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誰能成為陸生的「母校」?
2010/09/22 13:37:04瀏覽2676|回應2|推薦23
「自由時報」日前以陸生今後來台「一年可達6萬人」,驚聳標題引起矚目!教育部趕緊澄清絕沒此事。
台灣各院校當然都是強烈建議著,能修訂陸生來台人數上限。喔!6萬人?那該有多好呢!事實上,「陸生三法」通過之後,因為「少子化」而逐漸感到招生壓力的台灣大專院校,幾乎都巴望著這片陸生來台就讀的「天降雲霓」!
主要因為一場嚴重的「大旱」,已經為期不遠!四年後台灣人口比例於當屆就讀的學生人數,將從「八萬人陡降到六萬人」!
公立院校的一些科系,此刻已經開始面臨勉強才招生足額的問題;今後更何況私立院校,或者技職科大?
然而「陸生三法」中規定陸生來台的人數,必須依照台灣招生就學的1%比例。因此算算明年可以來台正式就讀的陸生,只有僅僅2000人左右。
教育部目前趕著要求各院校,在十一月各自提出對陸生的招生計畫,未來將以「聯招」方式,以遴選分配給各校的陸生員額比例。
「瞎米毀?才兩千人!怎麼分哪?」幾乎是許多私校高層的第一反應!
因此,據悉已經有不少院校準備「放棄」申請,或者放棄推廣的努力!畢竟全台灣有將近170所高等院校,難道每個院校分個十來個陸生,這要如何改善今後台灣各院校招生不足的運營窘境呢?


在我長期關注「陸生來台」政策過程中,位於彰化的「建國科技大學」董事長吳聯星,應該算是這波台灣院校的高層中,極少數對政策依舊還保持「高度樂觀」態度的人士。
吳聯星是台灣「私校文教協會」的理事長。我與大陸官、學界朋友聊起陸生來台,最終各方朋友都會指向這位,在兩岸非常積極進行佈局的「吳董」。
一般兩岸或許在「學術交流」層面往來頻繁,但在「校務經營」的管理乃至「教育市場」的佈局,往往不是以「校長」的角色,做為交流主體的對話方向。
吳聯星董事長在我的採訪中,非常坦率提到他從2003年之後的各項準備,以及許多他在大陸互訪拜會時「第一線」的觀點與體會,頗令我大開眼界!
事實上,只要略微熟悉大陸教育市場,都知道台灣真正對陸生的誘因是:「技職科大」體系!這才是最多陸生,最想來台灣就讀的領域!
儘管目前各公私立院校的校長或董事會高層中,提到陸生來台只能「區區兩千人」;憤怒放棄的、擲筆長嘆的,或者觀望不知該如何進行的院校,佔了絕大多數。
但在吳聯星的眼中,「陸生來台」必然是「短空長多」!上週我去建國科大採訪時,他向我展示了學校最新的「宿舍大樓規劃」,對陸生採取特殊的「導師制、學長制」進行生活與課程配套,以及其他各種屬於建國科大的「獨家創意措施」,這讓我某方面深深相信,兩岸政策發展的成效,一切確實是「事在人為」!


只不過,在我看來,「陸生來台」的後續發展,仍有幾個教育部在政策方面,以及各院校在準備方面的落差,需要被「填平」才能真正兩岸通達。
一、「成功個案」?
陸生來台在台灣確定採取「聯招」;政策難免考量「雨露均霑」,而不是「重點學校培養」的結果,往往所有院校同喝一碗清粥,反倒無法有效看到陸生在台受教的好處或成果。倘若陸生來台沒有成功的「範本個案」,如何在今後擴大出「兩岸教育市場」的競爭優勢?
二、「市場區域」?
陸生在大陸申請來台就讀,對岸必然也將採取「聯合申請」。今後是否僅有包括福建、廣東的重點區域?開放申請的方向是研究所「高等教育」,或者「技職教育」,有待教育部與台灣院校多多溝通聚焦。
三、「對象是誰」?
有意願來台就讀的陸生,究竟是中國大陸社會的哪個階層?哪個學生素質的階層?為何不去香港、澳門、新加坡。不去歐美澳洲紐西蘭?而來台灣。
四、「誘因在哪」?
台灣各院校如何讓「台灣學歷」為陸生帶來「加值誘因」?能更方便回到大陸到台商企業工作?或者還有繼續做研究、升學的其他誘因?
五、「打響品牌」?
台灣各院校,要如何對大陸學生進行「品牌宣傳」?如同台商打進大陸內陸市場,建立知名度甚為艱難,這該如何進行?
六、「父母安心」?
除了大陸青年學生,台灣各院校要如何提出配套,讓對岸的父母家長能夠「安心送孩子到台灣就讀」?中國大陸「一胎化」對孩子的寶貝程度難以想像呢!


