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健康休閒良窳對免疫系統正負影響
2022/01/18 18:54:11瀏覽717|回應0|推薦6

健康休閒良窳對免疫系統正負影響,分5個構面瞭解。

 

壹、     免疫系統

一、 免疫系統則是人機自我保護的防禦性結構,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等;免疫系統的組成

   免疫系統可分為中樞免疫器官和周邊免疫器官。中樞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主導產生、增值和分化成熟免疫活性細胞並調節周邊免疫器官和全身免疫功能。而周邊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結和淋巴腺、脾臟、扁條腺,是免疫細胞聚集和發生免疫反應的場所。

人體免疫器官

(一)    中樞免疫器官--骨髓:骨髓:骨髓是造血組織、免疫細胞的產生的場所、是各種血細胞的重要發源地。位於較大骨骼的腔中,佔人體體重的4~6%,內含造血幹細胞,可分化發育成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分化為不同形態和功能幹細胞和淋巴系幹細胞。(骨髓),分別衍化成T細胞和B細胞,最後定居於外周免疫器官。哺乳動物和人的B細胞在骨髓微環境和激素樣物質作用下發育為成熟的B細胞。

 

(二)   中樞免疫器官--胸腺:胸腺的主要功能是生產成熟T細胞。不成熟的淋巴T細胞在骨髓中產生,隨後遷移到胸腺,受到胸腺激素的誘導,成為成熟的T細胞,再把它們送到脾臟、淋巴系統和其他器官再進一步成熟,隨時準備抵抗各種對人體有害的敵人。胸腺激素還能提高淋巴細胞的防禦能力,誘導淋巴B細胞成熟。

   胸腺的大小和結構隨年齡的不同具有明顯的差異。胸腺於胚胎20週發育成熟,是發生最早的免疫器官,到出生時胸腺約重15~20g,以後逐漸增大,至青春期可達30~40g,青春期後,胸腺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萎縮退化,到老年時基本被脂肪組織所取代,隨著胸腺的逐漸萎縮,功能衰退,細胞免疫力下降,對感染和腫瘤的監視功能減低。胸腺具有以下3種功能:

A.胞分化、成熟的場所;B.免疫調節:對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具有調節作用;C.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與維持。

(三)   外周製造免疫器官--扁桃體:扁桃腺屬於淋巴組織,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份,扮演的角色就是免疫與防禦的功能,當有病毒或細菌等外來物入侵時就會產生身體後續的免疫反應,並表現出局部發炎、紅腫、發燒、喉嚨痛等免疫反應症狀。

(四)   外周製造免疫器官--淋巴結:淋巴結是一個擁有數十億個白細胞的小型戰場。當因感染而須開始作戰時,外來的入侵者和免疫細胞都聚集在這裡,淋巴結就會腫大,作為整個軍隊的排水系統,淋巴結肩負著過濾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細菌等廢物運走。人體內的淋巴液大約比血液多出4倍。人全身有500~600個淋巴結,是結構完備的外周免疫器官,廣泛存在於全身非粘膜部位的淋巴通道上。淋巴結具有以下功能:

T細胞和B細胞定居的場所;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過濾作用。

(五)   外周製造免疫器官--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簡稱MALT)

亦稱粘膜免疫系統(MIS),主要是指呼吸道、胃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層和上皮細胞下散在的無被膜淋巴組織,以及扁桃體、小腸的派氏集合淋巴結(PP)及闌尾等。主要包括腸相關淋巴組織、鼻相關淋巴組織和支氣管相關淋巴組織等。

腸相關淋巴組織:是指消化管內的淋巴組織。 ... 由淋巴小結、游離淋巴組織、漿細胞、及黏膜上皮內淋巴細胞組成。 消化管黏膜表面,經常存在著來自食物、有害物質,細菌和病毒等到產生的抗原。

 

(六)   外周製造免疫器官--鼻相關淋巴組織:包括咽扁桃體、腭扁桃體、舌扁桃體及鼻後部其他淋巴組織。其主要作用是抵禦經空氣傳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氣管相關淋巴組織:主要分佈在各個肺葉的支氣管上皮下。其主要是B細胞。

 

周製造免疫器官--盲腸:闌尾位於腹部的右下方,是連接到盲腸(大腸的起始部)的蚓狀小管,屬於消化系統的一員,以往被認為為一種演化的退化器官。然而,根據近期的研究報告,顯示闌尾雖不具消化功能,但含有豐富的淋巴組織,在免疫功能上扮演一定的功能,可儲存腸道益生菌及提供免疫細胞,發揮維持腸道的正常菌叢生長的功能,保持腸內細菌平衡的作用,並可能與人體免疫力的產生有密切關係。

