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6/22 01:05:59瀏覽1248|回應8|推薦185 | |
人民幣已經開始漲了,而且來勢洶洶。做生意的都知道,幣值漲跌對各個國家經濟的影響。現在觀光發達,不必是做生意的人,一般國人的生活計畫都會直接受到匯率變動的影響。 我唸貨幣學的時候,就聽過舊台幣換新台幣是40000比1的記錄。忘記了那一年,(1949前嗎?)老師說,在那個動蕩的時期,人手上拿著錢就開始跑,因為錢每一分鐘都在貶。那時候聽起來,好像是天方夜譚,難以置信。 我第一次親身體驗的匯率大變動是新台幣對美金升值,從40比1,升為37比1。台灣當時的出口外匯額傲視國際,所以受到美國的壓力要求新台幣升值。升值意謂著出口價格上升,外銷競爭力銳減。相對的,對進口有利。 朋友在一家美商專門供應有名的美國速食漢堡的調味料的工廠上班。這家工廠跟這個速食漢堡公司簽的訂單都是美金計價。新台幣升值註定了這家速食漢堡公司的成功吧!這家美商食品工廠快速轉讓脫手,新資本主不知是否沒有事先做好內部財務與國際經濟趨勢合併分析,就接手工廠。接手後一年不得不遣散員工關門大吉。 當我移民澳洲的時候,澳幣對台幣是25比1。移民後澳幣很快變成18比1(大約數字)。我第一次回台灣度假,要用澳幣換台幣,好是心疼。 20年前柏林圍牆倒了,東西德合併,很多人預測德國經濟前途看好。我自己也沒有仔細研究,聽人云亦云匆匆忙忙把手上的現金換成德國馬克。隨後馬克下跌不振。我等了約5年的光景才得以與原買入的匯價相距不遠的價格,換成澳幣。 剛結婚的時候,跟朋友聊到大陸的房子很便宜,不妨把錢投入。表姐說,去大陸買了房子,將來賣房子,錢帶得出來嗎?我想也是,這個念頭就被拋到腦後。 三年前到中國,澳幣對人民幣匯率正在降。頭兩年美金也降得很快,澳幣還算平穩。2008年突然一夜之間,澳幣大跌。在中國把物價折算為澳幣,再跟離開澳洲時的物價比,好是心痛。 後來回澳洲度假,發現澳洲的物價比離開前又上漲了。一般人上班在Food Court午餐,基本上要澳幣10-15元,但是不管是比量或比質,都不是中國的吃可以比的。所以相對來說,中國的物價很高。 台灣跟中國還沒有通匯的時候,我去台灣要帶人民幣現金,跟朋友換。一般人都很樂意跟我換人民幣。因為內行的人知道,人民幣值得買來放著,幾個月後有需要人民幣使用時怎麼樣都划算。 在中國逛街,我把價錢有時折回澳幣,有時折算為台幣,在腦子裏算來算去,比來比去,常常糊里糊塗了。(在台灣也是一樣。) 從杭州搬到上海,發現上海物價比杭州高很多,一下子又不習慣。碰到從澳洲剛來的澳洲人,他們跟澳洲的現價比,覺得在中國的超市買東西真便宜。(注意:超市的價格跟餐廳價格又不同)其實超市還要分是哪一種超市。像CityShop (聽說是台灣人開的)的超市,以進口貨為主,價錢可比澳洲價錢還高。像早餐吃的cereal,在澳洲,大約 1公斤的包裝大約8塊澳幣(折合人民幣約48元),在中國約300grm 的cereal 價錢約70元人民幣。貴了幾倍呢! 如果我們願意嘗試過本地人的生活,吃路邊的買東西,那麼中國的物價是很便宜的。記得還在上班的期間,沒吃早餐到工廠外面買麵包,1塊錢人民幣就可以買到一個夠大的麵包,也不難吃,但是,我不騙你,麵包哽在我的喉嚨,很難吞咽。 我們工廠原有公共食堂,新老闆接手時把它關掉,改付現金給員工,1天10塊錢人民幣伙食費。後來新的總經理考慮恢復食堂的可能性。但是幹部們都反對,他們認為10塊錢的伙食費,可以省錢。自己在宿舍燒菜比較經濟。我家裡沒有開伙,常常到神田川吃飯,就買了20塊人民幣的炒麵打包,第二天帶到辦公室作為午餐。辦公室的女孩有時候,帶了白飯加水微波爐加熱,配醬菜當午餐。這樣吃的女同事,是本地人,家裡有錢,有車子,家裡每月房租收入1萬元,外加打工收入。她穿著時髦,每天穿著不重複。 最近跟幾個海歸(海外留學回來的)1980後出生的年輕人,出去郊遊。他們有加拿大,美國,澳洲回來的,小孩子有2歲,4歲,5歲的,我贊他們的小孩都養得很碰培。有一個男士回答得很直接,他說,基本上他們工資好,小孩子當然吃得好。原來他們的小孩都是吃外國買的S26,吃到4,5歲。我說有差別嗎?他說,一般的本地人,買不起進口奶粉,只能吃三鹿級的奶粉,當然胖不了。 今天跟我的美容師聊天。她是江西人,21歲。她自己在北京待了三年,向公司申請來上海工作的。問她覺得物價有什麼差別,她說上海太貴了。但是公司的制度是全國薪水都一樣。問她對農村生活瞭不瞭解,她說,她的爺爺奶奶就是住農村,她每年寒暑假都會去爺爺奶奶那裡。她說,農村雖然生活條件比較差,但是他們都很快樂。 我現在,人住在中國,但是仍然以澳洲為家。台灣又是我的老家。所有中國與台灣的開支當然要以澳幣為凖。可想而知,我的物價判斷要跟著匯率波動,有時候甚至會算錯方向。(譬如,該乘以匯率,錯成除以匯率之類的。)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生活水準,不同的價值觀,再加上客觀環境因素的不斷變化,國與國之間的人民想要用自己國內的經驗,法律,習慣,價值觀來判斷他國人民的生活,是很難的。我自己常常會霧煞煞,一般非移民的人在自己國家對別的國家,只能瞎子摸象,隨便聽,隨便說了。至於中國大陸的貧富問題,一直為很多台灣人關心的話題。我認為台灣人用自己的生活形態,來判斷憂慮中國大陸的貧富,是沒有必要。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尊嚴,我相信有骨氣的中國窮人不會樂於聽到台灣人,以物質生活的匱乏來同情他們。想想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推崇的,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 我看到的中國農民工,在路邊吃飯,看起來很不衛生,但是他們吃得津津有味,因為這是太平的環境。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