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udn.com.tw/upfiles/B_PE/pearlz01/PSN_PHOTO/905/f_11339905_1.jpg)
1976 年毛澤東去世,還在軟禁中的鄧小平復出。
1988 年蔣經國去世,蔣經國一手提拔的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
根據「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有意大利知名女記者請求採訪鄧小平,獲得鄧小平點頭後來到北京。女記者問的都是尖銳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非毛的假設。假設既然鄧小平出來,各地毛澤東的銅像與相片就會被去除。
鄧小平表示,人非聖賢,沒有人是完美的。毛澤東建設新中國有功,同時也犯了其他大錯。錯誤是毛的,也是黨的,他們這些人都要承擔一些責任。完全抹煞毛曾經有的貢獻,是一種忘恩負義的表現。
電視劇48集昨天落幕,我看電視沒有做筆記,看完寫不出劇本對白的原汁原味。
看著最後一集,我的腦子無法不想到台灣如何對待中華民國的兩個蔣總統。去中與去蔣的事實,已經是後代的錯誤。台灣輿論咬住中國大陸天安門前的毛澤東表像大作批評的文章的時候,怎麼不想想自己的錯誤?台灣批蔣批毛輿論的心眼豈能跟鄧小平的宏觀相提並論?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傳承,歷代皇帝優劣互見,我們誰能擔保有好名的皇帝真的是德行完美無缺?歷史只是記錄了偉大的成就而已。
我這個年齡的人小學同學都是住在同一個行政區的居民,上了初中之後才有機會認識來自同一個城市不同區,或甚至有外縣市來的同學。不同的縣市城區,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背景,也算是人際關係的拓展。
我是初中一年級開始,在下課時間從同學口中聽到蔣家的各種傳說。譬如有人的親人是護士,知道蔣家的人有什麼病,聽說老蔣總統生氣的話就會喊槍斃........。各種馬路新聞,道聽途說,都不影響我的生活思想。我沒有把蔣總統當成聖人,也不認為他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錯誤。
老蔣去世的時候,我是大學生,也到國父紀念館瞻仰遺容,也真情的灑了淚。
我這一代的人從高中開始認識蔣經國熟悉蔣經國,把他看成我們的大家長。我們見證蔣經國的建樹超過二十年。1988 蔣經國去世,我離開台灣,我沒有辦法想像後來的政府竟然做出一系列去中、去蔣的行動。
中國共產黨藉著電視劇闡述,鄧小平坦白功過分析毛主席,但是不動搖毛在黨的歷史定位。毛澤東一方面迫害多少有功的人士與知識份子,另一方面也造成多少工人階級因為文革而翻身。有人恨他,有人感恩他。批判死人,分化活人,能夠建設國家嗎?
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也有黨內與老少人民的反對阻力,也有人信心不足懷疑他。
三十多年了,中國共產黨的改革開放還在繼續,成就已經顯著。飲水思源,習近平時代推出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來紀念鄧小平,道出了共產黨一路走來斬棘辟荊的事實記錄。今日共產黨已經不是昔日的共產黨。
反觀台灣,蔣經國把台灣建設起來,然後蔣經國去世二十六年了。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走到什麼樣的光景?他們還記得蔣經國嗎?
我多麼期待台灣也能拍出像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樣的史詩電視劇,紀念蔣經國在台灣的成就,甚至蔣介石退守台灣的困厄心情。我們不對那些鬥爭的傳說感到厭倦嗎?那些曾經反政府受到政府懲罰的人,沒有人檢討他們的缺失,瑕不掩瑜的國民黨政府飽受片面的偏頗評論。有人拍電影紀念日據時代的一場球賽,沒有國家民族人格的記憶被人歌頌,導演編劇演員都得到讚美。現在應該是闡述兩蔣功勳,讓我們表達對兩位蔣總統的感情與感恩的時候了。
不敢說蔣總統的好,國民黨就是不如共產黨。不敢歌頌蔣總統,台灣人就是不如大陸人。
-----------------------------------------------------------------------
對比共產黨如何詮釋毛鄧,我想到國民黨如何看待兩蔣,我上網看到周玉蔻這篇文章,特轉貼如下:
