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21 08:54:05瀏覽54|回應0|推薦0 | |
俄軍為何在此時亮出“大殺器”
俄羅斯國防部20日宣佈,俄軍當天發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和“口徑”巡航導彈摧毀了烏軍在尼古拉耶夫州的一個大型軍事燃料基地。這已經是俄軍第二次在俄烏衝突中發射“匕首”導彈。按照俄專家的說法,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實戰中投入高超音速武器。
俄軍先前已經於18日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摧毀了烏克蘭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州的一個地下大型導彈和航空彈藥庫。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視頻顯示,一枚導彈以極快速度掠過天際,隨即遠處傳來巨大的爆炸聲響。俄軍也發佈了無人機拍攝的“匕首”導彈命中目標時的場景。烏克蘭方面沒有否認遭到“匕首”導彈攻擊的說法,但批評俄軍使用“匕首”導彈“進一步凸顯俄羅斯未能通過常規地面部隊實現戰場戰略目標,轉而通過加大對平民設施的無差別轟炸以及高精度打擊,來試圖恐嚇以及瓦解烏克蘭的抵抗意志”。
高超音速導彈是俄羅斯武器庫中最為顯眼的明星裝備,俄軍為何選擇在此時發射“匕首”導彈攻擊看似不起眼的彈藥庫?一位匿名軍事專家2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首先從俄烏衝突當前進展看,俄軍打擊目標目前開始轉向烏軍後方的補給和維修設施。18日遭到“匕首”導彈攻擊的是彈藥庫,20日攻擊的是燃料基地,同時俄軍還出動戰鬥機和巡航導彈摧毀了烏克蘭西部的戰鬥機維修基地,這些舉動都帶有非常強的針對性色彩,意圖削弱烏軍的持續作戰能力。
美國“動力”網站19日也猜測,這些後勤設施距離前線較遠,而且受到烏軍防空部隊的保護,這可能是俄軍動用“匕首”這種突防能力強、射程遠的高超音速導彈的原因之一。目前“匕首”導彈主要由米格-31K重型戰鬥機攜帶。後者的作戰半徑超過1000公里,再加上從空中發射的“匕首”導彈,足以對2000公里範圍內的重要目標實施快速打擊。
其次,從打擊目標來看,18日遭到“匕首”導彈攻擊的地下彈藥庫據稱原先是蘇聯時代用於存放核武器的地下設施,擁有非常堅固的防護,具備抵禦重型鑽地炸彈甚至核彈頭近距離爆炸的能力。因此巡航導彈和普通炸彈根本無法對其實施有效打擊。而“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憑藉極高的速度,對鋼筋混凝土等堅固工事的侵徹效果非常突出。俄軍很可能也意圖通過這次發射,檢驗高超音速武器對於地下目標的打擊效果。
此外,俄軍投入“匕首”導彈,還有威懾北約不要輕舉妄動的目的。儘管“匕首”導彈早在2019年就已經裝備俄軍,但西方長期對其作戰效能持懷疑態度。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就宣稱,雖然俄軍宣稱最大飛行速度達10馬赫的“匕首”導彈能躲避反導系統的攔截,俄總統普京將其稱為“不可戰勝”的導彈,但“西方軍事專家認為,俄羅斯誇大了這種空對地武器的能力”。近來西方持續向烏克蘭運送各類防空導彈,甚至準備提供S-300遠程防空系統,美國還在波蘭部署了“愛國者-3”反導系統,意圖限制和削弱俄軍的戰場主導權。因此“匕首”導彈的“戰場首秀”選在靠近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烏克蘭西部,公開展示這種“無法防禦”的先進武器,很明顯有震懾北約的意圖。
西方專家對此懷著矛盾的心態,一邊對俄軍首次在實戰中投入高超音速武器感到“震驚”,一邊又宣稱“高超音速導彈並不能賦予俄軍在烏克蘭獲得戰略上的優勢,俄方使用此種武器並高調宣傳旨在試圖起到心理震懾效果”。
俄軍高超音速武器“三駕馬車”
作為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進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俄羅斯目前主要研製了三種高超音速導彈——“先鋒”洲際導彈、“鋯石”巡航導彈和“匕首”空射彈道導彈。它們成為俄軍非對稱作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介紹,所謂高超音速導彈,通常是指最大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的彈道導彈或巡航導彈。俄軍高超音速武器“三駕馬車”中,最具戰略威懾效果的是“先鋒”洲際導彈。俄總統普京2018年3月在發表國情諮文時宣佈俄羅斯已經成功研製出“先鋒”高超音速洲際導彈。該導彈實際是由SS-19洲際導彈的彈體和能在飛行期間承受超高溫的高超音速可變軌滑翔彈頭組成。“先鋒”導彈發射時,首先由洲際導彈作為載具,將其搭載的滑翔彈頭送到100公里的高空,之後採用特殊乘波體外形的滑翔彈頭以超過20馬赫的極高速度奔向目標,可突破世界上所有防空及反導系統。按照俄軍的說法,“先鋒”的最大射程超過1萬公里,可以攜帶核彈頭,“能通過大範圍的橫向機動,完美規避美國反導系統的攔截”。
