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京明十三陵遊記
2008/09/01 10:25:11瀏覽830|回應0|推薦1

北京明十三陵[漫步輕盈參觀散記](附打油詩一首)

【北京-明十三陵】

北京近郊縣昌平,天壽山麓十三陵。

統治明朝幾十代,最終還在此長眠。

  十三陵是明代帝王的陵地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距城區約50公里 。明代自朱棣(年號永樂)至朱由檢(崇禎)共14個皇帝,他們的陵墓除朱祁玨(景泰)的一座在北京西郊的金山外,其餘13座均在北京西北郊的黃土山(即天壽山)下,後來就統稱為“明十三陵”。陵區佔地40平方公里。陵區的第一座建築的石牌坊,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大最早的石牌坊。過石牌坊是大宮門,它是陵區的正門,門前堅立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再往前走,便是神道了。神道長750公尺 ,兩側置石人石獸1836個。我國古代陵墓前放置石人石獸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代以前就已經有了,主要是裝飾墳墓,象徵生前的儀衛。
  目前,十三陵中可供參觀的只有長陵和定陵。長陵是朱棣及其皇后的陵墓,佔地為10萬平方公尺,呈長方形,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從陵門到棱恩門。第二進院落從棱恩門至內紅門,最重要的建築是棱恩殿。第三進院落從內紅門至明樓,院內前部有二柱牌坊,依次為石五供、明樓和寶城。長陵大殿即棱恩殿,是中國同類型的四大殿之一。這四大殿分別是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山東曲阜孔廟的大成殿,泰山腳下岱廟的天貺殿和長陵的棱恩殿。棱恩殿佔地1956.44平方公尺 ,比太和殿還要大。該殿有60根柱子,每根都是由獨木製成。在太和殿內有72根柱子,但遠沒有棱恩殿裏的柱子珍貴,因為前者是松木,而後者都是金絲楠木。棱恩殿裏的金絲楠木柱未加任何保護,卻歷經485年而完好無損。
  定陵位於大峪山下,埋葬著明代第十三帝朱翊鈞(年號萬曆)和他前後兩任皇后(孝端、孝靖)。定陵的修建,從明萬曆十二年起到萬曆十八年(15841590年)止。工程共耗費白銀800餘萬兩,相當於萬曆初年兩年的全國田賦收入,約合當時1000萬農民一年的口糧。定陵地宮開掘於1956年,1959年正式建成定陵博物館。地宮在地下2.7公尺 ,由前、中、後和左右5個廳組成,構築面積1195平方公尺 。其中左右配殿相對稱的兩個殿,全部用石頭起建,殿高7.1公尺 ,寬6公尺 ,長為26公尺 ,各自中間有一個用漢白玉壘起的棺床,長17.4公尺 ,寬3.7公尺 ,高0.4公尺 ,棺床平面用金磚平鋪,中央有一長方形孔穴,內填黃土,稱為“金井”。
  兩配殿有通道與中殿相通。進入中殿,殿內有3個漢白玉石座,座前各一副琉璃五供,和一個青花雲龍大瓷缸。缸中原盛香油,油上的小銅瓢和燈芯有銅管相通,即“長明燈”。打開地宮時,燈未長明,油表面數厘米已凝因。後殿是地下宮殿最大的一個殿,是地宮的主要部分,高9.5公尺 ,長30.1公尺 ,寬9.1公尺 。地面鋪的是磨光的花斑石。棺床正中央放置著朱翊鈞的棺槨。孝端、孝靖兩皇后的棺槨,分別置於朱翊棺槨的左、右兩側。三具棺槨的周圍,放著玉料、梅瓶及裝滿殉葬品的紅漆木箱。從地宮中出土了3000餘件文物,其中的金冠、鳳冠,為絕世珍品 !

  在回程車上,大多數時間我都保持著沉默,因為在內心深處一直在思考著,今天所看到的帝陵,在感情上與我有關嗎?我還是中國人嗎?現在我們台灣政府當局,不正在推行去中國化嗎?有關血源的,文化的,歷吏的能一刀切下,割得一乾二淨嗎?坦白的說,小女子是說不清的,那些屬於政治範疇的事,就讓政府當局來界定吧,姑娘我是無法說得清楚的,請恕罪! 

 

  今天一起床就感覺天氣不錯,天空也很明亮,姑娘們經過一番梳洗後,就去買包子饅頭和奶茶回房間吃,原則上我們早餐都會吃平常腸胃習慣的食物,免得閙肚子影響行程。今日預定參觀的景點是“明十三陵”有人說陵墓有甚麼好參觀的!不就是十幾座豪華帝陵罷了,難道要去掃墓嗎?當然不能就此推論,試想、中國歷史數千年,歷經多少朝代,都沒有像明代那樣,將各代君皇有系統的安葬格成帝陵群,讓後代瞻仰緬懷,實在可惜。姑娘們今天心情非常好,喜悅之情在舉止上或表情上,都展露無遺。可想而知,長眠於此的帝皇,如果地下有知,也不會責怪他的後代子民,懷著輕鬆怡然自得的心情來此謁陵的,誰曰不然?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rettypersonality&aid=218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