(七)   外周製造免疫器官--脾臟:脾在胚胎時期具有造血功能,存有大量血液以供機體調節血量。脾臟是血液的倉庫。它承擔著過濾血液的職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細胞,併吞噬病毒和細菌。它還能激活B細胞使其產生大量的抗體。脾是胚胎時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開始造血後,脾演變為人體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具有4種功能:

  1. 細胞和B細胞的定居場所;B.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C.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質;D.過濾作用。

 

貳、     人體防線

人體共有三道防線分層防禦,可以保護生物體免受感染,這些屏障可分為機械(物理屏障)、化學和生物學屏障

一、    先天免疫系統:第一道防線物理屏障

   皮膚都屬於機械屏障,可以阻擋環境中的病原體入侵。但不可能將自身完全隔離於生活環境之外,部分器官(如肺、腸和尿道)需要與外界環境進行頻繁的物質交換,這些器官有其他的機械防禦機制。例如,咳嗽和打噴嚏可以排出呼吸道中的病原體和刺激原;流淚和排尿可以將病原體排出體外。

二、    先天性免疫系統:第二道防線化學作用

   先天免疫系統(英語:Innate immunity)又稱為固有免疫、非特異性免疫、非專一性防禦,是生物體非特異性、無記憶性的病原體防禦功能,用以抵禦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如β-防禦素。而唾液、眼淚和奶水中含有的一些酶,如溶菌酶和磷脂酶A2,也具有抗菌作用。胃中:胃酸和蛋白酶是抵抗病原體強有力的化學屏障。

就像炎症反應

   發炎反應、炎性反應,俗稱發炎,是指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對致炎因子及局部損傷所發生的防禦性為主的反應。其中包括了紅腫、發熱、疼痛等症狀,通常情況下,發炎是有益的,是人體的自動防禦反應,但是有的時候,發炎可以引起人體自體免疫系統的過敏,進而攻擊自身的組織及細胞、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狼瘡症等免疫系統過敏病症,免疫系統過敏所生成的環氧核酶、白細胞介素(COX-2及Interleukin-1 alpha)使得軟骨組織疼痛及發炎。

   長期發炎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如花粉症、牙周炎、動脈粥樣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甚至癌症(如膽囊癌),因此炎性反應在正常情況下受生物體緊密監控。

   炎性反應可分為急性發炎和慢性發炎。急性發炎是生物體應對有害刺激的初步反應,更多的血漿和白血球(特別是粒細胞)從血液移往受損組織。一連串的生化反應進行傳播並促成進一步的炎性反應,當中牽涉局部的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及受損組織內的各個細胞。慢性發炎引致發炎部位的細胞類型改變,組織的毀滅與修復同時進行。

 

三、    後天性免疫系統:第三層適應性免疫

   後天性免疫(英語:adaptive immunity)也稱為獲得性免疫、適應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專一性防禦,是一種經由與特定病原體接觸後,產生能識別並針對特定病原體啟動的免疫反應。和後天性免疫相對的是先天性免疫。

與先天免疫系統不同,後天免疫系統對特定的病原體做出特異性的反應。後天免疫系統可以在初次感染某種病原體後產生免疫記憶,並在下一次感染這種病原體時產生更強的抵抗力。例如,感染麻疹後痊癒的人終身都會具有對麻疹的抵抗力;對其他一些病原體而言,這種記憶並不會持續終身,例如水痘。

後天免疫系統之所以也稱為「獲得性」免疫,是因為機體對病原體特異性的免疫力是後天「獲得」的,反之,先天免疫系統對病原體一般性的抵抗力是編碼在遺傳基因中而先天「固有」的。「適應性」免疫的說法則是因為它的最終目的是對不同環境的適應。

後天免疫系統的「適應性」來自於體細胞超突變(快速的體細胞突變過程)和V重組(不可逆的抗原受體基因重組)。這兩個過程使得少量的基因可以產生大量不同的抗原受體,並各自表達於不同的淋巴細胞表面。由於基因重組是不可逆的,這些淋巴細胞的子代(包括記憶細胞)都會繼承同樣特異性的抗原受體基因。

※先天免疫系統和獲得性免疫系統是密切合作,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如果沒有先天免疫系統中抗原呈遞細胞的幫助,獲得性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幾乎無法被激活,而B細胞也不能正常工作;同樣,如果沒有獲得性免疫系統特化而高效的防禦手段,先天免疫系統也無法處理頑固的病原體感染。

參、     影響免疫因素

一、 影響免疫因素-人體免疫力紊亂

   免疫系統是一個極為高效的體系,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出現功能紊亂,主要分為三類:免疫功能低下、自體免疫和超敏反應(包括過敏)。

