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4/30 06:56:31瀏覽5224|回應35|推薦143 | |
英格死了,說「人各有命」未免無情。 英格的人生,有父母,卻被迫過著無父母的生活,這是父母的錯。也許她學習好,也許她資質好,但是她沒有父親或母親在身邊給她生活上的引導,一切都是枉然。 父親拿了外國的國籍,卻堅持而且捨不得祖國的工作,寧願在祖國當外國人。這是何等的笑話與諷刺。 有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母親跟隨丈夫,就可以不管子女嗎?這又是個莫大的矛盾。 我們當年移民出國就是為了當外國人。拿了外國國籍就必須放棄中國國籍,老公沒有中國國籍,還老遠爭取在中國工作,久久不肯放棄中國的工作。 相隔萬里,不同的國度,不同的社會氛圍,不同的氣候,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語言,父母與孩子能夠沒有隔閡嗎? 我們都一廂情願,相信西方國家的教育,那麼父母為什麼不在西方國家,陪著孩子好好過日子? 是的,中國崛起,中國強了,你要堅守對西方的夢想,就要放棄自己對中國的眷念。你要貪求中國的東西,就要放棄對西方的夢想。女兒已經是西方人,回不來了,要回來,就要重頭開始,即使願意,也會有一番挫折。 這是老公的命運折磨?不是,是他自己的選擇。 老婆為了婚姻的維持,不情願的跟著老公來到陌生的中國大陸。配合老公的希望,老婆在大陸也工作,成為雙薪家庭,於是孩子的家庭生活被打了折扣,在陌生的國度過孤獨的日子。這是老婆的命運驅使?不是,是一時的蒙蔽。 以為孩子回自己的母語國會比較合適,便把她孤零零的送回移民國,卻又把她安置在陌生的台灣人家庭。語言又不通。 我的天啊!沒有腦筋的媽媽,搞不清自己的孩子應該是哪一國的。 在母語國的孩子住在非母語家庭中,又是一個孤獨的安排。 父親在自己的母語國工作,心滿意足。 母親在父親的母語國生活,適應良好,甚至愛上這個曾經被貼上負面標籤的祖國。 父親、母親是成年人,選擇自己的生活沒有疑義。孩子呢?孩子沒有選擇權,沒有決定權,被拋來拋去,她沒有變壞,還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對社會有貢獻。 她生理上的苦,心理上的苦,有誰知? 這世界上誰是她最親近的人,她的父母可曾一刻忘記自己的需要或慾望來為她著想? 她經常在生死的意志中徘徊,終於她決定了死的歸宿。這是誰的錯?除了父母之外,還有誰呢? 【後記】 英格的死,是家庭的悲劇,也是一個大陸人與一個台灣人移民西方後共組的家庭悲劇。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