不是他「摸著石頭過河」的堅持和變通,中國大陸不會石塊成金鑽,轉身成為舉世側目的經濟強國。
不是他說「我也是台灣人」的情懷和魄力,小小台灣不會政改變奇蹟,一躍而成華人世界的民主典範。
他們兩位,曾經是莫斯科中山大學同學。年長6歲的鄧小平,俄文名叫「多佐羅夫」;1926年1月7日從法國前去莫斯科就讀蘇共人才培養搖籃時,已經22歲,他已加入旅歐共產黨組織,是成熟具歷練,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熱血青年。
蔣經國和鄧小平相遇那年,才要滿16歲。俄文名字「尼古拉」的他,早3個月,前一年1925年10月就被父親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安排來到莫斯科,接受中山大學洗禮。
這也是蔣介石展現國民黨和共產黨友好合作的一次具體行動。也有人評價,蔣介石把兒子送給蘇聯共產黨教化,是誠意,更是人質。
尼古拉蔣經國離鄉背井、孑然一身,吃盡苦頭返回上海,一別12年。多佐羅夫鄧希賢在莫斯科學習8個月,搏得「小火砲」別名後,歸國成為中國共產黨先驅優秀領導幹部。第二年,他將名字改為鄧小平。今日,「鄧小平」這三個字已經成為實踐夢想的傳奇代名詞。
蔣經國的一生,也在戲劇變幻和火煉考驗中前行。曾經是正宗共產黨員的尼古拉,脫離西伯利亞山腳下鐵工廠工人的放逐生涯,回到他軍事政治強人蔣介石身邊時,還帶回了陪他共度苦難的俄國妻子蔣方良和大兒子蔣孝文。
蔣介石此時已和元配,他獨子的母親毛福梅女士離異,娶了上海名門之女,國父孫中山遺孀宋慶齡的么妹宋美齡為夫人。據史料指稱,蔣經國返鄕至杭州和年輕的繼母首次晤面時,就畢恭畢敬、頂禮有加的稱呼宋美齡「母親」。
他們的政治母子關係,一直是政壇秘聞。蔣經國在抗戰勝利後勵精圖治,整飭貪腐,打老虎打到宋美齡娘家兄長宋子文,鎩羽而歸,備受挫折。
動心忍性,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政府死而復生於台灣,蔣經國憑著年少時期開始的折磨與錘鍊,揭櫫十大建設,發展台灣經濟,推動政治改革,奠定台灣社會多元和樂、富裕民主的基石。
1988年1月13日病故之前,蔣經國決定結束國民黨一黨獨大、威權強人領導,宣布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准許台灣人民前去大陸探親。
蔣經國掌握歷史轉折點的勇氣、智慧和膽識,奠立了當前台灣嘈雜卻多元;熱鬧更融合,自由自在,獨步華人社會的體制和生活型態。
至今,所有民調中,蔣經國故總統始終是台灣政治人物中最受肯定和愛戴的一位。
但是,蔣經國記憶,一直雲淡風清。除了桃園他的遺體安置處,和父親大溪靈寢近年吸引不少大陸觀光客前往參訪,以及每年1月13號忌日那天,他一手提拔的現任馬英九總統前去謁陵,落淚傷懷,或者撞到紗門等報導,蔣經國先生的種種,很少被提及。
最近一次,他的家族被注意,還是因為孫兒蔣友青涉及恐嚇被查辦。發行量最大的蘋果日報頭版頭條報導這則消息時,用的標題是「蔣介石曾孫」。
或許蔣經國真的不介意。他生前愛將宋楚瑜曾說,愛民護民、視民如親,故世時兩袖清風、忠潔自持的經國先生,以故國為思、台灣為念,他親吻著這片土地,一心一念,死而後已,不會在乎逝去後,後人形式上的紀念。
所以,台灣有登輝大道,卻沒有蔣經國街;桃園有中正國際機場;台北有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以蔣經國之名,只有一個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前陣子出錢和歐洲漢學會舉辦討論會,還遭到大陸與會者政治性杯葛羞辱,引起台灣方面反感。
再說白一點,苗栗不是還有個馬家庄嗎?
蔣經國紀念館?蔣經國圖書館?蔣經國資料中心?蔣經國與台灣的電視劇;蔣經國在莫斯科的電影,台灣人才處處,政府資金充裕,關於蔣經國的歷史紀録和追念,一片空白。
我不能指控馬英九為了選票或政治,故意去蔣家化;但不能不指責這位國民黨主席對蔣家和台灣發展史的漠視。
大陸的領導當局推出了「在歷史轉折點的鄧小平」連續劇,並且規劃了一系列紀念鄧先生今年8月22日,110歲冥誕的活動,不能不讓人觸景傷懷。
歷史是文化的根;是血統的情。緬懷歷史才能走向未來。國事如麻,習總書記感念著鄧小平,馬總統如何回顧蔣經國改變指引新台灣的奮鬥掙扎、刻骨銘心?
明年的4月27日,是1910年出生的蔣故總統經國先生105歲冥誕。不知道在服貿、自經區,藍綠對立的蒼茫碌碌中,有沒有人願意悄悄提醒馬英九現任總統,這一天對故總統蔣經國和台灣的特殊意義與價值。
【作者 周玉蔻/HitFM聯播網「蔻蔻早餐」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