(一)免疫功能低下

   當免疫系統中的一個或多個組分失去活性就會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一般而言生物體的免疫運作到足以產下子代的時間結束後就逐漸衰敗,免疫系統在有生殖力的期間會達到高峰,繁殖週期結束後就會下降,人體的免疫力是在50歲之後開始下降,出現免疫衰老,會引發癌症等一系列疾病,中年以後易得癌症,這就是原因之一。剔除年齡因素,在已開發國家,肥胖、嗜酒和濫用藥品都是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因素。而在開發中國家,營養不良則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主因。飲食缺乏足夠的蛋白質與免疫力低下密切相關,包括損害細胞介導免疫、補體活力、吞噬細胞功能、IgA抗體濃度以及細胞因子的產生。缺乏單個營養元素,如鐵、銅、鋅、硒、維生素A、C、E和B6,以及葉酸 (維生素B9),也能夠降低免疫反應活力。此外,在發育早期,由於基因突變或者外科手術導致胸腺缺失,會引起嚴重的免疫力低下並且很容易感染疾病。

(二)自體免疫

   自體免疫性疾病(英語:Autoimmune disease),是指人體異常的免疫反應攻擊正常細胞所產生的狀況。目前發現的至少有80種這類的疾病。幾乎可發生在人體的任何部位。常見症狀包括發燒、感到疲勞。症狀經常是斷續式的發作。

   病因通常不明。一些自體免疫性疾病,例如全身性紅斑狼瘡會在家族內傳布,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由感染或其他環境因素所誘發。一般常被歸類為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有乳糜瀉、第1型糖尿病、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另稱格雷夫斯症)、發炎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稱為乾癬、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全身性紅斑狼瘡。有時不易診斷。

   治療方式取決於病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常用到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或稱為非甾體抗發炎藥)和免疫抑制劑。偶爾需要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通常能改善症狀,但無法治癒。

(三)超敏反應

   超敏反應是損害自身機體的免疫反應。按照超敏的反應機制和時程,可以分為四類(I-IV)。I型超敏反應是一種即時的、急性的反應,通常與過敏相關,症狀多樣,從輕微的不適到死亡都可能出現。當抗體結合到患者自身細胞的抗原上時,就會引起II型超敏反應,摧毀這些細胞。因此,這類反應又被稱為抗體依賴(或細胞毒性)超敏反應,如果沒有被及時清除,可能誘發III型超敏反應。IV型超敏反應又被稱為細胞依賴型或延遲型超敏反應,通常發展2至3天後才產生症狀。

(四)腫瘤免疫

   免疫系統另一個重要功能是發現和消滅腫瘤。腫瘤細胞會表達一些未在正常細胞中發現的抗原。有部分抗原是由致癌病毒所生成,有很多情況下,腫瘤抗原是生物體內自身蛋白,只是因為在正常細胞中的表達水平很低,而在腫瘤細胞中表達過高。例如,酪luò氨酸酶的高量表達會將特定的皮膚細胞(黑素細胞)轉變為腫瘤,即黑色素瘤。

   矛盾的是,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能夠促進腫瘤生長。當腫瘤細胞釋放出細胞因子並吸引巨噬細胞到腫瘤附近,巨噬細胞會合成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反過來促進腫瘤的生長。而且,腫瘤中的缺氧條件和巨噬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會共同誘導腫瘤細胞來降低能夠抑制轉移的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促進癌細胞的擴散。

二、 影響免疫因素-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焦慮、恐慌、憂鬱身心問題。

   自律神經(autonomic nerve system)是不受大腦控制的神經,掌管全身的血液循環、器官內臟及免疫荷爾蒙三大系統,身體內的呼吸、心跳、排汗、體溫、生殖及分泌等功能,都是由自律神經掌控的。

   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是自律神經的二大主角,二者作用相反。交感神經負責消耗身體能量,副交感神經則負責保存身體的能量,讓身體能休息、睡眠等。如果把身體比喻成一部車子,交感神經是負責催油門,副交感神經是踩煞車。當二者配合無間、運作協調,身體就能處於健康和諧狀態,進而維持身心健康。

   現實生活中工作壓力大,心理負擔重,以及情緒緊張的時候,人們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專家認為,這就是動物神經系統影響免疫系統的表現。當動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時,免疫系統的功能就會紊亂,進而出現各種頑固性疾病。例如:副交感神經正常活動,可以促進唾液、胃液、腸液、胰液與胰島素分泌,當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和持續時:

