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七言律詩:詠詩人初稿
2011/06/10 17:12:33瀏覽332|回應0|推薦1

附錄:西瀛吟社月課展:詠詩人(請點選)


77
詠詩人  七律一先                         2011.6.10
陳仁和習作

正則離騷氣萬千,波瀾跌宕意纏綿。

南窗寄傲淵明羨,倦鳥知還靖節圓。

國破山河悲杜甫,家離骨肉嘆兵員。

匡廬面目東坡見,西子蘇堤裡外連。

一、構思:

以屈原、陶潛、杜甫、蘇軾四大詩人為主軸詠詩人之真、善、美、樂。

二、解說:

1.正則離騷氣萬千,波瀾跌宕意纏綿寫屈原愛國之真

屈原的離騷大氣凜然,內容波瀾壯闊、音節抑揚頓挫,情意纏綿悱惻。

正則為屈原名。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一位潔身自愛、懷才不遇、懷鄉憂國的大詩人。《離騷》是其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全篇373行,共2490個字。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豐富的聯想,採取鋪張的筆法,融合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構成一首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產生極為強烈的文學魅力。

2南窗寄傲淵明羨,倦鳥知還靖節圓陶潛歸隱之樂


陶淵明辭官後躬耕南畝笑倣江湖,完成了倦鳥還巢高風亮節的退隱心願。

陶潛就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職歸耕田園。後有人勸他再度出仕為劉宋王朝服務,他寧願貧病交加,窮困潦倒也不願再涉官場。可以說,陶淵明歸隱得真守拙得真。桃花源記歸去來辭皆為膾炙人口的傑作。

3.國破山河悲杜甫,家離骨肉嘆兵員寫杜甫悲憫之善

杜甫悲憫國家戰亂、山河殘破;嘆惡吏捉人當兵,使家庭破碎、骨肉離散。

杜甫是盛唐現實主義大詩人,世稱詩聖。唐朝安史之亂。杜甫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4.匡廬面目東坡見,西子蘇堤裡外連寫東坡豁達之美

蘇東坡遊廬山,詩在廬山中,意在廬山外;築蘇堤連接裡外湖,自樂眾樂。

匡廬:匡廬山,廬山別稱,為避重覆上聯山河之山,改用匡廬。
西子:春秋時越國大美女西施。此以西子代表西湖。
蘇堤:蘇東坡任杭州太守時築於西湖之堤。全長約六公里,將西湖分為裡外兩湖,湖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座石拱橋,古樸美觀,使裡外湖相通。堤旁遍種花木,堤上另建九座亭閣。蘇堤春曉從此成為西湖的第一大美景。

蘇軾別號蘇東坡,是是宋朝大文豪。其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其詩以豪放為主。對後人影響最大的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飲湖上初晴後雨》寫西湖風景: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題西林壁寫遊廬山印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附錄1:詩詞是無盡的寶藏(請點選)


附錄2:蘇東坡如何在驚濤駭浪中安身立命(請點選)

三、格律檢核:仄起七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正則離騷氣萬千             波瀾跌宕意纏綿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對仗)
南窗寄傲淵明羨             倦鳥知還靖節圓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對仗)
國破山河悲杜甫              家離骨肉嘆兵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匡廬面目東坡見              西子蘇堤裡外連 

四、押韻檢核:下平聲 一先 

先 前 阡 箋 韉 天 肩 賢 弦 絃 煙 燕 蓮 憐 田 鈿 年  巔 牽 妍 研 眠 淵 涓 蠲 邊 籩 編 玄 縣 泉 遷  鮮 錢 煎  延 筵 氈 旃 鱣 羶 禪 蟬 纏 廛 躔 聯 漣 篇 偏 便 綿 全 宣 鐫 穿 川 緣 鳶 鉛 捐 旋 娟 船 涎 鞭 銓 筌 專 磚 乾 虔 愆 騫 權 拳 椽 傳 焉 躚 芊 濺 舷 咽 零 闐 駢 軿 鵑 綖 埏 饘 甄 邅 挻 梴 鋋 嘕 瀍 翩 扁 平 櫋 牷 朘 脧 儇 翾 瓀 沿 還 悁 詮 痊 佺 悛 荃 篿 遄 卷 顴 鬈 攣 弮 惓 燀 戔 幵 豜 韆 純 祅 蜎 媊 仟 湔 枅 蚿 畋 佃 磌 蹎 滇 汧 胼 蠙 鼘 諓 蜒 潺 孱 嬋 儃 楩 瑄 蠉 懁 駽 撋 蝝 璿 箯 顓 跧 湲 犍 褰 蔫 嫣 褼 鵳 歅 瘨 岍 緶 骿 癬 郔 莚 驙 澶 單 仚 駩 絟 竣 騝 鄢 籛 沺 楄 焆 鋗 秈 鬋 狿 鸇 扇 揎 堧 璇 猭 鍵 踡 蜷 棉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rincipal212&aid=531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