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4日,我從東岸飛到波多黎各,登上法國造的六星豪華遊輪星座號,在姹紫嫣紅的南加勒比海諸島玩了一小圈,多明尼加、格瑞納達、巴貝多、聖基茨、聖托馬斯,每日一島,雖未面面俱到,也算盡興而歸,反而在船啟船終的波多黎各僅僅逗留了四小時,便揮手而別。
那時尚未退休,時間不由自主,心想,這是美國的領屬地,何時想來便來,不覺遺憾離去。時光如梭,一晃眼13年過去,為了陪伴中國來的好友,2019年我再次踏上波多黎各,決意不爽不歸。
聖胡安 海邊城堡與要塞
又是元月,抵達的時間僅比13年前晚了一周。波多黎各的天空明媚耀眼,首府聖胡安港口的老城容貌依舊,著名的聖克里斯多巴城堡(Castillo De San Cristobal)仍舊巍然挺立,守衛著蔚藍浩瀚的加勒比海。這座建於17世紀的城堡曾是西班牙人的驕傲,被譽為美洲最大的歐洲城堡。那天,我們免費進入,得利於美國政府史上最長一次的關門,五天後,當我們的朋友去時,就花了七元購票入內,因為正好美國政府那天重新開門。
聖克里斯多巴城堡為禦敵安內而建,前前後後修建了150多年,起因擔心1598年英國的入侵和1625年荷蘭的侵犯再次重演。此城堡的規畫師是出生於愛爾蘭的工程師Thomas O’Daly,他效力於西班牙的理由十分有趣,與中國的哲學觀不謀而合,因為西班牙是愛爾蘭敵人英國的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1897年,聖胡安為了讓更多的居民有屋所棲,不得不拆除了城堡的部分城牆,雖然有點惋惜,但並未削弱城堡的雄偉。
聖克里斯多巴城堡裡面有長長的地道、層層疊疊的圍牆、像迷宮般的通道,站在制高點,向前看,無盡汪洋大海,向後瞧,連綿起伏古城。城堡中士兵們住過的營房已變成展廳,以實物和圖片向遊客們介紹曾經的滄桑。
13年前的記憶一一回到腦海中,看著如洗的藍天、浩瀚的大海,感慨萬千,幸運如我,沒有生在動亂的年代,為禦敵而建的城堡,現今天已成為大眾度假遊覽的勝地。
沿著城堡伸延出的城牆,向半島端的另一座城堡走去,位於海岬的埃爾莫羅要塞是聖胡安抵禦海上來敵的第一關,而且又是從歐洲進入美洲新大陸的重要港口,歐洲人經過一至兩個月在大西洋上的漂泊後,首先進入的就是位於加勒比海東口的聖胡安港。西班牙人靠此港的地理優勢,在長達300年的時間中,掠奪了大量新世界的財富。
埃爾莫羅要塞三面環海,高牆壁壘,大砲對外,盤踞懸崖之上,是15世紀以來軍事工程的傑作之一。聖克里斯多巴城堡與莫羅要塞雖近在咫尺,遙相互望,但各具特色,定不能只觀其一。
老城區 濃濃西班牙風
由城堡守護的聖胡安老城歷史悠久,有500多年歷史,1983年入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老城街道狹窄,青石磚路,建築鱗次櫛比,色彩豐富鮮嫩,具有濃厚的16、17世紀西班牙風格。城區中有許多迷你廣場,幾乎每個廣場內都有令人驚訝的藝術雕塑。我最喜愛的是一座貓頭雞尾的雕像,據說波多黎各人崇拜貓與雞。
擁擠的老城,儘管街道窄小,房屋擁擠,但絲毫不影響他們對神的崇拜,到處都能看到教堂,在繁華街區的白色聖胡安大教堂最為動人,建於1521年,是美洲第二古老大教堂。
街道兩側都是商店和飯店,我們進了幾家手工藝品小店,裡面真有一些有趣的東西。有一條街道將上百個彩色雨傘高懸空中遮陽,極有創意又好看。我們還看到一座世界最窄的房屋,只有一扇門寬,估計連雙人床也放不下。