(一)唾液減少導致口腔有害菌無法徹底消滅,使慢性咽喉炎、口腔潰瘍難以治愈。

(二)胃液減少導致幽門螺桿菌無法殺滅,出現慢性胃炎、胃潰瘍。

(三)腸液減少導致腸道菌群失衡,結腸炎久治不愈。

(四)胰島素分泌減少會導致蛋白質代謝紊亂,免疫力降低,病毒乘虛而入,出現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大量的免疫系統疾病;胰島素減少還會出現高血糖,進而出現高血脂、高血壓,並發大血管病如心腦血管病,周圍血管病如下肢潰瘍、趾端缺血疼痛(或出現壞死)、周圍神經病變,微血管病如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變、視網膜病變,腎小球硬化。

因此,正常的動物神經活動對人體多麼重要,動物神經紊亂患者,如果症狀較輕,適量服用一些維生素B1和谷維素等,有一定調節作用。

三、 影響免疫因素-激素生理調節

激素(英語:hormone)也音譯作荷爾蒙或賀爾蒙,在希臘文原意為「興奮活動」。分類:以化學性質論,激素可以分為兩大類,含氮激素(並細分為肽類激素和胺類激素)和類固醇(甾zī體)激素。人體內的激素可以作為免疫調節劑,調控免疫系統的活力。例如

 

(一)激素對健康的影響

   激素在人體內的量雖然不多,但是對健康卻有很大的影響,缺乏或是過多引發各種疾病,例如: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就會引起巨人症,分泌過少就會造成侏儒症;而甲狀腺素分泌過多就會引發心悸、手汗等症狀,分泌過少就易導致肥胖、嗜睡等;胰島素分泌不足就會導致糖尿病。免疫系統與睡眠和休息之間也有緊密聯繫。睡眠剝奪會損害免疫功能,如激素的分泌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被刺激或者抑制:

1、其他激素(刺激激素或釋放激素)

2、細胞質中離子、營養物質或結合球蛋白的濃度

3、神經元和心理活動

4、環境改變,例如光線或溫度等

四、 影響免疫因素-營養與飲食

   如同其他體內系統,免疫系統的功能依賴於正常的營養供應。長期以來,人們已經形成共識,嚴重的營養不良會導致免疫缺陷。同樣,營養過剩所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和肥胖症,能夠破壞免疫功能。而中度營養不良以及缺乏特定微量元素和營養,也會減弱免疫應答。胎兒期營養缺乏甚至會導致終身免疫系統缺陷。

   食物可以影響免疫系統。新鮮的水果、蔬菜和富含特定脂肪酸的食物可以幫助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統。

 

肆、     結論 健康休閒/端粒效應

一、   健康休閒or休閒健康

第一節  健康的定義

隨著時代的轉變,健康的定義亦有所不同。

   在19世紀以前,健康的定義係為:「沒有生病就是健康!」。由於醫藥技術並不發達,加上環境清潔意識不足,許多急性或致命性傳染病肆虐,如鼠疫在6世紀流行時,死亡人數約1億人;在14世紀流行時,死亡人數約2,500萬人;又如霍亂迄今已發生7次世界大流行,台灣地區死亡人數約7,000人;此外,尚有結核病、流行性感冒、肺炎等重大傳染疾病。因為受到疾病感染的病人太多,因而沒有生病的倖存者即被視為健康。

   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之間,健康的定義係為:「有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維持清潔環境就是健康。」許多研究指出當代的疾病受害者不單單是不健康的族群,同時也是環境的受害者,如汙水、混濁空氣,以及人類或動物排泄物等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進而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狀況。例如:1956年後大量發生於南台灣沿海地區的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及台南縣學甲鎮、北門鄉的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學甲、北門、義竹、南部山區易產生的移形上皮膀胱癌(T.C.C.)等,這些與所飲用的深井水或地下水中含有砷與螢光劑有關。因此,在此一時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維持清潔環境就是健康。

   時至20世紀中期194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重新定義即為:「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完全幸福安適狀態,而非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已。」另在1970年代,研究學者對所謂健康的定義是:「生理、社會與心理的生命要素,還有環境、精神、情感與理智的其他要素。」換句話說,健康並不僅是意味著你可以活得多久或多少年不受疾病困擾,而是你是否能充實的過活,達到心中理想的快樂健康人生。

   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認為健康為個人所思所為的每一件事影響所致,健康是一個整體(wholeness)的觀念,包含了身心雙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人類一直以來都在追求身體與心理的健康,演化至今,從原本的生存需求到追求福祉(well-being)與更高的生活品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為生理(physical)、心理(mental)與社會(social)的安適(well- being),而不僅是沒有傷害或疾病的單純狀態。

   1981年萊恩(Ryan)與崔維斯(Travis)在提出,健康應視為一個生病/安適連續性的向度(illness/wellness continuum),而非傳統健康與不健康的對立觀點

   1985年奧勒斯(Ewles)與辛那特(Simnett)於提出的6種見解:

