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點不在高房價,重點在於「稅制」;重點在於「城鄉差距」!
2013/11/21 09:45:00瀏覽1165|回應2|推薦7

只要我們仍是奉行「資本主義」,高房價是必然的結果。因為土地是有限的,而公共設施完善的土地,更是有限中的有限。所以當大量的資金去追逐那有限中的有限土地時,價格走高是必然的結果,這也是經濟的必然。

假設一下,如果全台灣連外島每個地方都像「台北」一樣,有捷運、有影城、有學府、有各大醫院、有公園、要有完善的公車系統、有U-bike…等等,台北的房價會比起其他地方高出那麼多嗎?

又假設我們持有房地產的所有稅目合併為市價1%的財產稅的話,以仁愛路帝寶的市價2~3億計算,每戶帝寶每年要繳200~300萬的稅。如此一來,站在政府財政收入的角度看,還巴不得投資客你們繼續去炒作房價。而不是像新聞所說的,帝寶一年所要繳的稅金還不如他們每年繳的「管理費」!

另外就是資本利得稅的部份,日前在TVBS的節目中聽到來賓說房地產無法以實價來課徵資本利得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土地增值稅是憲法規定的」,所以土地稅不可以改,那就會影響到房地產的課稅的相關計算…等等等。

說真的我是不大懂相關的稅制,但我只是想一個問題,就算如該來賓所說的好是因為我們的憲法有規定土增稅而造成實價課稅無法進行,那修憲不就好了嗎?中華民國憲法是規定不能修的嗎?

房產持有成本低、獲利又高,說真的有資金的人不炒房那是違反經濟學的理性假設,講白的就是不炒房是白痴。而且只要我是依法借貸、依法繳稅,那我炒房有什麼錯?

只是我一直不解的是當高房價已經傷害了經濟時,這個政府為何沒有動作,當一堆人點出稅制的問題時,政府也是沒有動作,除了奢侈稅之外。有時候總覺得這個政府明明知道問題在那裡,結果都不處理,只是敷衍一下。

以前最常聽人說,房地產是經濟的火車頭,房地產能帶動經濟,或許過去是。但是從2003年開始,房地產多頭了十年了,這十年來我們的經濟有跟著這個火車頭在跑嗎?

反而因為火車頭的脫軌讓經濟開始走下坡,高漲的房價,人民的收入絕大部份用於繳房貸,其可支配的所得必然少,可支配所得少,國內消費必然下降。或許有人會說收入高的人也可以補上,只是郭台銘一天也吃三餐,再者這些所得高的族群,就算不是全部也有一大部份的消費是貢獻到國外去,到國外渡假、吃進口的高檔食材、買進口的精品…這些對於國內的經濟是負面的。

二來,高漲的房價,其店面的租金必然提高,不然不符合投資報酬率。房租提高,店家經營的成本也跟著提高,幾個月前的新聞吧,東區某個店面換了好幾家廠商,每家廠商都賠錢,但為了品牌形象仍是忍痛承租。台北市東區還有廣告效益,所以不怕租不出去,其他地方呢?不知道政府官員有沒有去逛逛,現在我們的「待租」店面有多少?

三,土地價格提高,廠商設廠的成本必然提高。設廠成本提高,意謂著廠商回台設廠的意願降低,設廠降低,那意謂就業必然減少,失業率要降低,那叫天方夜潭。日前看到新聞寫到某廠商想回來設廠,但是因為工業區土地的炒作,讓該廠商的購地成本暴增十億,結果可想而知了。十億,如果那麼好賺,當初葉國一也不會去炒房了。

今天只要我們以實價來課稅,一來可以增加政府稅收,二來房價自然回到一個均衡價格,三來就讓陸資比照外國人一樣,讓他們來買,當然要有一些限制,如資金最多貸5成,財產稅三年沒繳就查封拍賣等等。如此一來,他們買之前是我們要求他們,但是他們買之後,就是他們求我們了。因為就是他們要乖乖繳稅給我們的政府了,當然前題是政府不要把這筆污了,亂花了。

而且再來,還可以開放「消費居留權」,不是說我們台灣是最適合居住的地方嗎?拿這個來吸引他們啊。比如說只要他們每年消費若干元,明年就再發給「居留權」,只有居留權而沒有公民權。假設每人每年要消費300萬台幣,且以發票核銷,開放個一萬人就好,那我們的國內消費額每年就可以增加300億。

只是這些都必需要建立在合理的稅制和完善的城鄉建設之上,這也是我們國內現在最重大的問題。只是總統都公開宣示其任內不推動實價課稅了,認了吧!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eopleawaking&aid=9555657

 回應文章

paula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1/22 19:17

人生如戲,任誰希望照著自己的劇本走..可能嗎?賣屋的想賣高價,買屋的想買到低價,可能麼?作[家長]都不易了何況總統??

人生過活都不易了,何況碰上[政治]?


玉桂人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寫得很用心
2013/11/21 16:50

您的這篇文章  寫得很用心  點出一些問題關鍵點   希望政府的官員有人能明白 

玉桂人/  201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