老總督府位於城邊,是老城中較高的建築,白牆配紅窗,莊嚴醒目,下面有一組雕像置於噴水池中,雕像中的女人裸體騎馬衝鋒,大有巾幗不讓鬚眉之勢;作品來自西班牙,是西班牙女王的贈品,以示對波多黎各的特殊感情。有一組頭尖底闊的棱柱立在總督府一側,看著很奇怪,問後得知,原來這裡埋著許多防犯入侵的竹籤,現在用高聳的鐵杵代表竹籤,以此紀念曾經的歷史。沿著老城的水陸邊緣走,來到著名的凱旋門,也叫聖胡安門。1500
至1800年間,航海歸來的勇士們,都是從此門入城,如今銅釘棕色大門被大紅門框環繞,充滿喜氣的紅色將凱旋門襯托得更加神武。
不得不提的是波多黎各的飲食。我們在老城中吃了三次,而且三次都在一家餐館,理由當然是物美價廉。波多黎各食品味道厚重,雞尾酒香甜美味,容易發福。
有天夜晚去逛新城中的啤酒街,那裡白天是農貿市場,晚上關門後就變成露天酒吧街。在口字型的街道裡,幾乎人人手持啤酒杯,談笑風聲,舉杯痛飲。歡快的南美音樂回蕩在夜空中,熱情的南美人聞歌起舞,霓虹燈和看板交織閃爍,皎潔的月亮也出來助興,此情此景讓人很容易興奮。
據說啤酒街的人們要喝到清晨3、4時才散,啤酒很便宜,最低價一塊半一罐,這大概也是熱鬧持久、頗受歡迎的緣故。在這裡開店的都是本地人,不允許外國人開業,因為錢好賺,要保護地方利益。
世界第二大望遠鏡
在中國貴州的天眼2016年建成之前,位於波多黎各阿雷西博的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擁有世界最大的單面口徑電波望遠鏡。我小學時曾是一個天文愛好者,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關心的事越來越多,對於天文的喜愛熱度越來越低。去年到貴州旅遊時,與新建的天眼插身而過,留下小小遺憾,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竟然在美國的後花園彌補了我的遺憾。
天文台位於深山老林中,我們的車盤旋而上,在一片綠油油的熱帶雨林山谷中,突然看到一座白色的現代化建築,樓房不大,樸實無華。走進大門,一排字引入眼簾,「歡迎來到世界最強功力的望遠鏡站,探索宇宙的奧秘。」室內充滿藍色的線光,我看到了與宇宙相關的圖片、天文台建立的過程,及迄今所探索到的點滴成果。在小小的展廳中,看到的都是大到無限的宇宙事宜,一時間覺得自己變得高大起來,成了心懷宇宙大事的人。
展館中引人注目的實物,當屬一塊重160公斤的隕石,於1836年在非洲的納米比亞發現。還有一塊岩石是1971年由阿波羅15號太空人從月球上帶回的,據考證這塊石頭已有3400億年歷史。最驚人的是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在宇宙間穿行了300億年,於1962年落在地球上的奈及利亞。
我不知科學家們是如何計算出這些天文數字,但發自內心地敬佩這些獻身於天文學的科學家們,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遙望星空,不斷專研,換來的成就與其他學科相比,寂寞而路遙。
進入二樓電影廳,在放映之前,一位女工作人員對大家解說影片內容。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天文館創建人之一Bill Gordon曾經說的話,他告訴學生們:「如果你們有夢想,不要認為它只是一個夢想,也許有一天夢想成真。」如果這些天文學家沒有夢想,如何有科研的動力;而這座現已被放棄原目標的天文台,每年接待100多萬遊客,其中30%是波多黎各的學生,他們來到這裡受教育,正是為了接受夢想,保持對外星球的種種夢想,世事難料,誰敢言夢想不會成真?
