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未曾見到上帝的教宗
2008/12/25 14:51:25瀏覽2227|回應4|推薦15
耶穌誕生。
許多教徒慶祝,無數感念。
大半個地球上的國度,都以節日來慶祝或紀念。
每到各種宗教的「關鍵時日」,總會讓人去反思許多複雜難解的人類議題。
倘若宗教的存在,不是為了「苦難的救贖」,我們還需要宗教嗎?


在這耶誕節的平和氛圍中,透過電視畫面看教宗本篤十六世主持的彌撒,卻讓人感受不到過去一種神聖的凝結,而會令人皺眉。
本篤教宗日前發表對世間環境的諍言,其中包括反同性戀的聲明。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將他所謂的這個「性別模糊」的問題,全部推給同性戀,並將其視為與溫室效應、地球暖化同樣嚴重。

同性戀是個「現況」或者是個「問題」,始終是場無止盡的論辯。
但由教宗主動挑起,並以全然負面態度去定義這個議題,卻讓人瞠目結舌。
即使連天主教神職人員無數起的性侵犯事件,對「神職人員性侵犯」本身,都還沒有以這樣的措辭去批評。
或者可以推估說,對於困擾梵諦岡教廷甚深的這些神職人員性侵,許多都是「孌童」或「同性侵犯」的比重,這讓教宗追溯根源,認為這一切,都是源自於「同性戀」,而致使對世間一竿子同性戀全部嚴厲歸咎。


對於古今中外的「同性戀」,該怎麼認知與看待,對於我們身旁的親人或朋友是同性戀,乃至從今而後甚至同志婚姻、法律地位,一切比照「異性戀」的社會價值與運作現況的討論,能不能解決包括同性戀與異性戀本身所要面臨的問題,也始終都是一種「無奈的論辯」。

同性戀,不會因為各方討論,或教宗的一句話而消失。
但作為宗教領袖,如何去公開定義一個不只涉及「性別議題」或「宗教價值」的「同性戀」,這裡還有涉及「文化符號變遷」以及「科技工具進化」種種層次的角度;而最終只歸因在那涉及人類之中可能達到一定比例的同性戀的「活生生的人們」,本篤教宗的作法與說法,毋寧是可議的。


無論在東方或西方,只要具備一定規模的思想與哲學體系的宗教,都有相當的「戒律」去觸及同性戀的狀況。
其中特別是對於「專業修行」的神職人員或出家眾,確實非常嚴格;甚至有教團或僧團在內部管理上的處理準則。
在這裡,對於「戀」的精神層次,尤其對於專業修行人來說,是不進行探討的。
重要的是行為,特別是同性之間的性行為,在一種團體規律的狀態中,倘若成為影響他人身心穩定的干擾來源,都被視為是一種罪愆。

但這次教宗所批判的,並非是只針對「神職人員內部的同性戀」。
我認為教宗在此即使可以自由的表述他的個人看法,但他卻沒有展現一個「教宗」的「相對身份」與「應有智慧」去看待同性戀的議題。


從西方宗教史來看,「教廷」其實不能與「神聖」劃上等號。
當年「贖罪券」作為教廷腐敗與內部改革的歷史環節,顯示出東西方的各種宗教本身,早已經習慣進化、放大或誇大「宗教本身的真理與神聖性」。
但從整個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宗教之所以緣起、存在與建立,其實還是在解決人類某些特殊的、精神層面的需求,特別是許多「超越經驗認知」的各類問題。

宗教文化本身的演變,從歷史來看,坦白說,都是「西瓜偎大邊」。
藉由政治、經濟、社會的主流族群,所賦予或被吸納的資源與功能,宗教派系才能逐漸發展而開。
換句話說,包括天主教在內的許多宗教,雖然口口聲聲的悲天憫人,但自始至終都不是「小眾族群」在內的「代言人」,而是現實資源或精神價值的「支配者」。
從宗教史的角度來聆聽這次對於同性戀的評論,本篤教宗站在「反小眾」的立場上,其實也無須太過訝異。


從宗教哲學的角度,又是另一個命題了。
所有宗教包括天主教的「本懷」,究竟是基於人們的「苦」所觸發,還是基於人們的「罪」所觸發?
天主教是代替天主「救贖」的,或者是代替天主「司判」的?是這一次我認為本篤教宗在立場上偏失,並且開始回到過去歷史迷思的關鍵。

上帝或者耶穌基督的存在價值,是基於人們「苦的赦免」或「罪的赦免」?
罪,是苦的根源?或者苦,才是罪的根源?這是一個頗為關鍵的天主教或基督教「神學辯證」的問題。這也是讓西方宗教派系分裂(或多元發展)的主要關鍵之一。
耶穌基督當年釘在十字架上,祈求上帝「赦免人們的罪」,祂是基於對人們的「苦」的救贖所祈禱,或者對於人們「罪」的所批判?

