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7 23:41:12瀏覽271|回應0|推薦1 | |
我是開台第九代,也是在台土生土長的第八代,我們飲水思源,重視家族,先祖於嘉慶十四(1809)年,成立了一個大宗祠,這個祠堂有別於一般開台派下宗祠,它是集合了中壢、桃園、八德、蘆竹、鶯歌、中和…等處,十多個開台系統,集資共組,同拜原鄉祖先,歷兩百年香火不斷。隨時代演進,為彌補工商社會日漸疏遠的人情與互動,在開台的第六代派下成員,另成立親族會,它除了每年的餐會,還會辦許多以孩子們為主體的小活動,就是要讓好的傳統,不斷傳承,繼續下去。 那天,我看到YST台灣的統派文章,他認為台灣人數點忘祖,他覺得“蔣介石帶來的那點中國文化底子已經被福佬人敗光”,說真的,我不懂蔣介石,到底帶來了什麼文化基底,有的只是一些故宮文物,還有中國文化的正統象徵的神主牌—孔子後代,其它盡是歧視,毫無文化可言,記得小學時,就有老師在上課中,說台灣人是一群毫無文化水平的人,那有什麼精英可言…。還有同學中,有人的名字取的不錯,就被硬柪成是外省的,說外省人才有這樣的水平,甚至到了高中還是有碰到這樣的老師,不過,回顧這兩年有關郭冠英,比起這仁兄, 在統派人眼裡,我們這些早期來台者,是一群認賊做父,自絕於民族之外的人,這是大錯特錯。記得親族會成立時,就有長輩說,在他小的時候,祖輩們多次集合他們,講述有先祖所居的原鄉故土,以及家族的開台歷史,如今已年近八十,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到祖居地走走,也祭拜祖先,更在百年後,幫靈魂找到回去的路;只是,經歷這條先祖的歸鄉路,在經歷過日本,與國共對峙,已經一百多年,沒人知道怎麼走,能憑藉的也只是族譜上那串百年的記載,古老的地址…。直到年底,在大家殷殷期盼下,終於成行,這趟是我第一次踏出台灣,帶著長輩們到海峽對岸尋根,雖然已找了一位在大陸經商的遠房叔父,透過他找人在廈門接應,然而,對於祖居處依舊一無所知,連地圖都是去到"南靖"才買...。回想當年為何如此大膽,除了長輩們的信任與托囑,更重要的是當年先祖渡台是出於環境的現實,心情就像異鄉遊子,即使經歷數代人,仍不願做斷線的風箏...。這也就是人在往生後,道士一定會要我們的族譜,就是要告訴往生者,不要忘了回去,那個遙遠卻永遠為子子孫孫大門敞開的家... 那次尋根,還請當地人幫忙帶,到了當地卻沒有族譜可對,只有一只牌位,寫著第九世純朴,為求慎重,就按我方族譜所載先祖舊墳,一門一門的找、證實,只是經過幾百年有的字跡,早已風化不清,只有拿木碳塗,也有墓碑碎裂,散落附近,只得請人用布袋裝回拼湊,等全部都確認好了,正式焚香祭祖,並回台募款重修祖祠。說真的,早期修建金額不大,當中任何一個長輩都能自己應付,但一個人與集眾人意義不同,只有透過募款,讓更多人一起參與,就能使在台裔孫與祖居處,產生更大的連結,更讓我見識到長輩處事的不凡...。我也用了十三年,將已知大陸同源,來台十五支系,整合大陸與台灣資料為大成之牒譜,為宗族血脈兩岸連結,和在台發展做見證。 我是河洛人,講河洛語,雖被統派人貶抑為福佬人、福佬話,卻抹殺不了民族血脈的實証與記載,我們操持的語言確實大量保留中原古語古韻是民族的瑰寶,就如繁體字一樣,如果你連自身的文化都不懂得尊重的話,那你就沒資格說"台灣統派的動機只有一個,最簡單不過了,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復興"。 P.S:國家是符號、是象徵,非實體,只有政府真實存在,與民眾息息相關,然而政府的形成原因,本就是出於社會分工,它的責任就是為百姓開創出一個安定、繁榮、穩定的社會,我們需要的是自覺的公民意識,不是權利爭奪的對立...。一群過去捍衛中華民國法統的急先鋒,在失去權利後,卻搖喊民族復興的大旗,要對岸儘速武統台灣...。我想那天統派會議上的那句"寧予外邦,不予家奴",它要點的正是你們自己。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