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17 23:51:50瀏覽2281|回應2|推薦26 | |
【本文純粹是就事論事,對種族、國別、宗教不抱持任何立場】 韓信在中國歷史上以其卓絕的用兵才能著稱,後世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因為有了韓信,劉邦才能開大漢朝的局面;因「功高無二,略不世出」,韓就成了劉夙夜憂慮的心腹大患,必欲早日除之而後快。 當劉邦解決了項羽後,他對韓信立馬做了三件事:(1)馬不停蹄地到韓信的營帳裡,收了他的兵權。(2)開朝後,劉邦將韓信由齊王改封楚王。從表面上看,韓信是楚人,封楚地給他,讓他衣錦還鄉是名正言順的理由。然而,劉邦真正的用意是將韓信在齊國經營一年多的勢力連根拔除。(3)繼而劉以莫須有的罪名誣告韓信密謀反叛;先騙,後抓,再關,緊接著再貶韓為淮陰侯,待在長安(京城),即嚴加看管。此時,韓信已是個沒有牙齒的老虎,只能聽從劉邦的擺布。 最後韓信被呂后及相國蕭何設計騙入宮內(劉邦出征在外),當面再誣以謀反之罪名,處死於長樂宮鐘室。 蕭何曾語劉邦:「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劉邦在得天下後的慶功宴席中向大家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到底韓信只是個供主子劉邦驅使的大將,雖然他運用「戰術」之妙迄今無人能及,但也僅止於使用「戰術」的範疇而已,還談不上使用「戰略」的層次。 到了21世紀伊始,世上竟然出了一個軍事奇才,他活用【孫子兵法】幾乎到了極致。他使用的手段,「戰略」和「戰術」是一體的兩面,分不出彼此,因為它的殺傷力及影響力實在太大了!即使在他死後,整個世界仍繼續為他的行徑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至今我還看不出何時才能有個了結! 一晃眼,發生於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就快滿11個年頭了!身處美國二十幾年的我,老是想著這事, 現在已把它的輪廓和裡裡外外看得挺透徹,也該是我寫一點心得的時候了。 2001年9月11日,當時我住在新澤西州Parsippany市,離紐約曼哈頓出事地點僅僅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回想當天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早上剛上班沒多久,大家就耳傳,說有兩架民航客機分別衝撞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過了一會兒又有人神色緊張地告訴大家,第三架飛機撞毀了國防部五角大樓,第四架因機艙內有乘客與劫機者搏鬥,未能撞向白宮,最終在賓州某地點墜毀。一系列自殺式恐怖襲擊事件一個一個地被廣為散佈,平時辦公室裏肅靜的氣氛蕩然無存。大夥兒都形色不安地聚在一塊兒,你一句我一句的將聽來的訊息拼湊成想像中的實景,就連主管們都加入了話局。此時,每個人的心頭都蒙上一層陰霾,無人專注工作。到了下午三點多鐘,我們被口頭告知可以提前離開公司,因為今天是美國太不尋常的一天。 返家途中,路上沒有幾部車子在跑。回到家中,我三步併兩步急忙地打開電視。根據官方披露,今日發生在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事件是由奧薩瑪•賓拉登為首的蓋達組織所發動;今早,有19名恐怖份子分別劫持了四架民航載著乘客的飛機飛向四個著名的美國國家認同標誌點, 將飛機充當導彈,以肉身證道的方式與汝皆亡。 我掃遍了所有的頻道,都聚焦在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被撞擊倒塌的場景。電視台不停地播放著飛機衝撞世貿大樓,跟著起火燃燒,然後大樓由上而下煙塵滾滾的瞬間消失。靠近出事點的紐約人,個個人心惶惶,人人驚慌失色。他們平時談笑自若、信心滿滿的神情已不復現。 另外兩架飛往華盛頓的「人肉導彈」是以白宮與國防部做為同歸於盡的目標。其中一架成功地撞進五角大廈,造成125名軍官和文職人員死亡, 另一架則墜毀在賓州農田裡。這個令某些國家咬牙切齒的美國國防部五角大廈被撞擊的照片,很快地從媒體消失,也許是基於保密的原因,或是美國認為這個臉丟不起吧! 