看完宇宙變遷的電影,大家被引領到影院外的大陽台上,我頓時目瞪口呆:一個巨大的白色圓盤匍匐在山谷間,一個如同飛行器般的鋼架,吊著一個半圓的球體高懸空中,對準大盤中心,這就是2016年前的世界最大望遠鏡。半圓的球體是反射鏡,由3萬8778個6乘3英尺的穿孔鋁面板組成,重達300噸,白色大圓盤接收的資訊先反射到這個球體中,再傳送到有關科研部門。
我終於見到廬山真目,這就是1963年投資數百億美元所建的最大望遠鏡,由美國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康奈爾大學聯合管理,當時建造的目的是為尋找外星人。
這裡的壯觀景致首先吸引了好萊塢導演們,電影「接觸未來」和「007:黃金眼」都在此採景拍攝。這裡曾是美國的驕傲,但由於一直未能收到外星人發出的資訊,而不得不關閉,如今這台望遠鏡只是用於日常的科研和科教工作,以及供遊人參觀。
印第安人岩洞 景色絕美
阿雷西博燈塔已成為一座歷史公園,公園裡除了美麗的燈塔外,還有海盜洞穴、民俗展覽、西班牙帆船、水族館、迷你動物園、兒童水上遊樂場,這些配套活動無非是吸引更多遊客,若單單為一座燈塔而來,恐怕門可羅雀。
燈塔看上去很新,白色的外牆上故意剝落出幾塊紅磚牆,透出一襲藝術色彩。其實燈塔已有上百年歷史,是西班牙人1898年所建。站在燈塔下,直視大西洋,白浪滔滔,後浪沖前浪,浪擊岩石,洶湧澎湃,白浪將碧藍的海和翠綠的岸一線畫開,綠白藍三色中夾雜著黑色岩石,一個視覺的盛宴,一場濤聲的交響樂。
接著我們去看古印第安人居住過的岩洞,這些印第安人早在哥倫布1493年發現波多黎各之前就定居在此。岩洞都在海邊,早無住過人的痕跡,但那裡的景色是真正的舉世無雙,我不是沒見識之人,全世界的七大洲四大洋都有過我的足跡,但眼前的景色還是讓我驚歎不已。
一片古老的筆畫岩石,千奇百怪地守衛在大西洋海岸邊,被千萬年海浪日夜沖刷,漆黑如墨的岩石上坑坑窪窪,每一個窪陷處盛滿海水,在陽光下熠熠發光。遊客必須要小心翼翼地邁步,才會免於失足崴腳。
突然間腳下一個巨大的深洞,洞中風光奇妙,像魔幻的世界,形狀詭異,言語難表。明知洞穴有危險,還是有年輕人下去觀賞。有的洞在陽光的透射下,美若仙境;有的洞中浪濤四濺,如同白雪。再往海邊走,站在浪濤洶湧的岩石邊,黑岩、白浪、藍海與我同框,完全可用作封面照,胖胖的我已瑕不掩瑜,美景遮蓋了景中人的一切不足。
回頭一望更是江山如畫,一座座岩石像大象的鼻子伸向蔚藍大海,白色的浪花在象鼻兩翼翻滾。我不知道拍了多少張照片,回來後竟一張都不捨刪去,奇石白浪每分每秒都在變幻,每張照片都有其各自的奇妙,好景就是這樣,除了看不夠,還無法抹去。不知當年印第安人選擇定居於此的時候,是否也是因為這裡太美麗!
螢光湖 翻攪點點光芒
天氣好壞對遊人來說,堪為重要,尤其是破浪而行時。在波多黎各我坐了三次船,一次去C島浮潛,因下雨颳風,臨時改去距離較近風速較低的A島。介紹中說C島的海底景色如童話幻境,到處是彩色的魚和海洋生物,珊瑚比比皆是,可與海龜同遊,彷彿置身於電影「海底總動員」。雖然票價100多美元,我們毫不猶豫地買了票,但旅行社說不許退票。我們去的那天,正好颳風下雨,一切都變了味,除了在海水中冒雨游了一會泳,就是體驗顛簸的船行。
第二次是在聖胡安港坐海盜船,沿著聖胡安海灣環行到莫羅要塞,從海上看聖胡安。海盜船很小,那天只有十來個遊客,三名扮作海盜的工作人員,一路忙著升帆、降帆,為大家提供酒水,還用小小的玩具火炮放了一發信號彈,表示海盜來了。
出行時,天空如洗,藍色的天,比天還藍色的海,微風拂面,心情大悅,從海上看到的聖胡安別有另一番風味,總督府、凱旋門、要塞一一從眼前掠過。返回時,白雲飛上藍天,海面上多了一隊人騎水上摩托飛奔的健兒,每輛車駛過後,掀起朵朵浪花。更多的時候,是靜靜地享受大海的寧靜,享受微風的拂熙,腦中一片空白,全身心地放鬆。
第三次乘船是夜行,我們到離聖胡安市一個多小時路程的法哈多夜遊螢光湖,據說全世界只有五個螢光湖,其中三個在波多黎各,其他兩個在澳洲。宣傳照片中的螢光湖十分漂亮,湖面閃爍著藍色光芒,好像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面的景色再現,我對此充滿期待。
