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水果冰愛看書~《從B-到A+的猶太教養智慧》
2011/03/31 17:50:54瀏覽947|回應0|推薦2

內容簡介:

還只看成績單?小心教出弱智貴族!

  真正的A+孩子──
  能樂觀面對挫折,有高EQ
  不任意霸凌同學,有道德感
  犯錯能勇於承擔,有責任感
  能自行解決問題,獨當一面

  要孩子擁有一等一的未來,
  你要做的,是從家庭教育引導他學習獨立!

  猶太家庭相信,孩子是上帝借給父母的,我們不過是管事罷了。
  面對成長中的孩子,臨床心理學家溫蒂.莫傑爾透過風趣溫暖的筆觸,結合過來人的親身經歷、專業的心理分析與猶太教誨,提醒父母,別把自己的遺憾投射在孩子身上,太過看重成績,或強求他們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

  只要視子女青春期裡那些令人挫敗、擔憂的事為「福分」,用不著嚴格管教、過度干涉、焦慮,運用本書各種冷靜有效的應對方法,適時引導孩子學會在未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讓他們成為負責、有道德感、充滿自信的年輕人!

  書中教導父母如何在適當時機拉孩子一把,何時該放手給他們自我成長的空間:

  適性發展──引導孩子找到自己要的,鼓勵他將天分發揮到最大
  自然陪伴──用愛陪孩子成長,不事事插手,他的未來由他自己決定
  生活教育──讓孩子一同分擔日常大小事,培養未來的生活自理能力

本書特色

  專業而具體

  1. 有別於一般父母教養書,作者以心理分析專業為基礎,援引個案或相關例子,為父母檢視孩子以及父母自身的心理狀態,內容紮實。每個不同個案的分享也使書更有趣。

  2. 具體分析什麼樣的用詞易引起青少年反感,溫和地指導父母當遇到青少年甩門、弄丟東西時,可以怎麼和孩子相處與適時管教他們。讓父母重新檢視自己面對孩子的行為時的心理反應,以及應該怎麼和孩子溝通

 

引用自:博客來 

********

我是在聯考制度下受教的那一代,兒子則是生於教改一改再改之後的新世代。

老實說,我真的覺得他的日子比我以前難過多了。

從前從前,小學生最愛的下課遊戲是「跳格子」和「跳橡皮筋」,但現在的孩子卻在玩「猜拳脫衣服」;從前從前,人們相信「棒下出孝子」,眷村媽媽打小孩、本省爸爸打小孩,連老師也可以打小孩,但現在常常有什麼基金會什麼聯盟三不五時跳出來召開記者會指責打小孩罵小孩的家長和老師,搞得家暴專線比反詐騙專線還熱門。

問題是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是由「棒下出孝子」那一代的父母所教出來的,而「愛的教育」據說是從遙遠的西方飄洋過海而來的,在倡導愛的教育之前不是應該有所謂的「先修班」來教教現代父母該如何施行愛的教育嗎?就好像當年教育部推建構式數學的時候還要先開班授課教會老師再讓老師去教學生一樣,否則,誰知道「愛的教育」是什麼東東?

難道不打不罵就是愛?

君不見,我們身邊有好多「以愛為名」卻徹底教育失敗的例子?

比方說......陳某某。

左一句「寶貝」、右一句「寶貝」,即使哭得涕淚縱橫也還是一派和藹慈父的口吻在談自己的孩子,捨不得罵一句,心疼他「誤交損友」、「受委屈」,千錯萬錯都是父母自己的錯......

我猜要是台灣的法律能接受父母代替子女受刑罰,肯定有很多侍子至孝的老爸老媽願意為了「寶貝們」拋頭顱灑熱血。

這就是台式「愛的教育」。

我沒有說它好或不好,公道自在人心,可是我相信讀過《從B-到A+的猶太教養智慧》這本書之後,優劣自見分曉。

一開始得到試讀邀約的時候這本書的中文名稱暫定為《考個80分就好的九個福分》,老實說我當時有小小的懷疑一下--哇塞!八十分就好......現代父母巴不得小孩十項全能、文武雙全、科科滿級分......下這種書名有人會買來看嗎?

果不其然,正式書名改了,雖然我不知道出版社實際的考量是什麼,可是我得說改得好!

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很有趣的媽媽,她本身是教養專家,從事相關工作長達三十年,但她卻很坦白的告訴讀者--面對自家問題時即使再專業也沒用,她的女兒還是會經歷青春期、照例把父母當成仇人、會摔門發脾氣也會替自己找藉口,當然,也像其他青少女一樣會交男朋友。

作者不避談自家的問題還有她的心境轉折與情緒,她曾經憤怒、曾經感到挫折也曾經失控,當專家快抓狂的時候該怎麼辦?她找上她的心靈導師--家族信仰。

台灣人拜神是出了名的......妙,我們的宗教文化多元且複雜,反映出台灣社會的強大包容性和豐富性。

相對的,本書作者所信奉的猶太教則顯得比較嚴謹、比較簡潔。

根據作者的說法,猶太教注重內在靈性與智慧,他們深信源自內心的力量會決定一個人行走的道路,父母必須協助孩子開啟內在、面對自己。

而最錯的就是替孩子清路障、擋箭,因為那些都是人生必經的抉擇和考驗,一旦父母搶在前面做了決定,孩子就失去一個失敗或一個成功的機會,因為那是父母的選擇,而不是他/她的,無論是對是錯都與孩子無關,失敗自然不覺得懊惱,成功也沒什麼了不起。

從信仰到教育,作者所奉行的觀念和一般台灣人以為的「愛的教育」幾乎可以說完全不同,她並未特別強調要和孩子講道理、不能打、不能罵......,她也沒說要和孩子「當朋友」(噁!誰會想跟自己的父母當朋友?騙肖!),她依舊把孩子當成孩子,可是她運用了「同理心」來看待孩子帶給她的難題以及孩子所面臨的難題。

這本書其實很不像是出自一個專家的手筆,裡面沒有教條也沒有規範,她從不說--你應該怎麼做,她只說--如果是我就會如何如何,或者她會說--以我曾經處理過的案例是如何如何......

以往我從不愛看教養書,但初始的大膽書名卻很吸引我--究竟是什麼樣的教養方式能讓考八十分也變成一種福分?而讀過這本書以後我覺得現在的書名更契合作者的理念--漂亮的成績單只是一時,不斷進步的人生才是最大的成功與福分。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eggyc1209&aid=504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