發生「911」 恐怖襲擊 上圖為當時紐約曼哈頓場景 經過連日媒體喋喋不休地報導,美國人由驚慌、恐懼、悲憤的心情進而走向報仇之路。自此以後, 美國與賓拉登就結下不共戴天之仇。「犯強美者,雖遠必誅」賓拉登遂成為美國日後獵殺的首選目標。然而,對宗教狂熱的賓拉登而言,既然他謀定而後動,敢出手撼動美國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後果將如何,早就不在他考慮之內。看過司馬遷【史記】裡〈刺客列傳〉和〈游俠列傳〉的人,多少有些與美國人不一樣的情懷。 犯強美者,雖遠必誅 2011年5月1日,將近子夜,總統奧巴馬於白宮前宣布伊斯蘭教激進派的蓋達組織首腦奧薩瑪•賓拉登被美軍特種部隊擊斃。消息迅速的傳開後,白宮前、紐約下城Ground Zero(九一一爆炸遺址)、曼哈頓區的時報廣場,瞬間湧入了大量的人潮,大家狂歡不已。瞬間,賓拉登又成了電視台的焦點人物,只是播報者已不再有悲愴的心情,改以輕鬆、如釋重負的面孔示人。 第二天,「賓拉登之死」幾乎覆蓋了整個美國媒體; 政治人物與百姓都齊喊"正義得到伸張" 、"天佑美國(God bless America) " ,美國人集體亢奮的情緒達到極點。對美國而言,「十年磨劍」終於一償夙願, 也堪告慰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中無辜受傷冤死的3000多人。 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後, 教宗倒講了對絕大多數美國人不中聽的話; 他語重心長地說:「此時絕對不是慶祝的時候,而是省思人類責任的時候。」。教宗在點醒美國人,花了十年的時間和投入了難以想像的人力、物力、金錢,難道就是為了這一刻? 美國人在集體狂歡的同時,是不是應該睜大眼睛,回頭看看伊斯蘭世界是用怎樣絕然不同的各種追思活動哀悼「賓拉登之死」的? 是否應當驚醒才是? 美國人尤其該捫心自問: “為什麼這個由美國一手「培養」出來的盟友,會反過來變成這麼可怕的「死敵」呢?” 雖然有少數頭腦清醒的美國人會提醒大家注意,然而畢竟是「忠言逆耳」,此起彼落、一片震耳欲聾的歡騰聲早就掩蓋了零星而微弱的暮鼓晨鐘之語,人人皆陶醉在自我催眠的美夢裡不自醒。 既然美國以暴制暴成功地獵殺了心頭大患,美國政府還是不敢掉以輕心,仍擔心蓋達組織的恐怖份子會伺機而出,展開「冤冤相報」的奇襲行動。我卻感覺出美國老百姓這邊,心裡已卸下那塊重石,不再像以前那樣聞恐怖份子就色變。彈指十年間,賓拉登個人對美國整體的殺傷力和威嚇力有多大,只有身處美國才能真正地體會出來! 我用「草木皆兵」和「驚弓之鳥」來形容美國人當時的心境應該比較貼切。 其實人活在世上,彼此溝通已屬不易,何況是走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去了解對方。「對立」是來自雙方的「分別心」不僅沒有交集,而且沒有調和與妥協的空間。賓拉登狂熱的宗教信仰和美國的中東戰略利益就是源自此種狀態。 對三億美國人而言,賓拉登是個不折不扣的魔頭;反過來對全世界有十五億七千萬伊斯蘭教徒(穆斯林)而言,他卻是個捍衛真主-阿拉的鬥士。世人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視野,給他許多正、負兩極都有的評論。人言各殊,很難蓋棺論定。 有人說:「賓拉登有一張悲天憫人的容貌」 ©©©©©©©© 那麼賓拉登到底是個甚麼樣的人呢? 在談論一個人、一個事件、一個國家之前,得先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就是需將「時間座標」放進去,否則就會失真,不得原貌。如果忽視了這個極重要的因素,任何的論述、報導就會給人一種「隔靴搔癢」和「見樹不見林」的缺憾。 小子不彷打開另一扇窗戶,透過三個不同時段,從宗教、世俗的視角鋪陳賓拉登的平生,去了解這個人。這裡既沒有穆斯林的悲情,也無歐美西方人咬牙切齒的憤恨。 (一) 賓拉登(1957年~ 2011年)是沙烏地阿拉伯人,大學程度。年輕時其父死於空難,與兄弟姊妹分得家族裏的大筆遺產。富家子弟出身的賓拉登沒有紈袴子弟的習氣,卻過著很簡樸的日子,有人稱他是一個簡單而平靜的家伙。 1979年,當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年輕的賓拉登從一個虔誠的回教徒轉為一個迥然不同的伊斯蘭教激進份子,並於1984年投身於阿富汗抵抗侵略的戰事中。賓拉登開始接受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給予的武器資助和戰技的培訓。