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30.霧峰推社區冰箱 把剩食送給需要的人
2016/07/31 23:54:01瀏覽430|回應0|推薦3

霧峰推社區冰箱把剩食送給需要的人 2016/7/31

分享多餘食物 霧峰「社區冰箱」啟用

 

 

前言:惜食行動一起做惜食行動兼具愛護資源、保護地球、補足社福需求等意義,實踐中還可能凝聚社區、帶動資源共享意識

聯合報報系願景工作室最近推出「飲食革命II.食物零浪費」系列報導,以台灣食物供應鏈為架構,探討從生產、零售通路到家戶個人消費端的食物損耗數字,看到珍貴的糧食如何在各個階段被丟棄、蹧蹋、浪費。值得警惕的是,台灣最大的食物損耗凶手,是在個人與家戶消費端的你我,一年丟棄的食物超過總損耗量一半。也因此,要減少浪費,必須從個人在生活中的身體力行做起。

根據台大徐世勳教授研究團隊的數據,台灣一年的總食物損耗達三七三萬噸,相當於平均每人年損耗一百五十八公斤。其中,蔬果是零售通路丟棄最多的產品,占通路總浪費量的半數;在個人與家戶消費端,拋棄最多的則是海鮮和蔬果。讓人羞愧的是,台灣在零售通路和消費端所浪費的食物,占總損耗量六成三,比亞太地區的平均值高出兩成。如此令人汗顏的數字,對比台灣「水果王國」之美譽,對比農人揮汗種植之辛勞,對比漁民苦嘆「捕不到魚」之悲哀,對比台灣有一六多萬弱勢人口需要食物的困境,都是莫大的諷刺。

走過物資匱乏的農業社會,台灣人其實原具有濃厚的惜物及節儉美德。但是,歷經「錢淹腳目」及「商店連鎖化」等經濟發展變化,節儉的精神被淡忘了,而不知不覺的浪費則隨著新興商業形態的大規模化而快速滋長;在富裕中成長的一代,甚至對拋棄食物變得無感。正因如此,徐世勳研究團隊所建置的「亞太糧損資料庫」備顯得重要,因為台灣的糧食消費和浪費數據終於能與國際接軌,並和其他國家進行更精確的比較。然而,該團隊揭露的事實卻讓我們感到臉紅:台灣人蹧蹋的食物,數量竟比鄰國多那麼多。

造成這種無知的食物浪費現象,主因有二:一是政府觀念的落後,二是政府對策的缺乏,兩者陳陳相因。舉例而言,亞太糧損資料庫的成立分明是緣於官方委託而建置,但政府相關部會面對外界詢問,卻總是推說「不知道」或「難以統計」,任由民間團體瞎子摸象,也無法將之用於決策。正因政府不願正面直視食物損耗問題,所以迄今缺乏全盤對策,只能任由民間或地方各行其是。這種心態,如何能收改善之功?

官方敷衍心態也反映在其他層面。例如,環保署通常只計算「廚餘回收量」,卻不管直接進了焚化爐的廚餘其實數量更大,遑論拿出諸如韓國將廚餘依量收費等積極減少剩食的作法。在此情況下,要奢望它拿出從糧損看氣候暖化問題的高度,當然如緣木求魚。衛福部則是另一種迴避模式,對通路食物有效期限、賞味期限的討論始終不表態度,甚至說出「只要企業願意,都可以捐」的風涼話,擺明不想管通路的熟食與生鮮剩食問題,簡直鴕鳥。

如果政府連糧損數字都無法誠實面對,當然無法從社福公益、資源分配、環境保護、惜物倫理等角度切入,像其他先進國家一樣端出限期減少食物浪費的計畫與策略。聯合國在發現每年全球食物浪費達十三億噸相當於食物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後,便開始思考全球近九億人挨餓與浪費糧食的問題,計畫在二年能使全球零售消費端減少五成糧食浪費,這才是積極之道。

值得慶幸的是,台灣的民間永遠比政府先一步。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個人或團體將食物視為「轉化引擎」,利用節約食物來幫助弱勢、改善分配不均、凝聚社區,乃至落實資源共享概念。政府部門與其等著收割人民的創意和行動,還不如急起直追,向人民學習。唯有政府部門改變觀念,才能發揮強大的正面能量,妥善規畫出減少食物無謂浪費的政策,領導民眾珍惜食物、敬畏自然資源。到那個時候,台灣的糧損慘況或許可望改變。

