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09/07 16:44:40瀏覽2777|回應20|推薦97 | |
沒有經過當事人同意,我不透漏當事人的身份及姓名,暫且在此稱他老王。 算算老王的出生年正是大陸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我很好奇問他對文革以來的記憶。星期五老王應我的要求,帶來他們家當年沒有用完的糧票珍藏紀念讓我見識一下。我用手機照相,特此分享。 按照我聽來的記憶(我沒有邊聽邊寫,怕有疏漏。如果發現錯誤,隨時更正。) 糧票是一種身份證明,我的理解是,糧食購買資格。家家戶戶購買糧食、日用品都需要指定的糧票證明購買的權利。如果沒有糧票,有錢也買不到。 糧票是城市戶口才有的,農村因為有地,理當自給自足,所以沒有糧票。農村比城市生活苦,如果離開農村到城市來,他們會隨身帶一小袋的米,沿途用米換三餐飲食。 城市居民每人每月只能買肉兩兩。(忘記是全家還是每人。) 成人如果有工作,每月的糧票份額是32市斤。 學生每月的糧票份額是32.5市斤。 成人沒有工作,每月的糧票份額是26市斤。 --------------------------------------------------------- 成都市居民憑票購糧(搭伙)證明 - 成都市糧食局印製 1992年 使用說明 一. 憑票購糧證明僅限城鎮居民持糧票到糧店購糧或到單位食堂搭伙使用。 二. 大米購糧證明憑糧票可購買麵粉及其製品,麵粉購糧證明不能購買大米。 三. 當月口糧不得提前購買。 四. 不得偽造、塗改,不得轉手倒賣。 五. 妥善保管,遺失不補。 1992年11月, 12月 1992年4月 1992年5月 1992年6月 1992年7月
1992年8月 1992年9月
1992年10月 1992年12月 1993年1月
1993年2月
1993年3月
成都市食油供應票1991年16聯 使用說明 一. 只限在本市境內使用。 二. 遺失不補,逾期作廢。 三. 無價證券,嚴禁買賣。
成都市肉食供應證 1990 年,又稱號號票。 成都市肉食供應證 1992 年,又稱號號票。 成都市糧食供應票拾市斤 使用說明 一. 只限在本市境內使用。 二. 本票不得買賣、偽造、塗改和調換其他票證。 三. 注意保管,遺失不補。 【百度搜索】 農村人不像今天一樣可以自由進城打工,因為每月定量供給的糧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農民離開了土地,就無法生存。 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遷移,也因為糧食關係的限制而相當麻煩。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物資慢慢豐富,商品市場開始活躍,曾經嚴格的票證制度越來越鬆動,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範圍。到 1983 年,由國家統一限量供應的只剩下糧食和食油兩種。 1984 年,在經過兩年多的物價體制改革試驗後,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開供應,價格放開。深圳人率先過上了不用糧票的日子。 今天看來,取消票證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在當時,可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風險。 那個年代,中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按戶籍人口定量供應。深圳經濟特區初期也是一樣的制度,民眾買米要憑戶口本或糧票,定量很低。特區成立幾個月後,人口由原來的兩萬餘人膨脹到幾十萬人。糧食定量不夠,有人沒有糧票,只好到自由市場購入高價糧。沒有糧票,不少人被逼回內地。 直到1984年11月,深圳市召開會議,研究取消糧食憑證定量供應問題。消息傳開,深圳人大為恐慌,紛紛到糧站排隊購買糧油,擔心取消糧票後,又要餓肚皮。 事實證明,由於價格機制的發揮,供求平衡機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糧票制度後,並沒有發生什麼風波。用一位市民的話說,“沒想到取消糧票後,不但不會買不到糧食,而且買東西還特別方便,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水平挑選不同的質量。”
1985年,城市居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減少,這時基本上家家戶戶糧票都有盈餘。
1993年,糧票已經沒有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