天主教內,表達對同性戀支持或同情的神職人員,幾乎都是曾經真正接觸或者輔導過同性戀族群的人。
事實上,同性戀者往往也不只是因為「同性戀的問題」,往往更多是個人存在迷思、人生苦難等種種單純「信仰層面」的問題,而尋找宗教力量上的支持。


我個人對這個議題的思索輿論辯,並非在於「同性戀」,而是在於這個苦與罪的宗教哲學,以及對於宗教哲學本身的實踐價值。
我始終相信,只有真正親身接觸過人們的「苦」,深具慈悲心的,或者深深思考過人們苦難原因的人,無論是不是神職人員,都會放下對於「罪」的差別定義,而在「苦」的救贖上思維或努力。
良善的宗教本身,絕不應該是在於一種「文化價值的弘揚,而排除或犧牲特定族群」;一如天主教早年在全世界困乏鄉村、痲瘋病院的各類福音宣教,本質上不是一種「征服」,而是一種「侍奉」。

但本篤教宗這次的言行,讓整個天主教從思想哲學到宗教教義上,都做了非常粗蔑傲慢的示範;尤其是還拿地球暖化的嚴重來做比較,更是一種不智的「譬喻失當」。
教宗憑什麼認為,上帝或耶穌基督的慈愛眼中,沒有及被同性戀者?


同性戀存在的是「罪」或「苦」,只有當事者能體會。
至於同性戀實質所涉及的「罪」,也有人世間的法律來律定。
罪的違犯,也並非是因為「同性戀」的緣故。
至於精神上的「罪」,那也只有上帝,才能有資格定人的「罪」。
但在圓滿的上帝眼中所見的、所感的,是這個身體粗糙臭皮囊對另一個同性臭皮囊有興趣的種種,而不是那份「心」?那份人人皆相同,希望從所有苦難與罪愆中被救贖的「心」?
慈悲的人,或者上帝,會看見的是什麼?是同性戀的罪,還是同性戀的苦呢?


本篤教宗這次的欠缺智慧,在於缺少包容。
智者的標準,並非在「分判差異的現況」,而是「能夠容忍差異」。
真正的智者,尤其能夠進一步「洞悉差異的原因」。
對於同性戀者進一步爭取在法律社會的「平權」主張,或許可以多方討論;
但對於同性戀「存在本身的批判」,一如對於這個地球上一切生物差異的批判;一如對於上帝造物並在命運與機緣中創造奇蹟的批判。
否則,上帝為何要造出「同性戀」呢?一如為何要造出蛇、造出疾病、造出死亡呢?

西方宗教哲學中令人欽佩的一個觀點是「神聖的平衡」。
這個神聖平衡的概念,讓「差異成為平衡的絕對」。
這個地球上有那麼多人類可知,而甚且有更多不可知的部分,有有形的生物與無形的知識,每一分都令人讚誦不已!
相對於教宗的批判,顯然只是顯示出一種傲慢與無知而已。


教宗,是被選出來的。
他不是聖人,就算是聖人,也不表示所有的見解都對。
但令人遺憾的是,對於天主教甚至更加認定並尊重上帝所賦予人們自由的意志去選擇,本篤教宗沒有為此留下謙卑的空間。
我想,在本篤教宗的標準下,一位傲慢侈言、財務不清的神職人員,和一位在愛滋病輔導團體中,默默照顧病患的同性戀者,誰是「教宗派」的,應該已經很明顯了!

