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頻果好吃嗎?
2007/02/15 00:00:32瀏覽1571|回應0|推薦1

   談到《蘋果日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也許它還是某些人每天必讀的報刊之一。又或許,在某些民眾的眼中,它是敗壞社會風氣或低俗、下流文化的代表,無論各方評價如何,是褒或貶,都無法改變它在台灣風行的事實。每天近五十萬分的發行量,讓許多報老闆是談「蘋果」色變,對它又愛又恨。其實,蘋果日報的引進,的確對台灣封建已久的報業市場注入一潭「活」水,激起了不小的漣漪。

   之所以不稱它為「春水」的原因在於,「春水」就文字的解釋來說,有較為正面且積極的意義,雖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斷定蘋果日報沒有良好的影響,但我想也不該「以偏概全」,全然強調它的優點而忽略其短處。是故,我認為稱它為「活水」,象徵它帶動台灣報業新一波的變動與發展,是較為貼切且合理的。

   台灣報業的發展,基本上可粗略分為四個時期:解嚴前、解嚴後、有線電視開放以及蘋果日報登台等,這裡將「蘋果日報登台」與「解嚴」及「有線電視開放」兩大劃時代因素相提並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也不難理解為何在《蘋果》尚未正式進攻台灣市場前,眾人對它戒慎恐懼、不得不做出適當的準備與回應了。

   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國民黨失手,退守台灣,總統蔣中正有鑒於當時台灣政經局勢未穩,且擔心中共間諜滲透台灣,散佈謠言,造成民心慌亂與惶恐,於是下令宣布戒嚴,全台進入非常時期,任何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發表政治言論,而報紙,當然也在管轄與規範的範圍之內,是為「報禁」的開始。

   在戒嚴時期,各家報紙的言論皆受強大的政治壓力干預,只要是任何不利於黨國的言論,都會在記者撰稿及編輯排版的守門過程中,被一一「解決」掉。當時的報紙每天僅能出刊三大張,篇幅有限,且政治上又以政令宣導、傳達上意為主,了無心意,於是各家報紙只好另謀出路,往較多自由發展空間的社會新聞靠攏,這也是當時《聯合報》與《中國時報》能夠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期三十八年的黨禁與報禁政策,終於在民國七十六和七十七年正式宣告解除,台灣報業自此邁入了一個新的紀元。「限張」政策不再,「愛出幾張就出幾張」,報紙由以往的三大張變成卅大張,突然間多出了好幾十個版面,篇幅大增,內容也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且言論上不受政治干預,批評時政的社論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此時的台灣報業,可說是久旱逢甘霖,一片欣欣向榮,前途似錦。

   隨著報禁而來的,是民國八十二年有線電視的開放,打破了傳統老三台獨大的趨勢,「第四台」或「民主台」紛紛湧現,與報紙相互輝映,象徵著台灣媒體市場的自由與開放。然而,隨著有線電視禁令的解除,電視頻道暴增三十多倍,一百多個頻道任君選擇,其中光是全天候的新聞台至少就有六台,民眾接觸新聞的來源增多,且更具親近性、勸服性,許多人紛紛棄報紙而選電視,閱報、訂報率驟降,報老闆各個苦哈哈,有苦難言。面對此一衝擊,各大報只好紛紛靠出售新聞版面以維持基本銷量,為「新聞廣告化」埋下不良的伏筆。

   報業寒冬十年,閱報率依舊不見起色,報紙一家接一家的關、媒體一家接一家的倒,但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媒體環境雖然嚴苛,但三大報《自由》、《聯合》、《中時》還是能秉持著新聞道德與自律的精神,勉強維持其「質報」的風格與辦報方針。然而,二○○一年,壹傳媒旗下的八卦週刊挾其龐大的資源與後盾,浩浩蕩蕩渡海來台,正式開啟台灣「小報化」的風潮。兩年後,一份標榜著「閱聽人愛什麼就報什麼」的《蘋果日報》、壹周刊的拜把兄弟,也正式宣佈進軍台灣,讓台灣蕭條以久的報業生態,更加雪上加霜。

   《蘋果日報》是一份完全以「商業利益」為考量的報紙。報老闆黎智英強調:「觀眾要什麼,我們就給他們什麼。」對於傳統新聞人所標榜的「新聞道德與自律」的精神,黎智英更棄之如敝屣,強調那些東西「根本一無事處、只會礙手礙腳。」其甚至有句經典名言說:「我寧願(因報導聳動)被告,我被告代表我有生意(有人看其報紙),總比我失業的好。」