1. 身體的健康(Physical health):係指身體方面的機能健康。

2. 心理的健康(Mental health):係指有能力做清楚且有條理的思考。

3. 情緒的健康(Emotional health):係指有能力認知情緒,並且能表達自己的情緒,亦即可處理壓力、沮喪、焦慮等情緒。

4. 社會的健康(Social health):係指有能力創造與維持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亦即社交能力。

5. 精神的健康(Spiritual health):泛指個人的行為信條或原則,以及能夠獲得內心的平靜。對某些人而言,意指宗教信仰及行為。

6. 社團或團體的健康(Societal health):係指健康的生活圈,生活於健康的環境中。

第二節  休閒定義與概念

   古希臘人把休閒當成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情形,只有少數的貴族享有休閒。也就是為擺脫生產勞動後的自由時間或自由活動。另外,亞里斯多德認為休閒係為「心無羈絆」、「為自己而做的活動」、「善用閒暇時間來進行反思修煉,在為己的主體意識下所從事有意義的作為,足以實現美好人生的幸福快樂」,強調屬於自己的休閒活動或休閒行為。

   在東方,孔子亦曾提及休閒活動所包括的精神與行為,如論語.泰伯篇的「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在這三句話中,詩是指詩經三百篇,禮包括禮經和禮儀,樂則是指當時的樂,包括聲樂、器樂和舞蹈,是孔子教育弟子的三種教材。「詩可以興」,由於「詩」出自於人的感情,這種感情的語言在反覆的抑揚吟詠yì yáng yín yǒng之間,可以進入人的內心深處,因而發揮鼓舞人意志的作用。「禮」則是以恭敬辭遜為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對於學者來說無論是人和人相處或是日常生活的起居,都能收到約束情感,表示尊敬對方之效;學者因「禮」能卓然自立,不為外物所奪,進退得宜。「樂」包括了舞蹈在內,藉著歌舞,可以從其中學到俯抑疾徐周旋進退起迄qì之節;配合著音樂更能陶冶人的性情,洗滌消融心中的邪穢與渣滓。而東漢時代的許慎shèn與清代之段玉裁更為休閒概念下了精湛的註解:「閒」者稍暇也,故曰「閒暇」,有安閒、閒逸的意思。是故,休閒之概念可為「令人恢復體力或精神的休閒活動」,包括生理與心理兩個層次。

   綜上所言,如傑弗瑞所述之休閒定義︰「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並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

二、   端粒效應:

   生命體中有一種酵素叫做端粒酶(telomerase),端粒酶(英語:Telomerase)是一種由RNA和蛋白質組成的核糖核蛋白複合體,屬於反轉錄酶méi,與端粒的調控機理密切相關。端粒(Telomere)是存在於細胞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可以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端粒的長度反應了細胞複製的能力,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一旦端粒消耗殆盡,細胞就會進入衰老狀態。而端粒的尾端有一種被稱為「端粒酶」的物質,能減緩端粒變短。

   📕端粒(telomere)是染色體的末端,也是染色體的保護箍。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伊莉莎白.布雷克本,長期鑽研端粒現象與效應,發現:正是端粒的長短,控制了細胞和人體的壽命;而且端粒不只是會執行遺傳指令,還會聽從你的指示,也就是說,你的生活方式等同於對你的端粒下令,決定讓你細胞老化得更快或更慢一點。端粒又被稱作細胞的「生命時鐘」,而逆轉時鐘,就成了許多研究人員的目標。布雷克本與心理學家伊麗莎.艾波密切合作,走入人群,積極驗證心理因素和生活環境如何影響端粒的長短、以及人體的健康與老化。

   把壓力視為威脅還是挑戰,心態上的一念之差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對壓力的威脅反應會惡化端粒酶,加劇端粒變短,細胞不再分裂更新人也就衰老了。腿粗沒問題,腰粗才是問題,少吃解決不了問題,吃的對加上多運動才是健康之道。人體是一個反脆弱系統。其機制是越缺少什麼,你就會越用更大力量去吸收什麼。

影響端粒的因素

影響端粒的因素--新陳代謝綜合征——腰臀比過高、膽固醇超標、高血壓、胰島素阻抗。只要具備其中三個,就是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前兆。

影響端粒的因素--細胞三敵--發炎(肥胖會讓細胞更容易發炎,引發發炎和端粒縮短的惡性循環。抗體:omega-3 脂肪酸);氧化應激反應,源自氧化代謝的氧化壓力,會導致基底損害以及DNA鏈斷裂(抗體:維生素C和維生素E);胰島素阻抗(抗體:少吃糖)此外,維生素D(多曬太陽)對端粒酶有好處

