Boundry with Kids, John Townsend & Henry Cloud)一旦定下規則,父母就必須按規則執行管教,若孩子不遵守規則,就必須為後果負責。許多父母在設定規則時,剛開始嚴厲與寬鬆之間或許拿捏不準,以致無法有效執行管教,這是很可能發生的情況,父母不可因此而放棄執行管教,而必須在心平氣和的時候,與孩子一起討論,重新調整合情合理的行為標準。重點一是讓孩子明白父母說話算話,言而有信,二是幫助孩子明白這些規定背後真正的目的是為著他們的好處。

事實上有許多孩子本身都覺得父母管得太鬆,常常他們自己覺得做錯了事,應當接受處罰,也願意接受應受的處罰,往往出乎意料地,父母卻會對他們說:「好了好了,下次別再犯就是了!」或是自己在學校闖了禍,回家和父母訴苦,卻沒想到父母第二天就跑到學校向 老師求情,或理論,結果不但讓孩子在學校更加難堪,父母也失去了孩子的尊敬和信任。

愛是:親子角色明確。

溺愛是:父母常成為親子權力之爭中孩子的手下敗強。

有些父母本身成長於一個嚴厲的家庭,因此在撫育自己的下一代時就決定採取寬鬆與放任的態度,希望做孩子的朋友多過做孩子的父母。但是這種想法是很不實際的,特別是在孩童期(十二歲以前)。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起更多的責任,主要是透過父母在旁邊做保護、提醒、鼓勵和約束的工作。若父母不發揮這個角色應有的功能,對孩子的要求往往很容易就遷就,當時或許可以避免親子之間的衝突,但卻會後患無窮。一則以後更加困難管教與約束,二則孩子不知天高地厚,自以為是,一旦走入歧途,父母再做補救往往只是亡羊補牢。

愛是:教導孩子關心旁人
溺愛是:教出唯我獨尊的孩子

被寵壞的孩子通常有「三不」:不幫忙,不參與,不付出。

在中國家庭中常會看到一種情景,就是父母親忙得團團轉的時候,孩子們卻在一旁看電視、做自己的事;已經晚上十點了,孩子才告訴爸媽,必需馬上出去買東西,因為老師交待明天要繳。爸媽擔心孩子交不了差,被扣分,顧不得自己再怎麼累,再怎麼不得以,還是陪著孩子跑遍快關門的商店去買回孩子的「作業」。

教導孩子懂得體諒別人的方法之一就是從體諒父母開始。父母也有需要,父母需要和朋友講話時不受孩子的干擾;父母需要孩子幫忙一起做家事;父母需要休息時,孩子也必須尊重父母不去打擾。

 

愛的真諦

聖經中有句話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天上的父,豈不把更好的東西給求他的人嗎?」(太7:11)為人父母愛兒女是發自內心,再自然不過的表達。但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是有限的人,對兒女真正的需要並不明白,在表達愛中有時也欠缺應有的智慧,上述僅提供給大家一些參考的資料,最後讓我們從愛的源頭─神那裡,學習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47

蘿蔔、蛋和咖啡 當逆境到來,你像什麼?  

一個女兒對她智慧的父親抱怨,說她的生命是如何如何痛苦、無助,她是多麼想要健康地走下去,但是她已失去方向,整個人惶惶然然,只想放棄。她已厭煩了抗拒掙扎,但是問題似乎一個接著一個,讓她毫無招架之力。

當廚師的父親,二話不說,拉起心愛的女兒的手,走向廚房。他燒了三鍋水,當水滾了之後,他在第一個鍋子裡放進蘿蔔,第二個鍋子裡放了一顆蛋,第三個鍋子中則放進了咖啡。

狐疑的女兒望著父親,不知所以然,而父親則只是溫柔地握著她的手,示意她不要說話,靜靜地看著滾燙的水,以令人熾熱的溫度燒滾著鍋裡的蘿蔔、蛋、和咖啡。

一段時間過後,父親把鍋裡的蘿蔔、蛋撈起來各放進碗中,把咖啡濾過倒進杯子,問:「寶貝!你看到了什麼?」女兒說:「蘿蔔、蛋和咖啡。」父親把女兒拉近,要女兒摸摸經過沸水燒煮的蘿蔔,蘿蔔已被煮的軟爛;他要女兒拿起一顆蛋,敲碎薄硬的蛋殼,她細心觀察著這顆水煮蛋;然後,他要女兒嚐嚐咖啡,女兒笑起來,喝著咖啡,聞到濃濃的香味。

女兒謙虛恭敬地問:「爸,這是什麼意思?」

父親解釋,這三樣東西面對相同的逆境,也就是滾燙的水,反應卻各不相同,原本粗硬、堅實的蘿蔔,在滾水中卻變軟了,虛爛了;這個蛋原本非常脆弱,它那薄硬的外殼起初保護了它液體似的內容物,但是經過滾水的沸騰之後,蛋殼內卻變硬了;而粉末似的咖啡卻非常特別,在滾燙的熱水中,它竟然改變了水。

妳呢?我的女兒,妳是什麼?父親慈愛地摸著雖已長大成人,卻一時失去勇氣的女兒的頭:「當逆境來到妳的門前,妳作何反應呢?妳是看似堅強的蘿蔔,但痛苦與逆境到來時卻變得軟弱,失去力量嗎?或者妳原本是一顆蛋,有著柔順易變的心?妳是否原是一個有彈性、有潛力的靈魂,但是卻在經歷死亡、分離、困境之後,變得僵硬頑強?也許妳的外表看來堅硬如舊,但是妳的心和靈魂是不是變得又苦又倔又固執?或者,妳就像是咖啡?咖啡將那帶來痛苦的沸水改變了,當它的溫度高升到一百多度時,水變成了美味的咖啡,當水沸騰到最高點時,它就愈加美味。如果妳像咖啡,當逆境到來,一切不如意時,妳就會變得更好,而且將外在的一切轉變的更加令人歡喜,懂嗎?我的寶貝女兒?妳要讓逆境摧折妳,還是妳來轉變,讓身邊的一切人事物感覺更美好、更良善?」

希望我以後都是咖啡,而不是隨境、隨業轉的蘿蔔和蛋。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ingclub&aid=277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