   就是秉持著這樣的風格,使得《蘋果日報》的內容極盡「羶、色、腥、性」之能事。聳動的標題、尺度大膽的圖片以及以偏概全的觀點等,都成為該報的招牌特色,也由於內容夠大眾化、庸俗化,甚至「低俗化」,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訂報率逐日上升,每日發行量接近五十萬份。雖無法與過往《中時》、《聯合》百萬份的銷量相比擬,但卻已穩坐今日台灣第一大報的位置,廣告收入更是不斷湧進,贏足了面子。然樹大招風,卻也因此招來諸多的批評與抗議。

   其實,早在《蘋果日報》登台前,報業間就已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三大報甚至還群起激憤,共同圍剿這份即將分噬大餅的「不速之客」,一時之間,「劣幣驅逐良幣」及「小報打質報」的言論四起,電視新聞也來湊熱鬧,一同加入戰局,同聲一氣的譴責《蘋果》的不是,好似其「根本不該存在」,是「敗壞台灣媒體的老鼠屎」。

   然而,大勢已定,再多的言論也抵擋不了《蘋果》來台營運的命運。衝擊是免不了的,端看其所造成的影響程度來決定往後各家報業的營運政策。誠如開頭所言,蘋果所帶來的衝擊未必全屬壞處,若以印刷品質與削價競爭這幾點來切入,其還是有諸多可取之處,值得三大報學習。譬如《蘋果日報》在試賣期間,一份厚厚四、五十張全彩印刷的報紙,只賣五元,這對前不久才開聯合漲價的《中時》與《聯合》來說,實是一不小的衝擊,只好紛紛更進,降價求售。

   再則,《蘋果日報》高品質且全彩的印刷版面,不僅看起來更賞心悅目,放大的字體也方便讀者閱讀。除此之外,其以ABCDE英文字母來作為分落標號,清楚且方便讀者找尋新聞。而在所有編排方針中,最值得人稱許的,莫過於《蘋果》放棄其頭版的廣告版面,以全版作為新聞編排的空間,姑且不論其頭版內容是否如宜洽當,若僅就「還板於民」來論,蘋果日報是相當值得稱許的。傳統三大報每天斤斤計較於十數萬廣告經費而壓縮閱聽眾空間的作法,是不是也該檢討檢討了?

   另外,《蘋果日報》也是國內四大日報中,唯一敢誠實公佈發行量的報紙。同時也是唯一加入「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又名「消費者稽查組織ABC(The 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的報紙。該組職於民國八十二年九月成立,是台灣地區最具公信力之發行量調查組織。但為何只有《蘋果》加入,將真正的發行量透明化、公開化。這是其他長久以來自詡為質報的三大報所不敢做也做不到的事情,但卻被以冠上「小報」的《蘋果》輕易達成,是不是該覺得汗顏?

   雖然擁有數項台灣其他報業所缺乏的優點,但平心而論,《蘋果》有待改進的地方卻也不少,且多半還是圍繞在內容的選材及新聞道德的議題上打轉。其中最常見、也最飽受批評的,便是其頭版聳動的社會新聞標題以及受害者血腥至極的照片,常常超越新聞局所規範的尺度,甚至侵犯到被害者個人的隱私,造成當事人的「二度傷害」。另外,尺度遊走法律邊緣的模特兒清涼照、內容淫穢不勘的「情色板」,以及用詞偏頗且歧視性十足的字眼如「恐龍妹」、「禽獸」、「狗官」、「淫魔」等,都明顯違反了新聞從業員應具備的基本道德與自律精神,也是應該限期檢討改進的部分。

   整體而言,《蘋果日報》是一份編排及內容取材上都較為「人性化」的報紙。人性有好有壞,只能說它盡可能照顧到讀者的需求,讀者愛什麼,他們就報什麼。倘若我們的社會完美無暇如烏托邦,則《蘋果》必定是一份十全十美的最佳質報。可惜的是,這是一個人性善、惡皆具的社會,過度強調人性險惡的一面,所以它招來諸多的批評與撻伐。

  對我而言,《蘋果》絕對稱不上是一份內容優良、取材精緻的質報,相反的,它是一份代表性十足、「舍我其誰」的標準「小報」。但就像一個人有優點也有缺點,《蘋果》有《蘋果》的好處,有它為人稱讚的一面,我們不該隨著其他媒體起舞,一味的攻擊《蘋果》的不是,而是應該靜下心來,分析一份孑然不同於台灣傳統的報紙,學習其優點、避免缺點,如此一來,方能真正離清台灣報業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也才是最正確、也最健康的態度。

   蘋果好吃嗎?讀者心裡自有答案。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uincyliu&aid=74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