🌟影響端粒的因素--情緒--負面情緒:威脅式壓力感、敵意、悲觀、胡思亂想(人每天會產生 65,000 個想法,90%的想法都是沒有意義、不值得跟進的。)、Rumination(耿耿於懷)。正面情緒:挑戰式壓力感、樂觀(君子坦蕩蕩、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專注(conscientious君子終日乾乾、冥想、關閉情緒,動手做事)。

🌟影響端粒的因素--食物--對端粒有害的食物:紅肉(哺乳動物的肉)、加工肉類(香腸、火腿)、普通麵包、含糖飲料、Omega-6多不飽和脂肪酸。對端粒有好處的食物“地中海飲食”:植物纖維、全麥、豆類、蔬菜、水果、堅果、海帶、Omega-3。

🌟影響端粒的因素--運動。每週跑三次每次跑四十五分鐘,堅持六個月,端粒酶的活性就能提高兩倍。但是,在正常人體細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相當嚴密的調控,只有在造血細胞、幹細胞和生殖細胞,這些必須不斷分裂複製的細胞之中,才可以偵測到具有活性的端粒酶。

   端粒(telomere)的主要功能就是避免細胞中重要的遺傳訊息在進行細胞分裂時不會遺失,因為細胞在進行分裂時,每進行一次細胞分裂染色體末端就會縮短25~200個鹼jiǎn基,也因為染色體末端有端粒(telomere)的保護,因此細胞分裂縮短的鹼基就會發生在端粒(telomere)上而不會造成重要遺傳訊息的缺失,因此隨著細胞分裂的次數越多,端粒(telomere)的長度就會越來越短,當端粒(telomere)短到一個臨界長度時,細胞就無法再進行細胞分裂然後走向細胞凋亡(apoptosis)的生理機制,此細胞就會死亡。

 

益於細胞的生態環境- -心態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伊莉莎白等總結出的長壽之道有三項,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佔25%,其他佔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佔到了50%!

而長壽之道,如何達到心理平衡,以下列舉3個構面。

(一)心理平衡

   「壓力激素」會損傷身體,《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結,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所以醫病先醫「心」。現代醫學發現:癌症、動脈硬化、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理的壓抑感有關,因此,這類病,被稱為心身性疾病。

   美國一位精神病學家一項長達25年的「人格與心臟關係」的跟蹤調查發現:心胸狹隘、名利心重、敵視情緒強的人,死亡率高達14%;而心胸開闊、助人為樂、性格隨和的人,其死亡率僅為2.5%。心臟病的發病率,前者也是後者的5倍。

(二)人生目標

   「目標」能激發生命活力,醫學早就發現,人退休後,因人生目標突然消失,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狀況均會急劇下降。為何會如此?原因是,如果你沒有目標,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標」,那麼隱藏在你潛意識裡的自毀機制就會悄然啟動,讓你的身體每況愈下。「目標」一定要切實可行,否則會起副作用。

(三)和諧關系「助人為善」會「收穫友善」

   「助人為善」為何有治療作用,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說:「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戈gē兵。」

   助人,為何會產生醫療作用?因為,與人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進而降低了壓力激素水準,促進了「有益激素」的分泌。精神病流行病學專家甚至說: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治療憂鬱症的良方。

   當我們抱持感恩喜悅的正面意念時,顯微鏡下的細胞是圓潤飽滿的;相反地,抱持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時,用顯微鏡觀察到的細胞是扭曲變形的。

   研究證明,憤怒抑鬱等負面情緒會毒化細胞且造成免疫衰退。長期生活於驚恐中會使體內的壓力荷爾蒙(cortisol)偏高,而長期的壓力累積及負向情緒會將身體加速推向發炎的一方,削減自禦能力並加重發炎帶來的損害。發炎原本是人體正常的防禦機制,目的是對抗外來病毒細菌的侵擾,抵禦感染、修復受傷組織,保護身體免於外來侵略。慢性發炎在短期內並不會令人感覺不適,但長期下來對健康的細胞、組織、血管等會造成損害,進而引發許多代謝問題或文明病。

 

伍、      最後分享—人體是由60兆細胞組成/經絡養生

一、      人體是由60兆細胞組成的

   人體是由60兆細胞組成的,有無數生化工廠,很多人卻不管自己身體這些!一如往常供給原料,給他環境,讓身體自己運作就好了。台大病理科李豐醫師 李博士一篇「與癌症和平相處」短文裡有說,「提供細胞良好環境,就是規律作息、適當的飲食和運動。」調理細胞營養均衡就是修復細胞。那麼修復細胞大概需要多久時間呢?

