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8/03 22:15:47瀏覽78|回應0|推薦0 | |
《“邊緣地帶”能遏制中國和俄羅斯嗎?》的文章,作者是美國智庫“中東論壇”研究員蜜雪兒·居爾芬基爾。全文摘編如下:
西方一項新的全球戰略正在形成。這項戰略的制定在拜登總統中東之行期間——尤其是在7月14日與4個國家組成的I2U2集團領導人舉行的線上峰會上——顯而易見。以色列總理亞伊爾·拉皮德和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代表兩個首字母為I的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總統穆罕默德·本·紮耶德和美國總統拜登代表兩個首字母為U的國家。
I2U2集團於2021年10月啟動,旨在推動在經濟和技術問題上合作。該集團在7月線上峰會前不久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承諾,“要利用我們社會的活力和創業精神……特別注重在水、能源、運輸、太空、衛生和糧食安全方面的聯合投資和新倡議”。
然而,經濟背後有地緣政治因素在起作用。拜登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沙利文將I2U2集團比作“四方安全對話”——由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組成的處於萌芽期的印度洋-太平洋聯盟。即使在純粹的經濟問題上,“安全”角度也很明顯:I2U2集團多次提到“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
長遠的觀察甚至更有關聯。人們必須考慮到許多相似的事態發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重新凝聚力量,並將要把長期中立的芬蘭和瑞典納入其版圖;法國、義大利、希臘、賽普勒斯、以色列和埃及參加了半正式的東地中海安全聯盟;內蓋夫峰會架構讓摩洛哥、埃及、以色列、阿聯酋和巴林之間可以加強安全合作;一個由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組成的盎格魯—太平洋防務共同體(即澳英美聯盟)重新活躍起來;美台關係升級;日本與韓國展開軍事動作和合作。
美國支持的戰略合作弧形地帶,作為對抗敵對的歐亞大陸強國——中國和俄羅斯——的防禦性海上“邊緣地帶”,現在從歐亞大陸西部延伸到東部。這種策略的歷史根源在於哈爾福德·約翰·麥金德(1861年-1947年)和尼古拉斯·約翰·斯派克曼(1893年-1943年)提出的大戰略。這些大戰略在一戰、二戰和冷戰期間支撐著英國、美國以及全球性西方防務政策。
正在形成的21世紀“邊緣地帶”戰略提出了幾個問題。首先,麥金德和斯派克曼對地理限制的極力主張,在飛機、衛星和互聯網時代是否仍然有效。中國人當然是這樣認為的,他們的“一帶一路”倡議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個倡議將打通整個歐亞大陸,使其接受商業和軍事流通,並將歐亞海岸線納入內陸帝國的勢力範圍。
第二個問題是,所有潛在的“邊緣地帶”夥伴是否都完全贊同針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協同遏制戰略。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尚未解決。歐洲對俄羅斯可能比對中國更警惕,而南亞和“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態度可能相反。一些西方戰略家認為,不試圖讓歐亞較弱的夥伴俄羅斯與中國脫鉤,將犯下越南式愚蠢的錯誤。一些在形式上屬於“邊緣地帶”聯盟的國家想在新冷戰中保持中立: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但它參加了7月22日在德黑蘭舉行的俄羅斯-伊朗戰略峰會。該峰會旨在回應拜登的中東之行。
最後一個問題是,新的“邊緣地帶”戰略是否是一個有意識的戰略。是西方領導人在某個時候決定了重新採用麥金德和斯派克曼的主張,還是說目前的戰略轉變是多個臨時計畫累加產生的結果?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