 

通路年銷毀棄食=10億個便當

2016/07/31 07:24:46 聯合報 本報記者鄭語謙、陳麗婷

清晨四點,專門回收廚餘的貨車駛進國內量販店的大型冷藏庫,工作人員扛出一桶又一桶裝著廚餘的藍色大圓桶,準備載去畜牧場。藍桶子裝著的,是當天賣場賣剩的披薩、炸雞、還有生鮮區賣不出去的、過期的、擦撞變醜的蔬果。

亞太糧損資料庫資料顯示,台灣量販超市等通路一年光農產品至少丟棄四十六萬噸,占農產全年總損耗一成二,等於十億個國民便當,可供三十四萬名弱勢學童天天吃兩餐、吃四年。

遭通路浪費農產,以水果丟棄量最大,加計第二名的蔬菜總量達二十三萬餘噸,超過總浪費量一半。海鮮與肉類各十萬噸、八萬噸,占通路總浪費量二成二、近一成八,分占三、四名。

大潤發統計每年平均產生六百五十噸剩食,以水果、蔬菜和肉品為「剩食重災區」,食物成本粗估兩千三百萬元。為讓剩食再利用,大潤發和廚餘廠、畜牧場三方簽約,由廚餘場將剩餘食品做成飼料給畜牧場動物吃;部分通路則將這些本來可吃的食物,直接送焚化爐。

主婦聯盟一場談食物浪費的論壇上,有民眾詢問「我媽在量販店負責生鮮商品,每天過了凌晨十二點都要把沒賣完的生鮮銷毀,為何不能做剩食再利用?」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吳盛忠當時說,「家裡冰箱放生鮮都比量販店久,為何一定要丟,我們在政府也覺得奇怪。」

不少通路表示,不和食物銀行合作捐贈即期品,是因無法保證消費者吃下肚會不會有風險,萬一造成傷害,不但要究責,商譽也受損,皆不討好。

通路商表示,過去發生多次食安風暴,外界對賣場責任無限上綱。通路商期盼,若想鼓勵減少食物浪費或捐贈食品,希望政府協助建立免責條款,更呼籲政府建立把關標準,才能鼓勵捐贈。

 

剩菜變愛心餐

發佈日期:2016621

為了推廣愛惜食物的觀念,台中市政府,從民國103年開始,成立食材交流平台,由五大公有市場的攤商提供賣不完的剩餘食材,讓社區協會帶回去烹煮,每個月可讓四千多位弱勢長者食用,將食材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四德社區志工:「芹菜、金針菇,還有莧菜、花椰菜,醜醜的沒關係,妳看裡面都嫩嫩的,不錯吃,這種好吃。」

這裡是四德社區發展協會的廚房,冰箱裡裝著滿滿的愛心,有不少都是志工從市場拿回來的免費蔬菜。

雖然是NG蔬菜,挑掉枯萎的外葉,還有食用的價值,大火快炒調味,再搭配筍片湯,就是簡單而美味的一餐。

台中市開辦食材交流平台,和五大公有市場合作,攤商捐出賣不完的食材給鄰近的社區,蒐集分類,再烹調成熟食,提供弱勢長者食用,根據社會局統計,每個月有4136人次受惠。

霧峰公有市場攤商:「像這個花菜也可以,苦瓜,老人家比較吃得下的東西、比較軟的東西,都可以。」

食材賣不完,與其丟掉浪費,不如送到有需要的地方,愛心食材流通,傳達的是相互分享的概念。

 

【剩食。惜食】剩食旅行() - 剩食哪去?

 

【剩食。惜食】剩食旅行() - 食物浪費活用

【剩食。惜食】剩食旅行() - 廚餘再利用

2015.12.20中天調查報告完整版 揭開「剩食」真相

【台灣剩食之旅: 我們可以不再浪費】舌尖上的浪費(1

 【台灣剩食之旅: 我們可以不再浪費】舌尖上的浪費(2

舌尖上的浪費! 直擊「吃到飽」 一天廚餘量扔掉2萬塊

剩食‧惜食】剩食旅行() - 剩食哪去?