無論同性戀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甚至,同性戀者「自己能不能夠選擇」;
本篤教宗在此,並沒有「站在上帝的位置」,也沒有「站在同性戀者的位置」,去認真思維這個本質,而只是單就變化世事的價值取捨,乃至從天主教近年承擔的各種性醜聞的概念切片去認定同性戀。



我接觸也專訪過非常多各類宗教的領袖人物。
宗教領袖所輻射開來的獨特魅力,並非是因為這個被選舉或認定的「職務角色」所致,而是來自內心的慈悲智慧,以及面對人類眾生的一種自我修行或侍奉上帝(佛陀)的氣質本色。

在當初本篤教宗當選後,電視上每次看到照他的鏡頭,我總無法理解,為何我無法像過去看見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或者德蕾莎修女那般,不知名的由衷升起尊敬、感念與謙卑之心。如今看來,果真其來有自。
宗教人物真正內蘊的能量,乃至對待世間價值的判斷,自然會散發出各自的氣質;如同殺生的人,總讓動物走避,並不需要任何言詞解釋。


從對同性戀的談話來看,本篤教宗顯然並非真正「博愛」的人。
度於同性戀的敵視或批判,不妨看看這位出身德國的宗教領袖,接下來如何在行為中展現他對這個人世間「貧病殘弱」以及一切苦難的真正態度。
他會去親吻愛滋病患嗎?
他會發自內心,為掙扎在苦難中的人們,請求上帝為他們賜福嗎?
或許會。但如果他們是同性戀呢?是同性戀者的親人呢?是無辜的孩子呢?


上帝的愛沒有條件,神職人員若還有自己價值的前提與死角,而不能見到「神聖的平衡」另一面的「神聖的差異」,其實終其一生,都未曾見到上帝的奇蹟與恩典。
之所以無法見到上帝的奇蹟恩典,若非慈悲心不夠,就是智慧不足。

本篤教宗是否慈悲不足,外人無法料斷。
同性戀議題,會不會點燃天主教內部與外部的激進分裂,目前是各方關切的下個焦點。但毫無疑問,本篤教宗拋出了這樣的議題,卻沒有同時提出足夠的相應準備與解決方法,將無法消弭這個終將越來越激烈的立場對峙。
作為一個動輒觀瞻的宗教領袖,比起許多政治領袖人物,獲得更多的接納與認同。但若沒有更嚴謹及完整的思路與評述,這又與侈言出兵伊拉克,而把美國國力與經濟消耗殆盡的布希何異?


在這個因為「多元差異」,而屢屢興起衝突或戰事的人世間,耶誕節紀念耶穌基督的精神,無論對於是不是教徒而言,那從人們苦難出發的一份謙卑祈求「赦免」之心,才讓人們惦記至今。
分化撥弄人們與族群,乃至世間萬物的差異價值,只是遠離上帝的所思所見。
本篤教宗度於同性戀的態度,無疑的將為今後的同性戀與反同性戀運動,種下一個引爆的炸藥;而這對於無論是不是同性戀,屬於人們最嚴重且最值得關切的苦難議題,卻毫無助益。

我完全可以想見,我這篇論述,會有多少批評的意見。
但在耶誕夜同樣做完彌撒與感念之後,我猶然如此預見著今後因為同性戀議題,所產生的社會人心波動。
那位還沒真正見到上帝的本篤教宗,因為自己在神聖的平衡與差異之中的一念迷惘,如此撩動了廣大人心的錯解與不安!


2009/3 Update:  教廷玩復古…贖罪制復活    Update: 與世脫節 教宗獨裁遭反彈   
Update: 教宗接納否定納粹屠猶主教 爆爭議

教廷:避孕藥汙染 使男性不孕

星期泰晤士報報導,2008年造訪梵蒂岡拜謁教宗的人數從2007年的280萬人減為220萬人,更不如他2005年初上任時的400萬人,顯見天主教教宗本篤16世(Pope Benedict XVI) 的新鮮感消褪,且魅力與能見度皆不及已故教宗若望保祿2世。


神學批評家曼古索(Vito Mancuso)將拜謁人數減少,歸因於宗教熱誠全球普遍降低的現象,但他也建議本篤16世,不要總是高高在上對信徒說「不」,在裁定女性的角色、性行為、生物倫理問題上,教會立場宜更為謙遜、不要那麼斬釘截鐵。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werecho&aid=2504420

 回應文章

迷途看花開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誰比較接近上帝都是疑問呢?
2008/12/26 10:35
即便見到了上帝
教宗仍然是個"人"
仍需要告解贖罪吧
別將宗教領袖神格化了
才不會太失望
王尚智(powerecho) 於 2009-03-15 12:29 回覆:
沒錯呢!

