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夫妻是某大遊輪公司的白金會員,曾坐新船遊覽地中海多國,其中以土耳其的伊斯坦堡(Istanbul)最難忘。
伊斯坦堡古名Byzar,建於公元前660年。公元330年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定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是東羅馬首都,又名拜占庭(Byzantin)。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由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統治,直至1922年獨立戰爭後,現代國家土耳其(Turkey)成立,定中部大城安哥拉(Ankara)為行政首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仍為文化經濟藝術重鎮。
伊斯坦堡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 Strait)南端出口,緊握黑海通出地中海的咽喉,控制了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出海口,戰略地位重要,古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今天伊斯坦堡人口1500萬,多數信仰遜尼派伊斯蘭教,餘者信東正教。
老城伊斯坦堡經過古希臘人、羅馬人,以及鄂圖曼帝國近3000年的統治,又是橫貫東亞和歐洲的絲路重鎮,是東西方貨物集散地,歷史、人文、宗教積澱深厚,造就了迷人的特質,我極想再遊。
聖蘇菲亞寺 宗教混血
我們參加船公司的巴士導遊團,焦點包括兩大清真寺、皇宮、手織地毯示範、大巴扎市集,以及坐車橫越連接歐洲和亞洲的海峽大橋。導遊是操流利英語的土耳其中年漢,知識豐富,解說簡明有趣。
我們先來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聖蘇菲亞寺」(Hagia Sophia)。它建於羅馬帝國公元537年,是古希臘/東羅馬合成的拜占庭建築風格教堂。1453年伊斯蘭教鄂圖曼帝國統治下,聖蘇菲亞被改變為清真寺。
1923年土耳其獨立,1935年聖蘇菲亞成為博物館,保持清真寺形式。它有圓柱、拱形門窗、羅馬建築特有的半圓形屋頂,巨大木門據說由「諾亞方舟」的木板造成。今天,它外牆暗玫瑰紅的油漆有點剝落,過去的華貴氣派只餘淡淡輪廓,歲月風霜沉積在暴露的磚牆上。
「聖蘇菲亞」原為基督教堂,鄂圖曼人在教堂前後建造四條清真「宣禮塔」(Minaret)小尖柱,又拆去風琴祭壇和椅子,在內牆加上伊斯蘭圖案藝術,空空的大理石地板,讓穆斯林跪地祈禱,從55公尺高的圓拱屋頂垂下多盞呈6花瓣形的吊燈。
幸好仍保留多處羅馬文明特有的馬賽克磁磚藝術,即是用微細磁磚在牆上貼成壁畫,包括聖母抱著耶穌的磁磚畫。我們欣賞它石柱雕梁精妙優雅的古希臘藝術美、細密的清真花朵圖案,感嘆在千餘年政權更迭、宗教嬗變的折騰下,聖蘇菲亞更見老朽蒼涼,靜默無奈。
接著我們來到歷史園區內的「皇宮」(Topkapi Palace)。它是龐大的巴洛克式建築,1459年建成,讓鄂圖曼帝國土王蘇丹辦公和居住;在後方附著妃妾群居的後宮,在花園有小房子陳列皇朝珠寶。皇宮重門疊戶備極奢華,縷金飾銀;內牆滿鋪伊斯蘭精細的圖案和雕刻,非常獨特而美麗。
土耳其導遊解說:「伊斯蘭信徒傳統上可娶四妻,家庭價值觀濃厚。男性主導,以保護女性。皇室的妃妾長留後宮,嚴禁出外。伊斯蘭特別的遮蔽性女服,緣於抵抗大漠風沙和炎陽。近年多個中東國家都漸漸改制西化,以加強女性權益。 」皇宮現為博物館。
藍色清真寺 布滿花朵
跟著我們來到「藍色清真寺」(Sultan Ahmed (Blue) Morsque)。它建於1616年鄂圖曼帝國時代,寺前花圃遍植國花鬱金香 。導遊解說:「清真寺的設計都有金色大圓頂,以便在大漠中讓人遠遠看到,作為指引。高牆圍繞讓人在陰影下乘涼。牆內有清水水源,有草地,寺內大堂寬敞讓人休息。」
清真寺都分為三部分:圓頂大殿、宣禮塔和寺內壁龕(內有阿拉伯銘文,朝向麥加)。寺內沒有畫像、雕像或供品,只有小台階,伊瑪目(類似神父)站在上面帶領信眾祈禱。圓頂大殿外四個小宣禮塔,傳統在塔上用火把召喚信眾來禮拜。
藍寺比聖蘇菲亞寺新淨很多,有多盞吊燈長長垂下,光線淡黃,地板空空讓教徒下跪祈禱。內牆、圓頂和天花板都呈淡天藍色,鋪滿精細的伊斯蘭花朵圖案,充瀰著清涼氣息。
接著旅遊團去吃午飯。清真牛羊肉食品十分可口,有米飯和包點,甜品有白米布丁和「土耳其驚喜」(Turkish Delight)。
吃過飯,巴士送我們到市中購物區,觀看傳統手織波斯地毯示範。在大間地毯陳列商店的樓上,我們被招待飲料和小食。一角落有年輕女工坐在相當簡單的織地毯機前,手拉不同顏色的羊毛線,快速地繞線、紥結、剪線。女工不必看圖紙,織得又快又配合圖案,真厲害。土耳其店主用流利英文講解,大伙兒參觀柔軟、手工精細、圖案美麗的波斯地毯。有人購買,店主代辦貨運。
大巴扎 最大最老市集
地毯陳列室不遠處,便是聞名的伊斯坦堡「大巴扎(市場)」(Grand Bazaar)。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巴扎,1455年由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修建。包括12個建築物,內有58條室內街道、4000多間店舖、22道門、26個出口。導遊嚴詞提示大家,必須用手機拍下由哪個入口進入,記著早點找路走出來。因為大巴扎內部像迷宮。
我們不夠時間走完所有內街,但看到各種中東貨品,包括香料、甜點、堅果、頭巾、黃金飾物、布料、地毯、手提包、工藝品,以及跳肚皮舞的性感女裝和綉花舞鞋……等等,真是嘆為觀止。
旅遊大巴士最後慢駛穿過市區,讓大家觀賞街景,然後駛過橫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大橋。這收費橋橋東是亞洲,橋西是歐洲,是海峽三橋最早第一橋。
大橋原名「殉道橋」(15 July Martyrs Bridge),由三名英國工程師設計,英國、德國和土耳其三國合建,耗資2億美元,長1560米,是世界第四長橋;1970年動工,1973年落成,有6行車道,沒有行人路,不准重貨車行走。
伊斯坦堡建築相當陳舊,四或五層高,街道較窄,但市容整潔。土耳其是最早現代化的伊斯蘭教國家,年輕女性衣著新穎大方,朝氣勃勃,只有老婦才戴頭巾。
離開伊斯坦堡,從大船甲板回顧這臨海老城。藍色清真寺和聖蘇菲亞的尖頂宣禮塔在暮色中筆直地指向蒼穹,滿載信徒的精神付託和庇祐期盼。
古希臘文的「蘇菲亞」(Sophia)意即「智慧」。今天聖蘇菲亞寺內保留兩幅馬賽克壁畫,一幅是聖母瑪麗亞抱著耶穌,另一幅則是阿拉和使者穆罕默德。我想到伊斯蘭教和猶太基督教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其實是同太公的堂兄弟。這兩壁畫充分顯示彼此要友愛共存,這才是真正的「人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