1.人體胃細胞7天更新一次。

2.皮膚細胞28天左右更新一次。

3.紅血球細胞120天更新一次。

4.肝臟細胞180天更換一次。

5.骨細胞更新需要7年。

6.所有人身上的細胞在經過6個月的時間,大部分都會被更新90%,產生新的組織。在一年左右時間,身體98%的細胞都會被重新更新一遍。

   所以,不管是三高、减肥、腸胃、亞健康的問題,務必給身體一點時間來改善自己的健康。也給予細胞均衡充足營養及平衡的心理生態環境,受損的器官通過細胞的不斷“新陳代謝”和“自我修復”,經過一段時間,受損的組織和器官就會被“軟性置換”,產生出“新”的組織與器官。很多很多的疾病,都有機會徹底康復。

   以肝臟為例,每天晚上十一點為什麼該躺到床上睡覺?因為十一點到凌晨三點是肝膽系統充血、要運作、排毒的時候,此時身體躺平,肝就可以擺平,充滿足夠的血,這時的肝,會是平常的二到三倍大,如果晚上十一點過後還坐著或站著。她說:「就像菜市場吊著的豬肝,放不了多少血。」

   根據醫學研究,人站著時,肝血的流量比躺著時減少三成,運動時的肝臟血液的流量又比躺著時減少五成到八成,所以,醫師要肝病患者多休息,用意在臥床可以使肝的血流量增加,有助恢復肝臟健康。

   肝臟被形容成人體最大的化學工廠,因為,這個重達一公斤半的器官,可以完成五百種以上的化學反應,遠超過任何人為興建化工廠的速度和效率。人體生長和活動時,身體內自然會產生各種化學變化,這些化學變化需要「酶」,人體的有兩千種,肝臟就能生產其中的一千種。

肝的功能

1、 功能1.人體化工廠

(1) 糖類代謝:飲食中的澱粉和糖類,消化後變成葡萄糖。經腸道吸收後,肝臟就能將它合成肝糖,並貯存於肝臟,當勞動等情況需要時,肝細胞又能把肝糖分解為葡萄糖供給身體利用。若失去此功能,血糖就容易降低,是以急性肝炎病人常出現低血糖。

(2) 蛋白質代謝:肝臟是人體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球蛋白、酶蛋白以及血漿蛋白質的生成、維持及調節都要肝臟參與;另外,氨其酸代謝如脫氨基反應、尿素合成及氨的處理均在肝臟內進行。

(3) 脂肪代謝:中性脂肪的合成和釋放、脂肪酸分解、酮體生成與氧化、膽固醇與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運輸均在肝內進行。

(4) 維他命代謝:許多維他命如A、B、C、D和K的合成與儲存均與肝臟密切相關。肝臟明顯受損時會出現維他命代謝異常,例如出現維他命A缺乏。

(5) 激素代謝:當肝功能長期損害時,可出現性激素失調,往往有性慾減退、月經失調等現象。

2、 功能2.調節及儲存營養:肝臟運送血液中的營養物到腸臟消化。蛋白質的合成主要在肝臟中完成,當肝臟將蛋白質分化成人體合適的蛋白質後,便藉血液送到身體;肝臟亦將脂肪分解及釋放,隨身體之所需而製造適當的熱量。它亦會儲存脂溶性維他命如A、B12及K等,另亦儲存糖份及鐵等礦物質。

3、 功能3.分泌膽汁:肝臟分泌大量膽汁,通過膽管至十二指腸幫助消化,其中膽汁酸鹽(BileSalts)能分解脂肪,對消化貢獻尤大。正常情況下,肝臟每天製造800-1000毫升的膽汁。紅血球經常在更新,而老舊紅血球破壞後所產生的血紅素會由肝臟代謝成膽紅素,從膽汁排洩掉。若肝臟無法處理膽紅素,便會積聚在人體造成黃疸,這亦是肝病患者眼白、膚色變黃的原因。

4、 功能4.凝血功能:肝臟製造大部分的凝血因子,令傷口流出的血液能凝固。

5、 功能5.解毒功能:人體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害廢物,例如腸內食物產生的細菌,及外來的毒物、毒素,包括藥物、酒精等,均要在肝臟解毒。肝細胞對一切毒物通過氧化、還原、水解和結合等方式將它變為無害物質,隨膽汁或尿液排放體外。若失去此功能,毒素便會進入體內循環,若毒素進入腦部,會令人意識不清、躁動或昏迷,嚴重時甚至死亡。

6、 功能6.免疫功能:肝臟是最大的網狀內皮細胞吞噬系統,與人體的免疫能力息息相關。

7、 功能7.造血功能:在胚胎時期的肝臟有造血功能,正常成人的肝一般已不參與造血,但仍具有這種潛在能力,在某些病理狀態下,肝可以恢復一定的造血功能。

8、 功能8.整體運作:肝臟參與人體血容量的調節、熱量的產生、電解質的調節、荷爾蒙水平的調節。肝臟通過神經及體液的作用參與水的代謝過程,抵消腦下垂體後葉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以保持正常的排尿量。肝臟還會調節酸鹼度的平衡,及礦物質代謝的作用。

