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18 09:12:04瀏覽2109|回應17|推薦134 | |
女兒的好友今年醫學院畢業,申請工作獲得墨爾本皇家醫院正式錄取為實習醫生。我不懂澳洲的醫生制度跟台灣的差別,印象中台灣的實習醫生是還沒有畢業的學生。根據這個朋友的說明,澳洲是畢業後當實習醫生?據我所知,她在校的大部份時間是在醫院裏面學習的,這跟實習醫生有什麼差別呢? 墨爾本有四大醫院 RMH、St Vincent、Austin、Albert (最後一個我沒記住,不敢確定是不是 Albert) 她能進入 RMH 肯定是學業非常優秀的畢業生。她的父母、哥哥、嫂嫂都是醫生,但是不在墨爾本。 RMH是她想要進的第一志願,心願達成,她心情歡悅要與女兒分享,便來家裏吃飯,剛好給我機會跟她聊新移民醫師資格考試的問題。 十多年前我認識一個台灣人牙醫,他們夫婦都希望能留在澳洲,但是不能沒有工作,所以積極的準備這裡的牙醫資格考試。這位牙醫告訴我們,台灣人口多,牙醫診所忙碌,病患很多,臨床經驗多,所以對自己的醫術很有信心。 聽說筆試很難,他順利連過三關,到了最後一關臨床評鑒卻沒有通過。他當時年齡大約 38歲左右,非常懊惱,一口咬定是種族歧視,所以沒讓他通過。要延續牙醫的本行,他們只好打道回台灣,後來就失聯了。(聽說他真的找律師提告考試單位種族歧視,結果敗訴。) 我跟這個新準醫生談臨床評鑒的事,她說,新移民醫生資格鑒定,臨床bed side manner是最困難的。臨床鑒定的病人都是醫學院的學生扮演的,她也曾經扮演過,屬於病人的對白都是預先設定好的。 她說,臨床評鑒對一般亞洲人醫生所以難,難在文化的差異。亞洲人醫生的英文表達能力固然受到考驗,看診說話的態度通常跟澳洲本地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應考的醫生看診態度,讓她覺得很不舒服。醫生讓病人不舒服,當然就通不過了。評鑒是由負責評鑒的醫生在旁觀察打分的,病人也可以對評鑒醫生表達自己的感覺。 她也去新加坡見習過,她認為她可能無法適應新加坡的醫生與病人態度。我猜新加坡跟台灣也許相似。她說新加坡的病人比較缺乏病理常識,態度傾向無理(也是無禮?),所以新加坡醫生態度相對的粗魯(表示權威吧?)。新加坡病人到醫院的時候,病況多半已經很嚴重,對於醫生的診斷能力很具挑戰性。 澳洲的民眾的平時保養比較好,因為有家庭醫生制度的關係。平常有病找家庭醫生GP,家庭醫生不能解決才找專科醫生。(這個牽涉到醫學知識,我不懂,新加坡這一段是透過女兒之前說的,不是我直接聽來的。) 我問她畢業生有沒有可能找不到醫院的缺。她說,本地的畢業生有保證找得到,國外來的留學生就沒有保證。我想,那也是正常啊!海外留學生要找到能夠擔保簽證的工作總是比較困難。她卻認為,這是種族歧視。 我發現,年輕人怎麼都喜歡說種族歧視四個字。她說是種族歧視,又說現在的政府,不接受難民船入境,就是種族歧視。我說,不接受難民船也很正常啊,如果一個國家開放接受各種難民船,讓他們合法居留,那國家豈不等於沒有關防? 難民船在澳洲已經成為那些船的總稱,難民真的是難民嗎?這超出我的所知範圍,我還是留給執政黨去傷腦筋,這是讓澳洲多年來最頭痛的事了。 在澳洲的大學裏,優秀的學生也是以亞洲人為主,我猜這種優越感讓 ABC 學生跟著海外留學生誤以為種族歧視。她的意思是,醫學系裏面的白人學生很多是成績當了又當,考了又考,才勉強畢業的,但是都能保障醫生的工作名額。 說到這一點,跟她剛剛說的,亞洲移民醫生的看診態度因為文化差異,有時候讓她感覺不舒服,豈不是自相矛盾?哎~移民的生活適應不容易,就是因為文化的差異。 【後記】 拉拉雜雜的,主要目的是記錄我跟年輕的準醫生談話內容,標題不見得貼切,只是我今天一早逛格子讀文時突然興起的另一種感觸。移民出去的人看事情的觀點跟留在台灣的人難免不同,移民美國跟移民澳洲的觀點也可能不同,不同的專業觀點不同,不同的人生經歷觀點更有不同。 觀點不同表現各人的角度不同,懂得探討不同觀點的不同角度,不同動機,掌握各種角度,審視各方的意見,不受任何單一觀點的影響才是智者。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