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0/25 10:42:54瀏覽2157|回應0|推薦0 | |
這一陣子,連續看到好幾篇關於診斷錯誤的文章:
案例一,最近日本某國立大學醫院,因忽略了一例肺癌長達13個月而被捲入醫療糾紛,結果由院長在記者會上公開道歉,對醫院聲譽殺傷力很大。 案例二,國內有位虔誠基督徒,曾被三家大醫院的病理科醫師診斷為乳房惡性腫瘤,但堅持不願意開刀並做乳房重建,結果她幸運地找到一位外科醫師,為她追蹤6個月都沒變化,爾後重新請國外專家確診其病變為良性腫瘤而幸免開大刀。 再加上即將上映的美國病安紀錄片To Err is Human中文首映會,裡面也有提到兩個誤診案例發生於同一家族,可見診斷錯誤其實是有很多複雜的因素,也是很常發生爭議事件或惹是非的原因,這裡只是列舉幾個而已,仔細看下去的話,其實烏龍事件也還不少。 事實IOM早已指出"溝通失敗"及系統性問題,即是妨礙改善醫療診斷的關鍵原因之一。 依照定義,有三種情形都算是診斷錯誤:
1.非故意的延後下診斷(Delayed Dx) 2.根本是被當作其他疾病對待、做處置或治療(Wrong Dx) 3. 從來沒有被診斷出任何疾病(Missed Dx),但並非所有的診斷錯誤都會造成傷害或可以被預防。 有很多國外文獻推估,誤診率大致是介於5-15%之間,除了主要需靠眼睛觀察,才能下診斷的科別(皮膚、放射及病理),可能低於5%以外,其他科被認為大約是在10-20%,其中急診及門診(至少5%)屬於比較常出現錯誤的地方,而且最近Medscape的Poll(投票)說每6個醫師當中有1位承認他們每天都在犯錯(指下錯診斷)。
在美國每年推估有4萬至8萬人是死於診斷錯誤,其實這比其他的任何一種醫療疏失都還要嚴重,卻沒太多人知道,所以也有被比喻是藏在水中或沒有浮出水面的冰山(Hidden iceberg)。 有學者認為每個人在一輩子當中,早晚都會經驗一次有意義的診斷錯誤,而醫療糾紛的30%,據說都是因為診斷錯誤引起的。致於醫師會犯診斷錯誤的原因,則需探討各種人為因素(Human factors)以及系統性的問題,有時確實不容易得到結論,學問很大。 以疾病別來看,比較容易被診斷錯誤的包括:癌症、感染症(敗血症)、盲腸炎、骨折、心肌梗塞、肺栓塞、動脈瘤及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膜炎。 一般認為診斷錯誤的發生,比常見的給藥錯誤,更容易造成病人傷害而且更不容易預防。美國醫療診斷改善學會(Society to Improve Diagnosis in Meicine)的專家曾經說過,臨床上有一萬個疾病,但卻只有兩三百種症狀,所以要正確診斷一個疾病不一定是很簡單。
從一些別人犯下的錯誤和用心檢討的經驗(根本原因分析RCA),我們發現,有很多種直接或間接原因,可能導致診斷錯誤包括: ->忘記或沒有Follow up(Failed follow up) ->指沒有去追「檢查檢驗結果」並回診 ->以為”夥伴或對方會...怎樣的認知錯誤 回診系統設計錯誤、對檢查結果解讀錯誤(如鉀離子太高其實是因溶血現象)、溝通不良(缺乏團隊溝通,沒有清楚交班)、督導不周、知識不足、忘記衛教或醫病溝通不良、放射線診斷科醫師未將Killer Diseases(會死人的)危急影像診斷出來,或忽略通知開單醫師、病理科或檢驗科未將有急迫性的檢查報告適時通知開單者。 檢體貼錯標籤或其他操作過程有誤(Lab error)、病史(History taking)未問清楚、未遵循標準作業流程(SOP)、沒有諮詢第二位醫師的意見、理學檢查太草率、其他人為因素如電子病歷輸入錯誤(含檢查項目)、其他診斷工具(儀器)操作錯誤、轉介會診(身分)錯誤、有些還是陰錯陽差的一連串疏失所引起。 此外,病人因素如解剖學上有先天異常、不配合醫療程序(Difficult patient),詐病(Malingering)等等。 總而言之,醫師會主動找病人回來看報告的比率確實不高~為了預防診斷錯誤,熟悉使用電子病歷的優缺點,來對付它和瞭解人因工程在分析錯誤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要求病人及家屬積極參與醫療(Person & Family Engagement)也是非常重要,衛教病人要懂得發問何時可看報告,建議於門診區張貼海報,提醒受檢者是一個好方法,如被診斷為某一嚴重疾病如癌症時,更應積極尋求第二意見。接受追蹤治療時,絕對不能以”No news is good news=不聞凶訊便是吉”的心態得過且過。 相信在醫療團隊的同心協力之下,我們病人安全推廣同好會經常強調的三大作為「問到底」、「說到底」及「傳到底」,對預防診斷錯誤相關的傷害(Misdiagnosis-related Harm)應該有很大的助益,還請格友們幫忙推廣也慎防過度診斷(Overdiagnosis)造成醫療浪費的弊端。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