發佈日期:2016621

正是吃晚餐的時間,您家裡有吃不完的廚餘嗎?今天起我們推出零廢棄社會系列報導,首先看到的就是廚餘,照道理說,廚餘應該被丟棄再回收車,交給畜牧業者煮成動物飼料,可是看看這份統計,焚燒戴奧辛污染。

根據統計,全台的便利商店、量販店和超級市場,每年過期的廢棄食品,高達三萬六千多噸。這些剩食浪費,超過38億元,換算成營養午餐的餐費,可以讓34萬名弱勢家庭的孩子,吃上一整年。由於剩食問題嚴重,政府最近跨部門展開「搶救剩食」政策,準備修法將食品通路商和餐飲業的剩食,納入法條管理,精準掌握流向和數量。今天的專題,帶您一塊來檢視,國內賣場的剩食狀況,以及改善的空間。

消費者 女士:「都會先把它剝掉 (為什麼),因為外面的菜葉比較老。」

 

消費者不要的菜葉,命運如何

記者 張澤人:「這些不要的葉菜,被丟進了垃圾桶,由於裡面混雜塑膠袋,業者很難完全回收分類,因此被當成廢棄物。」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專員 沈寶莉:「政府它其實沒有一個,比較嚴謹的機制,去讓他們(業者)比如說超市、賣場,他必須要去回報這些即期品,還是過期品的數量,以及它們的流向在哪裡,也沒有一個強制的規定。」

剩食流向不明,有些被消費者吃下肚,問題披露之後,各縣市環保和衛生單位,加強稽查。

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 王美文:「發現業者針對於他這些過期食品,或是廚餘委託清除處理的時候,有一部分可能是,沒有簽訂合約,甚至有的是,沒有做成清運處理的紀錄。」 

5家量販店業者的廚餘申報數量,和稽查事實不符,環保局祭出24萬元罰款。

大賣場公關經理 何默真:「台北市是幾乎沒有一家,可以合格處理(廚餘)(廠商)部分,新北()大概只有4~8(合格廠商),這些處理廚餘的廠商,其實是不太足夠我們需要的。」

合法執照的畜牧業者,沒辦法處理全台食品通路的剩食量。環保署統計,國內去年的廚餘回收率,只8.37%,也就是說:還有很多可回收的廚餘,被賣場和消費者、當成垃圾丟棄,送進焚化廠。

逢甲大學綠能發展中心組長 賴奇厚:「廚餘裡面含有氯化鈉的成分,這部分會產生戴奧辛的疑慮,所以這部分來講,焚化處理是最不好的,一種處理方式。」

家庭製造的廚餘,40%混入一般垃圾,一起被送進焚化爐燒掉,這比拿來做堆肥、當飼料還浪費。

「主婦聯盟」調查:超市每年的剩食總額,為7 億多元,而量販店的剩食量更多,是超商的4倍,光是食品通路,每年有38.1億元的食物,白白浪費。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專員 沈寶莉:「通路商這邊,他們就希望說,提供一個你(消費者)一進賣場,就是貨架都是滿的,我不能夠有缺貨的情形,可是消費者的荷包其實有限。」

供大於需,於是吃不完、賣不掉的食物一大堆。量販店和超商的剩食處理,42%賣給養豬戶當飼料;21%減價促銷;5%退回供應商;但有29%被當成生活垃圾焚化。

環保署廢管處長 吳盛忠:「(食品)還沒有變成廢棄物之前,能夠充分的利用,減少進入廢棄物這個體系。」

過去的廚餘管理,政府只要求業者清除乾淨,並且申報數量,對於剩食的「產源」,沒有任何規範,直到最近才跨部會、展開「搶救剩食」策略,準備修法把「產源」的申報責任,納入法規管理,只要是丟棄的食材,都得追蹤數量和流向。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專員 沈寶莉:「請第三方公正的公司,來幫他們(食品通路)企業,做一個叫食物浪費的查核,知道浪費的情況之後,對症下藥。」