風高夜黑,我們乘坐環保電動船,乘風破浪前往螢光湖,天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我坐在船尾,看著人字形的白浪飛濺,兩岸的燈光漸漸被甩在遠方,除了星光,一片黑暗。
船停了下來,大家將手伸到河水裡畫動,看到螢火蟲般的亮點,有人跳入河中游水,游過之處,螢光閃閃,但並沒有看到電影和圖片中呈現的美景。很正常,如果沒有美照的宣傳,沒有過分文字的渲染,何以能有這麼多人披星戴月而來?本地旅遊業將大打折扣。但今夜,我們感受了波多黎各鄉下的生活,感受了城裡人難以見到的美麗星空,不虛此行。
螢光湖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這片湖域水中蘊藏著可以發光的微生物,當它們被撥動干擾時就會在黑暗中閃亮,如果季節正確,碰到發光微生物昌盛的時節,也許會看到圖片中的美景,不能說沒有,只能說我們來的不是時候。
百加得 最大蘭姆酒廠
人人都喝過雞尾酒,雞尾酒通常以蘭姆酒為基底,再配上果汁、牛奶、糖等攪拌而成。現如今,世界最大的蘭姆酒廠百加得(Bacardi)就在波多黎各,我們自然是要去一睹芳容。廠址離聖胡安市不遠,邁進大氣恢宏的酒廠,發現它竟然與聖胡安老城的古堡、隔海相望,景色俱佳,絕對的風水寶地。
我們乘廠家提供的遊覽車,進入廠房大廳,迎面就是一隻金屬雕製的黑色蝙蝠,原來蝙蝠是百加得酒廠的商標。在加勒比海地區,人們視蝙蝠為吉祥與福氣。右側牆角擺著八個鍍金大酒桶,另一側牆上掛著一副鮮豔的瓷磚畫,畫的是與海盜搏鬥的場面。原來,海盜是蘭姆酒的主要消費者,當他們在海上遇風浪暈船時,就喝這種酒,由於能減輕發暈症狀,便認為蘭姆酒有殺死惡魔的效力。
酒廠的一位工作人員向大家介紹了百加得發展的來龍去脈,從中得知百加得酒廠最初始建於古巴的聖地牙哥,幾經變遷,目前總部設在百慕達,這裡是它生產蘭姆酒的最大廠房。
我們跟隨他的腳步參觀了三個展廳,聽他介紹了蘭姆酒的製作過程,還切身聞了各種味道的蘭姆酒。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大家購買,但當然沒有絲毫強迫。廠家在大門口的廣場上還設置櫃檯與座椅,請來賓免費品嘗幾種特色雞尾酒,我點了平日喜愛的Mojito,這種雞尾酒是用白蘭姆酒、薄荷、糖和青檸檬調製而成,喝在口中清爽而不甜膩。帶著微微的醉意,我們坐車離開環境優美、赫赫有名的百加得酒廠。
波多黎各是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境外領土,距佛州邁阿密東南1600公里,它遵循美國憲法,持美國護照,但不具備投票權,一但移居美國,馬上具備投票權。波多黎各在西班牙語裡的意思是「富裕之港」。1493年,哥倫布遵循西班牙女王的指令,帶著大隊人馬第二次遠航來到此島,將其命名為聖胡安島。從此該島被囊入西班牙的殖民地範疇。
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爆發戰爭,西班牙敗,美軍勝,從此美國負責指派波多黎各總督。1917年,美國給予波多黎各居民美國公民身分。1951年,波多黎各舉行歸屬公民投票,當時50%的人不同意回歸美國,因為那時的波多黎各生活富裕,物價便宜,十分開放,擔心回歸美國後需向美國繳稅。後來一位女總統上台後,關閉酒吧,關閉脫衣舞會,關閉美軍基地,導致經濟不斷衰退,這時再想加入美國,變成第51州,就難上加難了。
2017年,美國第五次討論波多黎各歸屬時,被國會否定,因為一旦通過,波多黎各欠美國的700多億元的債務就會被一筆勾銷,同時還要每年撥鉅款資助它。
波多黎各雖債務累累,但上帝贈予的好氣候,使之成為美國民眾的度假勝地,目前波多黎各的主要收入就是靠旅遊、酒、賭博和藥業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