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8 11:42:27瀏覽24523|回應44|推薦36 | |
五都選舉接近倒數,再怎麼鋒面週二來襲天氣又要變冷,也還是該「加溫」了! 只是還真沒想到,媒體人鄭弘儀讓選情瞬間沸騰,率先用「*你*」開了第一槍~ 鄭弘儀這十年多來媒體角色的變遷,以及如今主持政論節目在本土綠營的影響力,自然是讓人看在眼底的。 但與其去解讀鄭弘儀幹嘛「髒話開罵」,倒不如還是該仔細剝開他的三字經,看看在這三字經之前與之後,他*的主要「論述」除了修養上的髒臭,還有哪些有意義的「殘骸」! 從他提到:A.政府經濟發展「照顧中國人」,到B.陸生來台政策「補助三萬多」,乃至C.辦花博的錢為何不轉來「照顧貧病弱勢」;無論鄭弘儀的訴求是否以偏蓋全,這三個角度確實犀利!只要離開台北,走到中南部民間,必然會懂得聽者為何可能會「心有戚戚」乃至同樣「充滿憤慨」。 鄭弘儀的「煽動」有沒有用?肯定一定有用! 但倘若這是今後綠營「持續主打」的說法,馬政府到底該如何回應?難道只能樂觀推估並自我安慰:「台灣民眾應該感受到經濟多少有點不一樣了吧?」 台北在花博的氣氛中,或許感覺不同;但離開北台灣,到底台灣社會的「基層民間」感受到的,究竟是鄭弘儀的「說法」?或者是馬政府的「假設」? 我認為政府兩岸政策至今最大的「盲點」是:所有兩岸政策項目至今,都沒有讓基層民間清楚看見的「基層成功模式」或「民間發展典範」! 兩岸交流的「效益」或北京政府的「讓利」,如今都只能看到台商或財團等少數人,才能看到、吃到的「數字」和「美意」。 台灣基層民間真的因為兩岸交流而「賺到了」?或者幾乎根本就是只有「中間商、通道商,或者往來掮客」真正賺到,而民間產業只是最多「把東西賣出去」而已? 我最近洽訪了負責兩岸經貿的幾個單位,我個人的結論是:「政府主要機關,根本沒有掌握到基層民間期待的兩岸發展現況」! 民間,誰管你兩岸政治對話「態度友善、良好」;民間真正要的是,「給我們也賺到一點」吧!但基層民間因為「兩岸」而賺到了嗎? 這也正是讓反對陣營,每一回的批判都能「拳拳到肉」的原因! 鄭弘儀絕對說得出,台灣各地有哪些基層店家、弱勢個人「活不下去了」! 但政府各單位即使是主導兩岸經貿的部會,卻是連至今的政策,如何讓基層民間的「誰真正受益」、「應該讓誰受益」都說不清楚!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中部地區基層的農特產品,都想把自己的產品「賣給大陸觀光客」,這個推論,既簡單,也很有道理。但我試著打電話,問遍所有經濟部轄下的所有單位,竟然沒有誰,也不知道誰來負責,幫助基層民間這個「小小的心願」! 兩岸「觀光」與「經貿」,是當今兩岸政策帶來大陸「人流」與「金流」的兩大主流能量。 前陣子總統「治國週記」找了觀光局長賴瑟珍與南投一家餐廳老闆娘,暢談陸客觀光帶來的「商機」。老闆娘眉飛色舞的開心說著,如何迎接川流不息的觀光遊覽車。 但事實上眾所皆知,台灣觀光產業的「金流」收入,幾乎集中在少數名產店、旅行社、餐廳,與導遊整個「抽佣金」的產業鍊身上! 而且這些高比例的佣金,幾乎是「台面下」進行!兩岸觀光收入,嚴格來說,等同「地下經濟」! 也就是說,非但絕大部分觀光景點的一般商家根本「賺不到陸客的觀光財」,連政府本身也無法從大筆觀光交易中「徵稅」,為台灣社會取得主要的觀光的「直接資源」! 最嚴重的是,兩岸經貿政策,甚至「完全缺乏民間基層產業的發展模式」! 整個兩岸人流與金流的「能量流」,並沒有足夠的切割與導引,如同農地水田灌溉,將少數資源價值的匯集點導流而開,讓整個基層民間產業能明確受益! 以「日月潭」這麼每天兩岸觀光人潮萬頭鑽動之地,儘管經濟部、觀光局也都編列一大堆經費建設,坦白說也做的十分努力;但除了觀光團客被帶去名產店「痛宰」之餘,我自己遇到許多大陸各城市民間來的商務客,想來台灣看看有無投資合作機會,從南到北「東看西看」,乃至在日月潭「東問西問」,也不知該找誰問誰? 