肝的常見疾病

  1. 各種病原體感染,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等感染;如最常見的病毒性肝炎,還有如細菌感染引起的肝膿腫、肝結核,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肝吸蟲病、阿米巴肝膿腫等等。
  2. 肝臟佔位性疾病,即不正常的組織體在肝臟內佔據了位置,影響肝臟運作。例如癌腫瘤、肝囊腫、肝膿腫、肝包蟲病、肝血管瘤、肝內膽管結石等。
  3. 代謝障礙引起的肝臟疾病,例如脂肪肝。見後頁詳述。
  4. 酒精性肝病,由於過度飲酒引起,嚴重時可發展為脂肪肝、肝硬化。
  5. 藥物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中毒。
  6.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紅斑狼瘡引起的肝炎。
  7. 先天性或遺傳性肝病,如Gilbert綜合症、多發性肝囊腫、海綿狀肝血管瘤等等。
  8. 肝硬化:它是很多肝病的晚期表現,比如肝炎後肝硬化、血吸蟲病後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瘀血性肝硬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等等。
  9. 肝癌,通常是肝硬化的終點站。

 

對這個天衣無縫的身體工廠該如何保養?還是那句話,「勿暴飲暴食、熬夜不睡覺!」

   在1968年,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就曾主張讓營養適當的食物小分子有效進入細胞供其運用,從動植物或草本萃取物中,攝取天然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酵素等營養素,以取代化學藥物,藉由正確的分子營養以矯正失衡的生化狀態。以營養調節營造最佳細胞生長環境以防治疾病,這種研究細胞營養的醫學就是「分子矯正醫學 (Ortho Molecular Medicine)」,也就是中醫所謂「扶正固本」的觀念。生長自天然且富含完整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的生鮮蔬果,是最利於細胞所運用的養分。

   我們缺的不是葯而是營養!疾病是因為缺乏營養素,其實只要能提供細胞充足營養及良好生態環境,讓細胞間能有效分工與合作,能夠改善許多生理不適的症狀。

 

二、      經絡養生

新唐人新聞網流傳蔣宋美齡長壽秘訣之一*堅持全身按摩*

   蔣宋美齡始終保持身體健康,皮膚光澤潔凈,原因之一就是她堅持天天按摩。整復推拿技術士都知道,背部有許多可以有助於人體健康與養生的穴位,如果在生病時刺激一下這些穴位,對疾病的痊癒大有益處。

上世紀50年代蔣宋美齡到了台灣後,便配有備專職按摩師,一直延續到1975年赴美國治病時仍沒中斷。

   晚年,她對於護士負責的按摩要求更為嚴格,每天午睡前或晚上臨睡前,兩名護士輪流為她進行全身按摩。

   日常的養生之道,令宋美齡104歲時仍然面色微紅,染過的頭髮長至腰際,看不出已有百歲高齡。

   中醫早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就告訴我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就是透過養生,提升「免疫力」(正氣),那一切的外邪(細菌或病毒),便不能侵犯我們,反之若是一個人氣虛體弱,免疫力低下,那病邪(病毒、細菌)便易侵犯個體。人在種種的壓力下,人的免疫力是會降低的,因此在此提供民眾幾個「經穴養生按摩」,希望能透過學習經穴養生,「抒解壓力並增強抵抗力」。

一、增強免疫力的穴道:湧泉穴、合谷穴、曲池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補腎穴位-太谿、復溜。

二、治療頭痛、肩頸酸痛的穴道:按揉百匯穴(兩耳尖連線中點)、按揉風池穴(頸后斜之肌外緣向上推至推不動處)。

三、治療失眠多夢的穴道:按揉神門穴(尺側屈腕肌腱橈側凹陷)

四、合理飲食:在飲食方面也建議「三多」,所謂三多就是「多樣化」、「多新鮮」、「多蔬果」。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攝取均衡相當重要,其中在選擇蔬果方面,可盡可能選擇維生素C、維生素E及類胡蘿蔔素含量高的水果,像奇異果、柑橘類、青花菜、木瓜等,其中奇異果還含有其他許多助於增強免疫能力的營養素。

文章摘錄引用自

https://heho.com.tw/archives/146194

Abbott, A. (2016) Scientists bust myth that our bodies have more bacteria than human cells. Nature, doi:10.1038/nature.2016.1913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D%E7%96%AB%E7%B3%BB%E7%BB%9F

https://heho.com.tw/archives/27221

https://heho.com.tw/archives/87473

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981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wakau&aid=17134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