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9 08:11:13瀏覽5753|回應15|推薦21 | |
鄭弘儀批評陸生來台政策中,有關研究補助的金額問題,使得才平息一陣子的「陸生」話題,又活跳跳的上了輿論烹煮的煎鍋。 這回教育部和陸委會,在鄭弘儀的眼淚道歉中,趕緊加足說明的火力。 精采多汁的「三字經」風波,難得社會大眾因此會比較有興趣,多聽一些政策的解讀細節。 每次之所以各方對「陸生政策」的擔心從未停止,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反對人士的憂慮,那就是:「台灣已經很多學生沒錢念書了,憑什麼還給大陸學生獎學金?」 每次聽到教育部對此再三的反應與澄清,總讓我特別同情。 部長或次長每次總得要「邏輯完整、事例明確」的強調:「不會排擠台生資源」「政策行之有年」「研究生人數比例有限」等等說法,但最後還是落得社會大眾「聽不太懂」「還是有疑慮」! 我實在很想建議教育部,政策施行細細瑣瑣一大堆,誰搞的清呢? 鄭弘儀一直把台灣「弱勢貧生」和「來台陸生」擺在同一個天平來晃動人心感受。教育部反覆的解釋說明,其實更是掉進「陷阱」! 要是我,就會反問:「那麼請鄭先生把你說『讓你心痛流淚』的台灣弱勢學生找出來,逐一列出清單!我們教育部會派人,逐一去訪視解決!」,把兩個議題切割處理。 乃至教育部對社會大眾,應該先把一個「態度立場」,清清楚楚的表明!比如說: 「所以大家完全別擔心!我們教育部的算盤,精得很!」 甚至於,「我們讓陸生來台灣,賺他們的學費!也順道洗洗腦!該給的給,不該給的一毛都不給!」(但這或許應該是教育部官員內心的OS吧!) 早先幾篇有關「陸生來台」的評論文章中,我也同樣難掩對教育部的「擔心」。 但後來在前陣子採訪「陸生來台就學」負責統籌的高教司,司長何卓飛對於我各種從「兩岸角度、市場供需,乃至政治差異」的交相詰問,完全堪稱是「葉問接招」的從容水平。 我倒不是因為司長與我同樣是花蓮人,忍不住想稱讚花蓮人因為山海遼闊薰陶的胸壑頭腦,特別能夠把兩岸的難局看清楚。 何司長特別強調教育部的立場,是對於陸生來台先謹慎的「由小做到大」,因此先不求能政策一啟動,就能讓台灣各招生院校「生意興隆」,而是先把陸生到台灣受教育的「口碑」給好好做起來!這應該是整個政策施行,最關鍵的核心點! 這次鄭弘儀「又罵人,後來又流淚」,他提到是因為有關「陸生」的研究補助或獎助學金的問題,讓他想起弱勢的台灣學生現況。 反對陣營與綠色媒體總是主張,台灣千萬不可以把自己的資源給大陸生! 若從何司長的說法來看,這也「早就在教育部的精算之中」。 事實上,以兩岸政策本身投射於「兩岸就業市場」造就出利多優勢,「很多大陸台商,甚至中國大陸企業,應該都會主動在對岸,把優秀陸生的獎學金搞定!」,根本無須由台灣島內的資源來傷腦筋。 因為畢竟「從台灣畢業的大陸人才」,將更具備在兩岸產業中就業的競爭優勢。 在此同時,已經有許多企圖心很強的台灣大學院校,早就在規劃如何推出「兩岸雙學歷」的資歷與認證,來台灣唸書,可以同時拿兩邊的學歷!這將讓每一張陸生的「台灣學歷」,瞬間價值不斐! 至於陸生還要不要領「台灣獎學金」?這些研究補助或獎學金,到底來台灣的大陸學生,是否是最重要的吸引因素? 何司長說:能夠「完成申請、跨海來台灣,並唸書繳學費」的,豈是大陸地區「需要獎學金才能來唸」的族群呢? 「陸生三法」修訂後,教育部要向行政院會提出施行細則。之後,開始審查各校的申請條件,分配招生名額,將在十一月底對外公布。 我雖然不能說「陸生來台就讀」的政策施行配套「原來那麼賊,一切都算好了!」,但說實在的,教育部這種「精得跟鬼一樣」的規劃,頗值得讚許呢! 綠營批評的一切角度,教育部無不沙盤推演過。但更重要的是,教育部究竟在兩岸談判中,究竟清楚掌握了多少與大陸對岸教育單位持續的「溝通談判」優勢?因為倘若教育部不能真正懂台灣自己本身的教育優勢,又能如何發揮出所謂的「台灣優勢」? 今後來台修學的陸生,無論時間長短,到底最喜歡台灣的哪裡? 「陸生來台」政策觸動「教育資源分配」的敏感神經;反對黨乃至鄭弘儀的批評,也很自然。 雖然這次趁著鄭弘儀罵三字經引發社會眾怒,教育部趕緊隔空補上「踹了一腳」,無論藉此說明,或趁機報仇,也都不用多追究。 但許多兩岸政策,一旦進入細節的論述,坦白說,民眾立刻就會失去理解的興趣。這也是從「ECFA」到「陸生來台」最具挑戰的關鍵! 而外界過去對於教育部多年來確實不太能「信任」!除了「教改」多年糟到被罵成狗血淋頭,教育部許多政策過去經常給人一種「關起門來自己搞」的印象,也是主因。 於是,最終教育部的任何政策,都不應該只是「如何說清楚」!而是教育部如何去累積出「無論做什麼,基本上都是一個能讓民眾信任的部會」!這才是教育部應該努力追求的民意價值! 陸生政策來回討論規劃,如今或許已漸「爐火純青」。 但嚴格來說,陸生政策依然是「萬事具備、只剩東風」!因為就我整體看來,教育部及各大專院校至今依然還只能算是樂觀推論著:「大陸人口甚多,照理說陸生應該會來吧!」 然而,台灣的教育環境,比起大陸名校的優勢何在,究竟要如何清晰穩定的自我「定位」? 1.教育部應該如何對大陸「行銷」台灣的「教育市場優勢」? 2.陸生來台的結果,全靠對岸教育單位努力衝「業績」?或由兩岸的姊妹校「供貨」? 3.陸生自己為何會願意花大錢來台灣?沒有獎學金的其他誘因何在? 4.決定陸生態度的「真正關鍵人物」是誰?會不會「一胎化」政策下,他們的父母乃至祖父母能決定「放行」才來的成?如何對陸生「父母」行銷? 5.以上這些真正決定「陸生赴台」的大陸對岸因素,又有多少台灣的大學院校真正理解?並且已經有了對策? 6.對於大陸市場,如何同時能懂得透過各種「廣告片、影像視頻、圖文介紹」,來進入大陸族群的眼球之中? 7.以對岸的「百度」搜尋引擎為例,到底能搜到多少台灣各院校的介紹,以及陸生來台就讀的各種訊息? 在完成了政策立法、確認了各校配額之後,真正「陸生來台」的今後發展與挑戰,教育部才正要開始面對呢!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