在此同時,台灣包括日月潭周邊的南投地區,有無數的民間中小企業,或者地方農特產品,想要看看有無與大陸合作對接的機會? 明明這裡可能會有某種兩岸的「基層民間商務往來洽談」,卻絲毫沒有任何平台,可以給予協助! 兩岸經貿在台灣,目前幾乎都以「外貿協會」主導,並且席捲了各部會的預算項目。 但眾所皆知,外貿協會從來都是以「台商」或兩岸「財團」的架接為主,頂多辦幾個惠而不實的「大陸巡迴展」讓台灣中小企業跟著跑,但對於中國市場推廣的成效如何?幾乎沒有具體的「成功模式」或有效合理的「長期計畫」! 某方面,雖然這也仰賴由「地方民間組織」自行發起,但台灣對於「中小企業」或「地方產業」一向就是專心「輔導內需」,比如弄些品牌包裝或電子商務的改良;一旦涉及真正現時殘酷的「市場擴展」,則又是趕快撇清說「要看業者後續自己的努力」! 經濟部本身,也並沒有從「兩岸經貿」架接往「地方產業」的內部渠道!因此即使地方民間產業或組織可能「有想法、有優勢、有機會」槓桿進入「中國市場」或至少眼前的兩岸觀光市場,也完全沒有輔導的機制或專案。 因此,馬政府的兩岸經貿政策,被鄭弘儀批評成「照顧中國人」還算籠統了! 進一步來看,比如說是:「觀光預算,都是為了陸客人數」「經貿預算,都是為了台商財團」,「農業預算,都是肥了輸出的藍營中間商」等等,這些都將是鄭弘儀從基層視角所看到的結果,但事實是被扭曲了?或者這也的確是有部分事實呢? 鄭弘儀對馬英九罵出台語國罵的「*你*」,儘管總統府可以淡然優雅的以「訴諸公評」反應。 但剝開鄭弘儀三字經的背後,政府的兩岸政策「至今尚未有效落實的基層民間」,無論「觀感」或「效益」上都非常欠缺,確實是真! 否則,各經貿部會當中,誰能舉出所屬輔導基層民間確實因為「兩岸經貿」或「兩岸觀光」的成功例子?有哪些地方產業或中小企業,真正從北京「讓利」千百億台幣的金流中,取得兩岸市場一瓢飲的例子? 有多少「台灣精品」到大陸去了呢?台灣領先的「醫療生技」或健康食品產業呢? 日月潭周邊商圈,能賺錢的幾乎都是「從外地來的」「併購土地或商家」「在台北把佣金比例談好、分好了」!甚至已經有正在接洽陸資來買土地的!相較之下,日月潭當地商圈店家,除了能「批些貨賣一賣」,還能怎樣? 倘若經濟部都還不知道,如今在中國大陸可以買到的「鳳梨酥」或「太陽餅」,七成以上都是「在大陸做的」!其他台灣民間基層今後的發展,又該怎麼活呢? 兩岸經貿交流,是鄭弘儀開口大罵的源頭。 但台灣的「成功樣版」,不能只在陸客觀光數字上得意洋洋;可不應該傻傻表揚那些「痛宰陸客」或「抽佣不繳稅」的開心店家!更不能只讀著農產水果輸出的數字;不應該誤以為那些在兩岸取得貿易批文、依然低價在台灣地方採購的通道商是英雄! 政府應該真正深切檢討,到底在兩岸規劃發展中,政策的輔導究竟「能伸入到多麼基層」?並且成功的「扶植了那個基層產業進入兩岸」?到底「推廣了那個民間組織打入中國大陸」? 何必和鄭弘儀打「三字經」戰,倘若政府信手就是好幾個真正成功的「基層模式」,一切不就不攻自破? 鄭弘儀罵三字經,只是一個媒體人讓人皺眉的當下聲響而已。一旦台灣民間基層,今後對於政府兩岸政策大罵三字經,那才是破落的轟天雷!提醒兩岸高層頭腦都要清楚點:兩岸政策的落實,不應該由上往下,由應該要能由下往上才對! 因為兩岸之間,畢竟不能只有半導體、金融業、外貿協會這些「大傢伙」!這些傢伙的選票也有限!也不能只看見來自他們所提供的數字!就算數字再好,也不是全然因為他們如何,坦白說也是北京「讓利」讓到爆的緣故! 政府不能只能「沈默以對」或「自我陶醉」,否則兩岸政策終將只是一場所謂「台北都會」與「中央思路」之下,實際上是台灣基層民間「擴大貧富差距」的幫兇而已。 而這就會讓鄭弘儀三字經的「無禮的批評」,成為一場「先知的預言」!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