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在立院質詢時,引用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的研究、指國內貧富差距擴大,意外引發所得分配資料引據論戰。曾任行政院國科會(現科技部)主委、現任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的朱敬一,29日晚間以「台灣經濟不公平的前因後果」為題演講,討論台灣社會不公平的現象、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以下是文字記要。
大家都在談「不公平」 定義是什麼?
所以我們對不公平是有一些共識的:財富可以不均,但不要太不均;有人奢侈可以,但最好是自己拚來的。我最喜歡美國法理學家羅納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描述,他認為一個社會要多肯定努力(ambition-sensitive)、少獎勵機運(endowment-insensitive),也就是說,上一代對後代不應有那麼決定性的影響。社會應該要能敏感地回應努力,人不努力就不會有好結果。
另外還有一種不公平的概念,是2015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提的,他寫了1本書叫
,描述在集中營的美軍如何集體逃脫。他認為,500年前任何一個國家的財富所得分配,是多數人窮極、少數人極富;500年後的今天,則是少數的人生活有困難、但大多數人生活無虞,也就是整個鐘形曲線是往右移的。迪頓把這件事稱做大逃亡,也就是大規模脫貧。促成這件事的因素,一是健康改善,二是教育普及。但是現在台灣社會的勞動階級已經有一半受過大學教育,近年甚至7分就能考上大學,考不上還需要特殊資質。也就是說,有沒有大學教育已不是重要影響,所以前面說的不公平,第1、2、3種是我們關注的焦點,第4則不是重點。現在社會究竟有多不公平?
我們的綜所稅分10種,其中薪資所得和資本所得最有指標性。社會上所得排名前20%的人,所得多數來自薪資所得,只有21.1%是資本所得。萬分之一的富人,所得則多是來自資本所得。我有個朋友是私人醫院骨科醫師,有次他去看房子,業務一問他的職業,就說他買不起,所以你就知道,真正有錢的人是不靠薪水過日子的,我們也可以說,薪水高其實是沒有錢的。
如果我們對比最有錢5%和最沒錢的5%的人,會發現貧富差距不斷爬升。之前有人在吵是該看前20%還是5%,我認為重要的不是這個,而是看時間趨勢,如果看到這個趨勢還說台灣貧富差距沒變化,我想你的智商就是柯文哲開根號。至於我為何要選5%為標準,是因為級距若很粗就分不出來。你說像我們中研院副院長王泛森所得級距是前20%,但這樣他就跟魏應充在同一個級距,在道德跟實際所得上都是一種羞辱吧?
誰讓台灣變得不平等?
前面提到的這些都是靜態的不平等,在台灣越來越嚴重,其中稅是導致這個現象的重要因素,「股神」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的平均稅率比他家的女傭還低,因為他有一大堆方式讓他抵稅、逃稅。像台灣以前捐贈就能抵稅,後來大家改捐公設保留地,所以今天好比台大附近1塊地是私人的,地主把地便宜賣給我,我幫國家買這塊地、捐給台大,抵稅價值就會是用周邊地價來算。
- 富者越富 就靠制度
所以說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是因為制度上有很多逃漏辦法,而且大部分的減稅都是遊說出來的,遺贈稅就是明顯的例子。英國經濟學家安東尼‧阿特金森(Anthony Atkinson)的新書、《
》裡有提到,影響公共政策的多是有錢人。你常看到總統、行政院長跟工總、商總等人吃飯,那你什麼時候聽過他跟中低收入戶吃飯?中低收入沒有機會去吃飯,當然沒機會咬耳朵。2002年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全場只有我努力反對,其他全是財經鉅子,由他們討論降什麼稅,後果可想而知;2009年降遺贈稅,我也看到行政院長如何努力動員要通過這件事。需要繳遺贈稅的通常都是極為有錢的人,這也跟前面說的「少獎勵機運」(endowment-insensitive)有關,要課遺贈稅是希望抑制世襲、進而改善代間流動性,但現在父母1年可以給小孩220萬不用繳稅,如果他提早規劃30年,就能給小孩6600萬都免稅。
- 教育不公 不利階級流動
2014年,我們各大學弱勢學生的比例,頂大的弱勢學生只佔全體頂大學生的7%。但如果好大學的弱勢比例極低、不好的大學弱勢比例極高,就代表弱勢生較難進好學校,如果教育制度是公平的,不太應該有這個現象。我唸大學時,有非常高比例的同學家境不好,可是現在台大滿難看到那麼散的分布,大多是家境還可以的。這樣就不利於階級移動。
- 政策看似中立 但多對富人有利
除了稅、教育,還有其他制度面的扭曲。像前總統陳水扁說金控要減少一半,強迫金控併購,希望公家銀行被併給私人銀行。這個政策看起來公平,但事實上很不公平,因為只有大富豪買得起銀行,他雖然沒說這個政策對有誰有利,但必然對有錢人有利,加上他限期要完成,結果就一定是公銀賤價出售,像我要女兒1年內要嫁人,她就一定會亂嫁。這類的政策看來中性,但其中隱藏扭曲財富分配的風險。
還有一個總體面是租稅負擔率,也就是稅收佔GDP的比例,台灣只有12.6%,全球倒數第5。其他倒數幾名都是阿拉伯產油國,他們會這樣,是因為路上隨便挖就是石油,我們是挖一挖就氣爆。我們崇拜的日、美、歐洲國家,租稅負擔率都比我們高。租稅負擔率低,就無法提供社會福利、做公共建設,對弱勢自然有影響,像建公路、捷運,有錢人當然不會搭,但一般人會很需要。有經濟學教授說,稅不夠就出售國營事業,但我們把台糖、金酒賣掉,大概又是賣給有錢人,所以公有地、公股越賣、會越不利所得分配。
- 產金不分離 最後大到「不能倒」
產金分離也是一個問題。美國有嚴格規範產金分離這件事,也就是開銀行的不能投資其他產業,他的立意是不希望企業有風險時把銀行當金庫,否則會有系統性風險。若不執行產金分離,銀行資金槓桿大,可以投資很多事業,像一般人買不起公有土地,但若你有家銀行就買得起,這也讓台灣都是有錢的家族。如果開銀行的經營醫院、高鐵、旅館、百貨、電商、通信…,除了有系統性風險,對社會也不公平,因為他就會大到不能倒。
不平等的後果是什麼?
因此,我們的思考面向必須要開展。2013年全台600多萬納稅戶,2%有賣土地,因此有土地增值所得。如果你家50年才賣1次房子、賺195萬,乘以2%,平均每戶賺3.9萬。另外,綜合所得是股利、薪資所得等,平均62.4萬,也就是說,全國平均土地增值所得只佔綜合所得的十幾分之1。但如果看社會上所得前百、千、萬分之一的有錢人,66.5%有賣房子,平均賺1億1640萬,土地增值所得佔總所得72%。那有錢人為何要買呢?因為土地增值所得是依公告地價來定,但市價卻是公告地價的1倍。綜合所得稅率40%,土地增值稅率只有30%,而且還是用公告現值算,表示真正的稅率才15%。這顯示我們的土地稅制非常奇怪。
對年輕人而言,可能慢慢會出現無法脫貧的問題。過去15年,每月薪資和加班費平均每年上漲1%,但GDP每年漲3.5%,那這些GDP明顯是沒有反映在薪資上。1980年代,GDP年成長8.3%,薪資上漲10%,薪資階級拿到的比較多,資本家分額少,現在是大部分成長果實被資本家拿走,對年輕人而言確實有脫貧壓力。他們不至於到500年前營養不良的貧窮,但很難跳脫勉強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