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12 17:32:50瀏覽6945|回應4|推薦135 | |
德島阿波舞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會館經歷了一整早在祖谷山區吸收芬多精的行程洗禮,除了所見所聞的秋楓山景及大步危峽谷等景觀令人激賞之外,體驗鏤空的天空之橋-祖谷藤蔓橋也是一絕,這比起透明玻璃製的天空之橋還要驚險刺激呢!現在我們的行程要轉往室內,準備欣賞一場精采絕倫的「德島阿波舞」表演,而室內傳統歌舞表演也讓小樹的受寒身軀暫時得到了緩解。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會館外涼亭前張圖片那棟建築名為「阿波舞會館」,是日本四國德島縣推廣傳統藝術-阿波舞的所在地,咦~阿波舞是個什麼樣的舞蹈呢? 根據當地傳統習俗,阿波舞原是夏天8月舉辦祭典時所跳的盆舞,距今已有400年歷史了,活潑熱鬧、載歌載舞的氣氛是阿波舞的風格特色,現今為了讓更多人得以奇「舞」共賞,當地便設置了阿波舞會館,不分季節、不論晴雨,隨時歡迎旅人或團體前往共襄盛舉喔!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會館外涼亭在進入阿波舞會館前,我們先將目光移至會館外這些造型奇特的涼亭吧!瞧…圖中的涼亭上方有著伸展開來的扇形屋頂,加上四個邊角皆架起四足鼎立的細柱,讓這座涼亭顯得格外有趣。 幾名團員乍見這獨特造型的涼亭時早已按捺不住,趕緊趁著空檔來個到此一遊大合照,哎呀~誰教這些涼亭長得如此可愛呢! 不過,涼亭造型與時下的街頭藝術無關,反而與阿波舞的行頭十分相襯,也對啦!這裡是阿波舞會館的地盤,涼亭造型設計取自阿波舞也是另類行銷,至於是什麼行頭呢?大家不妨動動腦、猜一猜吧!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會館參觀券事不宜遲,我們趕緊跟上團員的腳步,正式進入阿波舞會館吧!阿波舞會館1F是包裝精美的名產販售區,也是血拚族最愛流連之處,若不是導遊小姐不斷催促大家上2樓,搞不好真有團員會淪陷於名產區中,買得不亦樂乎而錯過時間呢! 而小樹為了再靠近一點欣賞阿波舞,早已趁著大夥兒逛名產區時趕緊上樓,超幸運地搶了個第一排的好位子,這下可以好好拍個過癮了。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大家都知道德島縣的阿波舞名聞遐邇,可知阿波舞的名稱從何而來呢?其實,德島的古地名正是「阿波」,由此所發展出的阿波酒、阿波藍染、阿波舞等便是道地的「阿波文化」。 阿波舞傳承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起源大致有三種說法,一說認為這種舞蹈就是日本各地常見的盂蘭盆會舞。盂蘭盆節於每年8月12~15日舉辦,是日本祭祀祖先、為亡者祈福的重要日子,性質類似我們的中元普渡,也是日本僅次於元旦的重大節日。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另一說相傳在日本江戶時期(西元1587年),當時的德島藩主蜂須賀家政為了慶祝德島城建成,在城邑大擺酒宴,百姓們乘著酒興開始狂歡飲酒,酒過三巡後便開懷狂舞,這種不拘禮節恣意歡跳的舞蹈,便被視為阿波舞的起源。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再一說認為阿波舞以「連」組成一個舞隊,人數少者有30人,多者可超過200人,當數百個「連」帶動成千上萬的人共襄盛舉時,場面可謂歡聲雷動、喜氣洋洋。 以「連」組舞的特徵,一般認為是受到源於能樂-「風流舞」的影響,寬文3年的「三好記」中還留有武將十河存保於天正6年時,在勝瑞城舉辦風流舞的記錄。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阿波舞以一個「連」為團體,最常見的舞蹈方式是由數十個人排列成隊,以邊走邊舞的方式沿著街道行進,或者繞個圈圈跳舞,各式各樣的隊形變換增添喜樂氛圍,面帶微笑是跳阿波舞畫龍點睛之處,如果跳舞之人老是繃著一張臉,想必也無法炒熱氣氛吧!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有了快樂的舞蹈動作帶領大家一窺阿波舞的世界,自然少不了音樂伴奏囉! 這裡一個連的舞者及樂器表演者約30名,樂器有「三味線」、「笛」、「鉦」、「締太鼓」、「大太鼓」及「鼓」組成,阿波舞的音樂為2拍節奏,透過樂器鉦及太鼓奏出2拍的旋律,三味線和笛配合奏樂,而舞步也要搭配2拍節奏而跳,當跳至渾然忘我之際,才能達到「舞中有樂、樂中有舞」的境界。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跳阿波舞的基本原理就是「同手同腳」,當右腳向前踏出時,右手也要同時向前並朝上伸出,反之亦然,配合2拍的旋律,一右一左不斷重覆跳著,加上隊形變換,在在考驗團隊合作的默契與功力。 只要其中一名舞者的步伐沒有跟上,或者手勢比錯了,整場表演就會失色不少,所以阿波舞是眾人同樂的舞蹈,人多卻有條不紊,相當精采。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舞者分為男舞與女舞,除造型裝扮大不同,舞姿也有不同主題區分。就女舞而言,這裡展示距今100年前的「古代風格」、昭和40~60年代重振阿波舞時期的戰後風格及兼具美觀及活力的現代風格。