2018年7月,“先鋒”高超音速戰鬥部批量生產工作啟動。俄羅斯副總理尤裏·鮑裏索夫表示,從2012年開始研製到2018年正式列裝之前,“先鋒”導彈成功進行了三次試射。2018年12月26日,普京親自前往國家指揮中心,通過大螢幕視察了“先鋒”高超音速洲際導彈的試射,後者從俄羅斯奧倫堡州的試驗場升空,準確命中6000公里外位於堪察加半島科拉靶場的預定海域。2019年12月27日,“先鋒”導彈正式進入戰鬥值班。
“鋯石”導彈號稱“全球第一種海基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它採用當前最先進、技術難度最大的超燃衝壓發動機,可從護衛艦、巡洋艦和潛艇等不同平臺上發射,最大射程達1000公里。憑藉約10馬赫的最大飛行速度和低空突防能力,“鋯石”導彈非常難以被現有反導系統攔截。俄軍近年多次在演習中從水面艦艇或潛艇上試射該導彈,均取得成功。目前它已成為俄海軍主力艦艇的“標配”武器。
在俄烏衝突中首次參戰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其實在技術水準上要遜色於“先鋒”和“鋯石”導彈。西方普遍認為,“匕首”導彈實際上是著名的“伊斯坎德爾”戰術彈道導彈的空射改進型號,但它借助米格-31K等發射平臺,不但發射方式更為靈活、隱蔽,同時空中發射還能節省大量的燃料,進而擴大其打擊半徑。此外,該導彈還繼承了“伊斯坎德爾”命中精度高的特性,甚至號稱能精確打擊海上移動目標。
高超音速武器“全球軍備競賽”?
除了俄羅斯外,目前全球多國都在發展高超音速導彈,甚至有西方媒體將這種趨勢形容為“全球軍事競賽”。
儘管美國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起步最早,但五角大樓錯誤判斷了高超音速導彈的發展趨勢。本世紀初,美國軍方提出雄心勃勃的“一小時打遍全球”計畫,並相繼測試了多種高超音速飛行器,包括“獵鷹2號”高超音速飛行器、X-51“乘波者”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等,但這些專案在2010年前後相繼遭遇挫折後,美軍認為高超音速武器的技術尚不成熟,因此停止了相關領域的研製。直到近年隨著中俄等國的高超音速導彈相繼問世,美國才如夢初醒般承認“美國已經在高超音速導彈領域落後於中俄”,並加大在相關領域的投資。
目前美軍正同步開展多個高超音速武器專案,其中規劃最早服役的是美國空軍的“空射快速回應武器”,即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AGM-183A導彈。它計畫於今年9月開始量產,但前三次測試均以失敗而告終,美國彭博社認為該專案“註定無法按期完成”。
西方專家認為,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已經趕在美國之前。中國在2019年的國慶閱兵中首次展示了“東風-17”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它被西方認為是“全球第一種批量裝備部隊的高超音速武器”。去年西方媒體還大肆炒作所謂“中國高超音速導彈環繞地球飛行”,但該消息隨後被中國官方否認。
此外,朝鮮於2021年9月宣佈首次成功試射“火星-8”型高超音速導彈。2022年1月6日和11日,朝鮮又接連宣佈成功進行高超音速導彈試射,在第二次試射中,導彈以10馬赫的速度飛行了700公里。
除了這些已經成功試射過高超音速導彈的國家外,還有多個國家也在該領域投下重注。日本於2018年8月發佈的《防衛白皮書》中首次提出“高超音速滑翔彈”發展計畫,並預估投入超過6億美元的相關經費。2019年,法國提出要研製時速達6400公里的超高速導彈,從而與美國、中國和俄羅斯展開競爭。2021年12月,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宣稱,印度必須立即研發高超音速巡航導彈,以對印度的敵人保持最低限度的可靠威懾。印度此前已經展示過“布拉莫斯-2”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的模型,但沒有後續進展的消息。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