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7 14:12:37瀏覽619|回應3|推薦71 | |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用於為人處事方面,真是金玉良言,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必說謊或偽裝。 我想這是教育幼兒的行為基礎。
但是孩子進了大學,就應知道“不知為不知”是不夠的。唸了大學就是去學自己所不知的。學了之後也許知了,但是其實可能只是略知。岀了校門,有人問了。自信的回答”知了”。結果三兩下就被考驗成為不知。回到家裡好生懊惱,下次有人問起,乃改口說 “不知”。謙虛點。沒想到湊巧對方有個小問題需要一點小知,一下子又派上用場。這回得了大大的讚美,對方還認定自己有謙虛的美德。 大學畢業,找工作時,自己知道所知有限,經驗空白。考官問你知還是不知? 運氣好的話,你說不知,還被錄用;運氣不好的話,門都沒有。這種狀況,求職者該如何應對可是技巧了。如果孔子生在今日,勢必另有一番教誨。 進了職場,在新崗位的第一天。上司把你當成老職員,兩句話當一句話下達指示,搞得你糊裡糊塗。這時到底是要知之為知之,或不知為不知? 再回去問當日的孔老夫子,恐怕孔夫子還要重新思考一番。 馬總統肯定是孔夫子的得意門生(我猜的),瞧他在總統任內,被罵的日子多過被嘉獎的日子(也是猜的)。但是我知道他被罵的地方都是他行孔子所教導的品德時。這叫年輕人如何判斷?何去何從? 再看影片Doubt的發展。小修女把她所知道的報告校長。但是到底怎麼回事,她也不知道。她只就所知道的就所知道的職責向校長報告。校長會如何處理,她也不知道。 校長盡她所知道的職責,要保護學童。但是她所要驅逐的神父真是有危害學童的行為嗎? 她也不知道。 神父的過去在電影情節裡沒有交代。 校長編了謊言說她已經向他以前服務的單位詢問,發現他之前因為犯錯換過三次單位。神父不知道修女撒謊,但是他選擇了辭職。為什麼? 小修女發現校長沒有證據就趕走了神父,顯然不滿。結果發現神父離開後被升遷了。原來對神父好像是不公平的事又似乎成了好消息。 校長原是斬釘截鐵的認定神父有罪。結果神父走了學童反而心理受傷,而神父獲得升遷。她自己最後反而充滿更多的疑惑。 這個故事描寫的是一個單獨的事件,但是對每一個有關的人,尤其是校長,卻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個案。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可以解答的問題。我們的年輕人所面臨的時代就是這樣的複雜的人文環境。如果我們以為飽學之乎者也或子曰就夠了,那也難怪我們的中文系博士生要流浪了。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