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12 18:07:00瀏覽443|回應2|推薦16 | |
據報導,全球有十億人正在挨餓… 與他們相比,你可知我們是多麽的幸福,猶如活在玫瑰園中! 「世界有足夠的糧食,但卻有十億人挨餓,這是不能接受的!」聯合國秘書潘基文大聲疾呼…但羅馬舉行的全球糧食高峰會場面冷清,沒有西方富裕國家的參與… 試想想… 若資本家多一點善心 富裕國家多一點善心 少一點唯利是圖的心 少一點政治的野心 人與人之間多一點愛心 多一點無私奉獻的心 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然而這或許是癡人說夢話 太陽從西方昇起才能夢想成真 有時我想… 與其花費金錢於追求物質生活上(只是享受一時的快感) 倒不如捐獻金錢以恊助一些貧苦的人還來得有意義 …因為那些人會因你的支助而有實際的得益… 然而更有效的扶貧並不單只是金錢物資上的給予 必須要有一整套的扶貧計劃 按部就班地把貧苦落後地區逐漸發展起來 讓當地居民得到知識、技能和技術以提升他們的生產力 讓小孩們得到教育以提升全民質素,讓社區得到醫療衛生上的改善 直至達到完全自立方能算作脫貧成功 據我所知,「世界宣明會」進行上述工作已很多年,該會在全球貧窮落後的地區進行「區域發展項目」,藉着「助養兒童計劃」籌集得到穩定的資金(由助養人按時支助固定金額以供整個區域發展之用),再結集當地人民參與及地方政府的技術支援,逐步逐步地把一個地區發展起來直至脫貧為止。 「世界宣明會」最近刋登了坦桑尼亞「三牧宜區域發項目」的發展過程,該項目由1991年開始直至2008年完成,歷時十七年之久;以往住在三牧宜地區的蘇庫馬族一直以來都以很原始的方法種植,他們把種子隨意撒到略為翻過的地上,然後聽天由命,偶然除除草,看有甚麽收成便予以收割,然而傳統的耕種方法沒有好的收成,因此人們慣常捱餓;宣明會發展該區時,給農民訓練,給農民貸款購買工具,以廉價售賣優質種子予農民,現在農民學懂了如何撒種、育苗、翻土、灌溉、施肥和殺蟲,農作物的收成比以前多了十倍或以上,人們不再飢餓了,還可以出售餘糧,有現金收入用以改善家境。 另一方面,蘇庫馬族人不十分注重教育,尤其不讓女童上學(試想想過往連飯都吃不上,那有能力讓孩子上學);宣明會於是在當地動員村民一起興建學校,捐贈桌子和書本,及透過「助養兒童計劃」讓更多兒童可以上學,家長也漸漸明白教育的重要,現在連女童也更多可以上學了。 坦桑尼亞瘧疾猖獗,成為兒童死亡的首因,三牧宜區的村民一般只向巫醫求診,而區內只有一個小醫療站,如果有重病便得長途跋涉到希尼安加醫院去,單是交通費已令貧困家庭吃不消,因此很多兒童生病了也沒有去求診,不少寶貴生命因而失去;宣明會除了發蚊帳給所有助養兒童以保護他們外,更大力普及衛生常識(包括對瘧疾的認識),還特別為巫醫舉行講座,讓他們認識瘧疾,並請求他們把有關病人轉介到醫療所,這樣一來既沒有搶去巫醫的業務,也保障了病者的安全;三牧宜地區居民有感醫療困難,提出了要提升醫療服務,宣明會決定擴建地方上的醫療站成為有基本規模的診所;宣明會供應了興建所需的一些物資和相關的設備和藥物,而居民亦參與興建,包括造磚、搬運沙土及水及出錢僱用勞工;興建了診療室、化驗室、病房和醫護宿舍後,村民便不需要長途跋涉出外求診而延誤病情了。 註︰三牧宜區人口約四萬八千人,發展期間宣明會在該區有十二位項目員工承擔日常運作,透過「助養兒童計劃」每年可運用的資金是十萬八千美元,金額並不算多,相信宣明會主要是藉着教育、引入技術、凝聚村民的力量及取得當地政府的支援才能成功令三牧宜地區脫貧,這是長期默默耕耘的成果,實在得來不易。 下圖是我助養的一名中國迪慶藏族女孩,名叫松農拉追,現年七歲,住在雲南省西北部的山區,父母都是農民,該區的農產量及農民收入受制於冬天嚴寒氣候及落後的農耕技術;我另外助養了一名印度男孩,名叫SHAHMONG, Yuban,現時已十六歲了,只是我對印度的文化並不了解,不知如何與他溝通,只是定期捐款及每年作一些十分簡短的文字通訊便算了。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