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一連兩張圖片的女舞者,頭戴圓而寬的草笠,上頭綴滿了漂亮的花朵裝飾,與剛出場的裝扮有明顯不同,這是古代風格的特點,除了頭頂圓帽有別,腳上的白襪也不見蹤影。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是的,古代風格的女舞者是頭戴圓而寬的草笠,草笠帽緣向下壓,光著腳不穿襪,並穿上平底的木屐,瞧這擺手姿勢慢而輕柔,手的動作低於肩膀,即使頭頂花稍的草笠特別喜氣,舞姿卻保守得多。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戰後(昭和40~60年代)為了重振阿波舞的風華,女舞的服飾行頭開始在帽子及木屐上做了變化,而這些別出心裁的創意,為阿波舞注入年輕的元素,整體造型也愈形活潑。 戰後風格以草笠帽沿收窄,後部微微翹起,平底木屐底部開始釘上高高的齒板,跳舞時除了既有的音樂節拍及奏樂,還多了木屐鏗鏘有力的節奏,舞姿無形中也變得輕快許多,頗有振奮人心的奇特功效呢!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自戰後風格延伸至現代風格,女舞者的帽子除了帽沿收窄,還得帶在頭上,並將後部高高翹起(如圖),如此新穎有型的帽子如同雙邊扇形帽,與阿波舞會館外的涼亭造型如出一轍,非常有趣。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當頭戴起高高翹起的帽子,腳踩著高高的木屐鞋,女舞者的身段便顯得修長苗條,手勢動作開始突破肩膀以下的範圍,伴著舞蹈節奏,將手高高舉起,腳也輕盈地向後踢高,將歡樂洋溢的阿波舞跳得充滿力與美。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現代風格的舞姿多了許多隨興添加的花式動作,節奏變快是一大特色,舞者個個跳得極為盡興,像是真的來場夏日祭典,令台下觀眾也迫不及待地想站起身來,加入夏日祭典的行列了。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介紹完女舞者的舞步之後,接著我們再來看看男舞者的舞姿有何不同。這裡展示的男舞是以日本古語「花、鳥、風、月」為主題的舞步,首先登場的是「風舞」,以男舞者三位一起展示基本舞步,四平八穩、手腳併用,彷彿風吹不亂,可以應付各種突發狀況,故而謂之「風舞」。 在此僅拍下2位男舞者的舞姿,已可看出男舞者都刻意壓低身子表演,較之修長的女舞者,身段顯得矮小許多,這也是男舞與女舞在基本舞步上的差別。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接著是手持圓扇的「花舞」,表演花舞除了手持圓扇,腰往下沉,上身還必須挺直著面對觀眾,看起來比風舞的基本舞步再壓低一些、動作也大一些,跳舞時將手中扇子上下左右揮舞著,空著的左手也沒閒著,隨著旋律上下擺動,讓整體舞步更加生動。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倏地,後方佈景轉變成深藍與紅光交織,象徵夜晚即將到來,而男舞者此時表演的正是「鳥舞」。 鳥舞的特色是由男舞者手持燈籠,像鳥兒一樣飛舞著,時而旋轉、時而舞動手中燈籠,不必挺直了腰桿表演,將動作盡量誇張化就是了,像是飛鳥隨時凌空一躍,是頗為活潑的舞蹈動作。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這個角度看見的燈籠為一細長直筒造型,而男舞者也將頭巾繞個圈綁在鼻子下方,幽暗的光影交錯,倒像個小偷般鬼鬼祟祟的,造型十分有趣。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男舞部分已陸續表演完「風」、「花」及「鳥」舞,接下來就是象徵月黑風高的「月」舞囉!月代表陰柔,所以整個佈景變得有些迷離,而男舞者的動作也變慢許多,若說剛剛的鳥舞造型像鬼鬼祟祟的小偷,那月舞的慢動作及氣氛鋪陳,就更加鬼鬼祟祟囉!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月舞的特點就是腰往下沈,上身稍微往前,最特別的是腳以滑步慢慢向前,此時不論是手持圓扇還是什麼也沒拿,跳起月舞就是要節奏緩慢,像太空漫空般,一步一步滑向前。 以「月」命名意謂著月亮有陰晴圓缺,自上弦月起,每天會一點一滴地變化,直到月圓,而透過舞步編排及意境鋪陳,更突顯出月的陰柔美。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看了月舞的表演,會覺得這些男舞者的滑步慢動作既曼妙又滑稽,一下子滑步向前、一下子滑步退後,那種鬼鬼祟祟、躡手躡腳的姿態極為傳神,不禁讓小樹聯想起小時候玩的1、2、3木頭人遊戲,超有趣的。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這月舞看似節奏緩慢,但長時間壓低了身子跳舞也不是件輕鬆的事,必須靠腰力與腿力支撐,所以這些舞者真的很辛苦,想必苦練多時,才能將如此精采的阿波舞完美呈現。 日本四國-德島阿波舞阿波舞表演至此已告一段落,在活動尾聲,男、女舞者還熱情邀請在場觀眾上台一同學跳阿波舞,瞧圖中不少遊客已躍躍欲試,有模有樣地跟著節拍跳起同手同腳的阿波舞,現場頓時歡聲雷動,頗有跳起原住民舞蹈的感覺了,呵呵~唱歌跳舞實屬人生一大樂事啊!
本篇文章竭誠歡迎大家按讚分享喔!
延伸閱讀: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