從食品進貨的源頭,精準把關,才是減少剩食的根本方法。您我的幸福餐桌,不是擺滿豐盛的菜餚,而是夠吃營養就好,為地球村的挨餓人民、做出實際改變

2016-06-26自由時報

〔記者陳建志/霧峰報導〕台中市愛鄰舍關懷協會牧師何志文,為了讓民眾多餘的食物能被需要的人享用,設立「社區冰箱」,在好心民眾捐助冰箱下,昨天正式啟用,未來民眾只要有多餘的熟食,貼上日期標籤就能放進冰箱,需要的民眾不用登記就可自行取用,希望食物不再浪費。

何志文說,全球一年丟棄食物達十三億噸,同時卻有三千六百萬人死於飢餓,另據統計,臺灣每個家庭一年約有價值三萬元的食物被倒進廚餘桶,可見如何將多餘的食物讓需要的民眾享用,成為重要的課題。

他說,他曾多次目擊民眾在廚餘桶找食物,但太太到餐廳用餐,卻看到有人剩下許多披薩沒打包就離開,讓他感觸很深,覺得應該設法讓食物不被浪費,日前高雄一對祖孫在雨中相擁,等待領取剩餘營養午餐的辛酸畫面,讓他決心促成社區冰箱。

這個想法在臉書社團披露後,立刻有好心老闆送上全新冰箱,廿二日開會討論到晚上十點回家時,剛好看到一個拾荒阿嬤經過,他拉著阿嬤到冰箱前,告訴她︰「這就是妳的冰箱,裡面的食物可以帶回家吃。」阿嬤一臉狐疑說:「真的嗎?」他要阿嬤拿喜歡吃的東西,她卻客氣地說:「不好吧!你拿給我就好。」讓他感動:「真正需要的人是不會貪心的!」

市府社會局人員昨都參加「社區冰箱」啟用,一起放進寫上分享愛心、終止飢餓、不再浪費三盤代表社區冰箱精神的食物,為避免生、熟食相互污染,目前決定先收取熟食,為確保新鮮會每天檢視食物狀況,歡迎有多餘熟食和需要的民眾都能善用這台冰箱。

 

霧峰社區冰箱 裝滿善意捐食  2016/7/31

2016/07/31 07:24:40 聯合報 本報記者何定照

臺中霧峰和睦中心教會牧師何志文,難忘去年一次在披薩店目睹的畫面:幾位年輕人叫了最貴的披薩,吃了兩三片就走。他心繫附近以公園為家的阿嬤,拜託服務生讓他打包鄰座剩食,當晚拿去給阿嬤,阿嬤邊吃邊驚喜問「這是什麼?我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讓他深嘆台灣「這裡浪費、那裡當珍寶」的資源失衡現象。

這場震撼,促使他上月在教會門口設置「社區冰箱」,期待周遭窮苦人能打開冰箱就有東西吃。觀察真正需要者往往是晚上出現,他設定冰箱放戶外、不上鎖、二十四小時開放,當從屋內瞧見附近隔代教養的弱勢、獨居老人、拾荒者,在免詢問下取物,維護基本尊嚴,是他最欣喜時刻。

近年國、國、西班牙等國,都出現街頭社區冰箱,鼓勵人們將食品與陌生人分享。臺灣除了和睦中心教會,臺中市區的大慶關懷協會李華榮牧師也在教會門口設置社區冰箱,臺北南機場、「半路咖啡」八月也將分由里長方荷生國學生Stefan開辦社區冰箱。

不同社區冰箱各有規則,何志文在冰箱旁放置公告,請捐食者分享自己願吃而非吃剩的食物,並要求標註製造日期、只放熟食,另請冰箱管理員一天巡視兩次,拿走不合規定食物。李華榮則基於食安考量,初期將冰箱上鎖,取捐食物都須透過工作人員。

實施月餘,何志文觀察,冰箱常有特地煮好的麵、菜,還有人送上整疊涼麵;取食情況也越見頻繁,近來冰箱甚至一下就空掉,他只得自買食物放入。

「把愛激發出來,惡會慢慢變小。」何志文說,他都跟鄰里強調,冰箱是社區共有,不是教會專屬,請大家一起照顧冰箱。未來他期待有企業認養冰箱,讓食物不匱乏,也思考與更多社區組成社區冰箱策略聯盟,互相補足食物,讓食物發揮最大價值。

 

 

 

( 在地生活中彰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isheng2015a&aid=68434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