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鶴樓內空悠悠
2008/09/01 08:22:55瀏覽335|回應0|推薦8

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瀕臨萬里長江。資料上形容是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遊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裏遊樂,吟詩作賦。資料記載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不過老樓自然早已經被毀,現在的新樓是80年代重建,自然要雄偉多了。

現在黃鶴樓高5層,加5公尺高的葫蘆形寶頂,共高51.4公尺,比古樓高出將近20公尺。古樓底層各寬15公尺,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公尺。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現在的建築科技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公尺左右的蛇山峰嶺上。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位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徵和倫理表意功能。

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簷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主樓層層飛簷,四望如一;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黃鶴樓門票50元,讀卡過關,票卡圖案正面是黃鶴樓,背面簡介黃鶴樓「拔地倚天,聳翠如屏」、「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在在都是訴說這門票花得值得,質感不錯的票卡也是很好的到此一遊證明。樓內部還隱蔽著兩座電梯,層層風格不相同,唯有攀登完二百多階的樓梯,才能深體此樓的壯觀雄偉。

底層主題是「神話」。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公尺,正面壁上為一幅高9公尺、寬6公尺的大型彩瓷鑲嵌壁畫《白雲黃鶴圖》,以白雲、江水、仙鶴表現出的天上人間,呈現出歡樂浪漫的意境。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公尺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二層主題是「歷史」。廳中展示著唐、宋、元、明、清及現代黃鶴樓的仿製模型,正中大廳是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突顯了厚重的歷史感。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

三層主題是「人文」。唐宋時期13位文化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詩詞分列左右,散發著濃濃的詩韻墨香。第四層主題是「傳統」,各種仿古雕花隔扇和紅木屏風把整個大廳佈置得古香古色,並分割成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

第五層主題是「永存」。正廳有《長江萬里圖》長卷壁畫,從長江源流、三峽風光、廬山奇景………,一幅幅鑲嵌的風景都用它們的磅礴和持久詮釋著一個主題,那就是「永恆」!登5樓樓外的迴廊,可以遠眺四方,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近的如黃鶴樓四方牌樓、對面的千歲鐘及再過去的白雲閣;遠眺,可以看到長江大橋及長江對岸龜山上的晴川閣、高高的武漢電視塔,與江面繁忙的交通運輸,有運煤運磚或沙的平底船,中間航道走的是較大的星級遊輪,近岸的小客貨為數也不少。真可謂「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

黃鶴樓是武漢的象徵,有「未上黃鶴樓,等於沒到武漢」之說。使黃鶴樓流傳千古的重大原因,是由於崔顥的名詩,特別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讓千古文人扼嘆天下再無可作之文,就連李白也嘆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看過今人很多關於黃鶴樓的遊記,或許是對於崔顥詩作的想像太過,或許是因於懷古的補償心態,對於這座長江邊浸泡著中國文化精髓的黃鶴樓,大多以「感傷」來敘述黃鶴樓的重建。認為重建的黃鶴樓,雖氣勢宏偉,卻沒了那絲古意,失去歷史的淵源流長,失去「在睡夢中夢遊想像黃鶴樓」的感覺。對於這類的看法,我總認為是典型的無病呻吟,故作文士貌。

沒錯,如今的黃鶴樓為商業化的城區所包圍,黃濁的江水,打破所有遊人僅存的虛幻,人們難再追思當年崔顥寫出「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淒淒鸚鵡洲」時的境界,只能悻悻然的離開夢裏的空中樓閣。卻不知加些理智,一千七百多年前軍事碉樓,就算留存至今,也只是斷壁殘瓦;而唐時的黃鶴樓本身就是重建,試想單明、清二代就七毀七建,又如何保留「古意」?古意是指多久以前算古?崔顥寫下千古佳作時的黃鶴樓也是當時新建?文內何來對新樓的感傷之意?

個人認為,去大陸旅遊最迷人處,就在於那些曾經背誦過的古詩詞地名,可以親臨,都不再只是想像而已;特別對曾經四十年不得踏上那塊土地的台灣人言,每個地名、每篇詩作,其實都有著血脈相連的激動。試想黃鶴樓扼三鎮咽喉,站在其上遠眺長江,是否會產生一股氣吞山河的豪邁?心中因地名而湧出的古詩古詞,能否尋回古人的一絲心境?觀今思古,本是不得不然;連古爍今,豈不更佳!

例如1927年2月,毛澤東在「二湖秋收暴動」後來到武昌,這位自認文采豐富的上世紀中國風雲人物,就於此寫下《菩薩蠻-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空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千里江山,浩瀚歲月,今世名士,古人相伴,夫復何求?!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rettypersonality&aid=218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