不要神化或者神話了宗教中的「權力角色」。
一如面對政治。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本篤並非第一位見地偏頗的教宗
2008/12/26 09:36

從教會的歷史的發展來看,

教宗的遴選過程,

也充滿了許多人性的因素,

當然其中也牽扯到所謂權力的傾壓,

也有些教宗漠視荒謬的贖罪券氾濫而不顧!

對於所有濫用權力的人,即便是教宗也須加以批判!

王尚智(powerecho) 於 2009-03-15 12:31 回覆:
只是沒想到,已經到了如此現代多元的時代,依然可以如此偏頗。
悖違了天主教所實踐的寬闊與慈憫的本懷。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果然好文采
2008/12/26 04:00

立論精闢,理緒明晰,王先生難不成和與我同時代的「野鴿子的黃昏」作者王尚仁有親屬關係?

基督或天主教都是人類發明的宗教,其內裡沒有一件事、一句話、一段文、一個故事不是人自己弄出來的。基督教對同性戀這種東西的態度也是如此。純屬人為。

事實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並沒有什麼神佛上帝,更不要說祂們的教條教理教義。所有的宗教都從古代某一個人開始,然後慢慢地、逐漸地將此人神格化,最後藉由經典衍生出一大套故事,終而成教。成教之後就開始要世人「相信」;為什麼要「信」一個教呢?為什麼教要用「信」的?為什麼我們不「相信」物理、化學、數學是真的?為什麼宗教不可以像物理、化學、數學這樣,讓人確認為「真」,不必靠虛無縹緲的「信」?說穿了,還不是因為沒有一個宗教能夠證明自己真的符合事實,所以頂多就只能叫人用「相信」的而已。

人自己無法面對生命並非永恆這個事實,千方百計想出天堂地獄來滿足自己無窮盡的欲望,包括對永生的欲望;進而衍生出一個個體系錯綜複雜,漫延古今中外,影響千萬億人的這麼一個龐然大物。還不止一個,是好幾個!人,懂得什麼叫「相信」,所以有教;其他動物沒這個概念,所以無教。

可惜的是,再龐大的體系,再繁多的人口,再複雜的理論,再精闢的教義,就是無法將一個東西從不存在搞到存在,把神從「沒有」變成「有」。

人類對宇宙萬有存在本質的理解程度已然相當接近其終極初始點,神佛上帝概屬多餘、不必。其實何止多餘、不必?根本就是不符合事實的謊言。騙誰呢?自己欺騙自己,以求人生在世短暫的滿足而已。當然也有些人以此欺騙他人謀利,不過那是少數。騙過之後,真滿足了嗎?人生幸福美滿了嗎?那麼,教廷無休無止的烏煙瘴氣怎麼回事?層出不窮的猥褻孿童癖怎麼回事?異教徒之間千年萬載的征戰撻伐怎麼回事?畫餅充饑與望梅止渴式的心理滿足如果可以算是真正滿足的話,事實上的真正滿足不就沒有必要了嗎?

人啊,就那麼回事:窮不了天理,去不了人欲,生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愚不可及,又妄念無窮。

王尚智(powerecho) 於 2009-03-15 12:32 回覆:
那位是王尚義。

多謝閣下的觀點分享。
細細讀來,很有老莊的道味呢!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基於神啟示和人本進化的宗教的不同
2008/12/25 23:50
我不知你是否基督徒但是你你對教宗的評論顯出你可能不清楚基督教信仰的本質.

東西宗教最大的不同在於對立教經典的認識 - 基督教認為聖經是神的啟示, 其中的立論是不能因人理論的改變而更改的. 東方的認知卻是經典因人思想的進化而改變.

從基督教的觀點, 神的救贖和人的行為無關, 只要信因此是博愛的.
但是聖經也規範人的行為. 拜偶像, 貪婪, 淫亂, 等等, 包括同性戀都被認為是違反神的規範的 - 舊約和新約皆然!

神的救贖和人行為的規範藉著聖經啟示, 經由教會教會宣示. 但是救贖如今廣為人知, 行為的規範卻少被宣講.

因此, 教宗以他的宣示來喚起世人重視神對人行為規範以平衡教會對神托付的實行是符合身份, 是合宜的!
王尚智(powerecho) 於 2009-03-15 12:33 回覆:
不是一個角色地位,而是一個言行合一的事實。
繼續觀察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