事實上,就算是準備甚為嚴密周詳的建國科大董事長吳聯星,聽我提起這幾個角度,至少在涉及「兩岸教育行銷」的後三項,也尚未充分備妥方案。
台灣各院校幾乎不可能,會有比台商的拼搏精神吧!畢竟若不是招生人數「少到剉屎」的地步,最多還是只會去動「教育部補助」的腦筋吧!
而這也足以顯示,絕大多數的台灣各院校對於陸生來台,根本只有極少數人真正「測過水溫」!乃至真正有系統的「展開佈局」!
整個兩岸教育政策的討論雖然甚久,但真正努力思考並且籌備佈局者,大多還是在「技職科大」的體系如建國科大者,才有劍及履及的規劃動作。
單單就這一點,幾乎就能夠推論,「陸生來台」原本可望帶動的兩岸教育市場,初期必將如「夜市攤販東一攤、西一攤」的雜亂規模;這也無法圍堵為了自身招生的「生存難題」,而有許多偷跑、鑽漏洞的兩岸校際的「合作協定」,讓許多一心嚮往的陸生,成為教育政策不清、學校配套缺漏之下的「偷渡客」呢!


的任何市場的發展,即使是「教育」,最終還是要靠某個「先知的意念」或「前驅的執行者」,才能真正推動改革或變遷!
這方面,「建國科大」吳聯星董事長的整體觀點,我認為非常值得參考。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可以上網搜尋,參考他某些媒體受訪的內容。
但至於「建國科大」目前本身的多方準備,不少牽涉到學校佈局發展的「核心技術」事屬競爭機密,我想還是先不透露為妙!
目前尚可慶幸的是,「教育部」本身及各單位首長的立場,還算是站在台灣各院校長期的發展來考慮,也瞭解少子化之後,台灣越來越嚴峻的招生困境。
而開放陸生來台,無論從任何層面與國際辦學經驗來看,都是無所爭議的政策!
但「陸生」本身如何才能「有緣千里來台灣」,與有緣的台灣師生朋友人生相會,看來還得要「過五關、斬六將」,才可能進一步發展成兩岸觀光、商務交流這般的常態發展了。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werecho&aid=4435120

 回應文章

陸比歐(沈兩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引用歌詞:「無人了解置這個花花世界 ..」
2017/06/16 09:23

自從 台巴斷交 後,一開始 民進黨高層 揚言 會有
反制手段。

結果,今天 平面媒體 一出爐,發現 民進黨 對於
陸生 或 相關權益 會繼續 保障。這當然 OK 啦!
 ..

其實 我覺得民進黨 是自找麻煩

既然 歐菲光 都能 入股 台廠,為何 不能讓 紫光
入股 矽品 呢?

6月6日 - 日矽併在陸先撤件再送審
 ~ ~ ~

中國 擺明了 要 台灣政府 再想想,台灣政府 在
齊導 仙逝後,還不肯 回心轉意,竟然 還繼續 包
庇 日月光?

這就不能 怪 中國 把 巴拿馬 挖走了。

 -

新頭殼newtalk | 汪少凡 台北市報導
齊柏林生前憂亞泥 經濟部宣布「礦務局長退休獲准」

《蘋果》時機敏感?礦務局長申請提前退休獲准

朱明昭 早晚 要 退休的。為了 平息 民怨,只好讓
朱 趕快 走人。

早晚 都該 派 Lubio 出來 救經濟的,還不如 早點
讓 我 上台


We are at war and we will win it.

shangyung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閣下多慮了
2010/09/23 07:42
閣下多慮了. 窮則變, 變則通. 就如同EMBA專班, 中小學師資專班, 台灣各大學過不久一定爭相開設「(陸生)技職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