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25 07:21:58瀏覽3271|回應44|推薦218 | |
要怎麼描寫當年的饒河街呢?我幾年前去過饒河街夜市,鬧哄哄的,跟我記憶中的童年不一樣。記憶中的饒河街可比近十年來的南京東路五段,但是街面縮小,沒有大樓,沒有汽車進出。兩旁的住家百分之九十五是店面。單號這一邊的房子後面就是基隆河,雙號這一邊的後面就是中正路,後來改稱為八德路。 我家的住址是饒河街107號,位置幾乎是街的中段。饒河街是東西方向,往東出了街口就是松山媽祖宮及松山國小,我們稱街頭(也說頂街,上街的意思);往西可以走到南松山,我們稱街尾(也說欸街,下街的意思)。這是我的出生地,父親是臺南人。 父親跟母親結婚之前可能已經住在這裡,多久我就不清楚了。 記得中學時候開始,就聽說南京東路開始建公寓房子。我那時好希望能住公寓房子,好像很有隱私的感覺。不過現在回味起來,我們住的房子是租的,又老又舊,但是住戶成員的鄰里關係是很有意思的。 這個房子應該可以說是大宅,大宅的後面是往下傾斜靠近基隆河岸。我們稱河岸‘港墘’,在住家與港墘的落差之間,有一個菜園子。我們平常都是到大宅的後進,走過庭院,庭院兩邊有圍牆與隔鄰相接,兩邊各有側門,門口是樓梯下連到菜園子。 所謂菜園子其實只有三分之一靠近房子的地方種菜,好像是大宅後進住戶種的。三分之二的地方是孩子們玩耍的樂園,角落有一棵大樹,我們在大樹底下玩辦公貨仔,或爬樹,或捉迷藏,這麼一大塊地方中間有防空洞,是非常理想的捉迷藏的場所。難怪左鄰右舍的孩子都要到這裡來玩。 夏天退潮的時候,我們也到沙灘上抓蛤蜊,及毛蟹、魚、蝦。男孩子會釣魚或游泳。河邊游泳總有意外,有一次好像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大宅三樓的客家人鄰居的一個小兄弟溺水而死了。 還有一次下午,哥哥被一群男孩子前呼後擁浩浩蕩蕩的回來,好像有一個孩子還拿著釣魚竿,魚竿線的尾端勾著的是哥哥的嘴唇,這是釣魚的意外。我猜大人們當時看了一定感覺好笑,那時的我大概不覺得好笑。 大宅對面是米店,米店家姓李。李家好像有三兄弟,老三未婚,愛吹喇叭。常看到他在送葬的鼓樂隊伍中吹喇叭。大宅靠街有兩個店面,一邊是我家的牙科診所,另一邊是美容院。美容院裏雇了很多外地來的女師傅,管吃管住。這些女人天天唧唧喳喳非常熱鬧。 李家老三不太說話,常常在黃昏的時候到港墘吹喇叭。美容院裏有一個小胖後來嫁給李家老三。 我們家診所前面的亭仔腳跟隔壁教堂的前院有牆隔著,租給附近一個單身的老芋仔擺麵攤,從黃昏開始到半夜。我記得最常吃的是陽春麵加鹵蛋。老芋仔看起來跟我父親年齡差不多,應該有四、五十歲,後來有人做媒娶了鄰居的一個女人。這個女人的臉好像有灼傷的痕跡,他們結婚後,就夫唱婦隨在麵攤幹活,也是美事。 印象中,我父親是一個與人為善的人,鄰里都用日語稱呼他‘先生’。父親說話不多,我每天聽到都是我母親跟鄰居、患者的說話。鄰里及患者進出頻繁,父母沒有教我們該如何稱呼人。反正我也是不吭聲的,只是在看報紙的時候會有觸角自動的眼觀四面耳聽八方, 患者中有一個空軍軍官,總是一身軍裝來看牙病,搞不清楚是上尉還是少將之類的。有一次這位軍官夫妻來了,我的父母都不在,軍官留話要我說,張伯伯來過了。我才知道這位軍官姓張,外省人好像比較會把小孩子當一回事的,有禮貌的說話,所以我對一身軍裝的軍官很有好感。 一般鄰居包括教堂的老牧師,他們只跟我父母說話,提到我們子女都是用第三人稱的說法,所以我現在的回憶也都是第三人稱的回憶。 暫且回憶到這裡。
可惜我没有任何照片,只有下面這兩張是松山教會的網站找到的舊照片。當時的教會外觀就是如此。左邊照片教會圍牆裏邊的樹後顯示的像是與隔壁107好相鄰的牆及窗戶。如果沒有錯,那個窗戶就是我們家診療室與教會相通的窗戶。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