他本人也出資支援阿富汗反抗軍,頗有古時中國荊軻和張良的身影。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還稱譽賓拉登為「自由鬥士」。1988年他創建「蓋達組織」,全力與蘇聯週旋,直至1989年蘇聯軍隊潰敗而走。此時是賓拉登與美國手牽手的蜜月期。 (二) 喜歡靜思的賓拉登沒有因為蘇聯的敗走而欣喜,他隱然感覺到共產主義已露疲態,代之而起的是戴著面具以朋友自居的西方列強已悄然地地圍繞身邊。中東地區雖土地貧瘠,地下卻埋藏著人類日常生活所需最豐富的石油。他覺得阿拉伯人真正必須面對的應是來自西方勢力對中東石油的覬覦與日益的壓迫。 現實中阿拉伯人的悲情,主要來自兩個原因: 一是自身「被褐懷玉」,遭人垂涎;另一是眾多的阿拉伯國,不是王室,就是強人政權,都存在著種族複雜和教派林立的現實。他們常起爭端,進而彼此內鬥,弄得國無寧日及國力消耗。其中有些不惜鋌而走險,藉外力來鞏固自身的權力。這就讓一些有野心的大國乘虛而入,並進而挑撥操控,伊朗與伊拉克即為典型的例子。 自美國扶植伊朗巴列維國王失敗後,伊朗的政權被什葉派領袖霍梅尼取而代之,他立即以反美、反西方為主要國策。美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得再挑一個伊拉克薩達姆與伊朗霍梅尼對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薩達姆僅是美國在中東戰略下的一個棋子而已,然而他的不自量力,卻給伊拉克帶來三十年難以逃避的災難,整個國家最後被美國搞的國不像國、家不成家。伊斯蘭世界最不智的就是內部爭鬥不休,阿拉伯人的悲情其實是自找的,怨不得別人。一介平民的賓拉登無法面對和改變這個事實,只有將一肚子不滿朝向不懷好意的外來者傾洩。 起初,賓拉登對美國的痛來自三處: 1) 不願意美國插手阿拉伯半島的任何爭端 2) 厭惡美國採取明顯偏袒以色列的中東政策 3) 不能接受自己家族高度西化,為了做生意與歐美頻頻來往 這些還不至於使他正面與美國起衝突,僅是隱忍不發而已。賓拉登真正被激起的仇恨是來自1991年美國發動海灣戰爭後,美國和英國帶給伊拉克人民錐心刺骨的痛楚,以及美國借機將其軍事基地安插在中東地區。驅逐在伊斯蘭土地上的異教徒,以保有它的純淨就成了賓拉登不可推卻的責任,就像當年他在阿富汗抵抗蘇聯入侵一樣,只不過對象換成美國吧了! 1990年,伊拉克強人薩達姆入侵科威特後,沙烏地阿拉伯王室即時引美軍進駐本土,這招致賓拉登公開批評他的母國的親美政策。隨後,賓拉登離開沙國流亡海外,落腳於阿富汗,正式與美國分道揚鑣、化友為敵。 一個既無根據地又四處藏匿的游擊組織居然敢向世界超級強國宣戰,這個世上大概只有賓拉登才有麼大的膽子。當年他敢挑戰蘇聯而勝出,美國自然不在他眼裡。何況,美國還傳授過他ㄧ些獨門絕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正好做彼此的較量。不幸得是美國居然看走了眼,萬萬沒料到這個徒弟竟然是個「青出於藍,勝於藍」的軍事奇才,既有戰略的眼光,又能馳騁他獨門的戰術讓自己吃足了苦頭。賓拉登這一生先後與冷戰時兩個大國宣戰,我彷彿看到【史記】裡面的游俠與刺客正鮮明耀眼地活躍在我的眼前。 說到這兒,我們得了解美、英兩國在1991年海灣戰爭後,到底在伊拉克做了些甚麼,才使得賓拉登如此痛恨美國。 提到1991年海灣戰爭,就須先明瞭在這之前的「兩伊戰爭」。這是由伊朗(什葉派)強人霍梅尼和伊拉克(遜尼派)強人薩達姆倆人領頭在兩國邊境打的一場長達8年(1980年 ~ 1988年)兩敗俱傷的戰爭,幕後的推手(導演)當然是冷戰集團的兩巨頭,蘇聯與美國。這場持久戰爭只有消耗雙方的國力,時間拖得愈長,老百姓就愈倒楣。最後兩伊接受了聯合國停火決議而息戰,兩國的分界線又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兩個看似強人的國家領導者,其實就是愚不可及,任人背後操控的兩個傻子。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戰爭貴在速戰速決,以減免消耗。「兩伊戰爭」卻反其道而行,導致兩國的人民死傷無數、財物和人力損失至巨。兩伊的經濟因曠日持久的戰爭受到重大打擊,日後對其石油出口的倚賴遂變得尤為重要。一個國家若出了個像薩達姆、霍梅尼這一號的領導人,這簡直就成了老百姓的災難。 兩伊戰爭落幕後,伊拉克全國的經濟狀況極為惡化。 1990年8月2日,薩達姆為了入侵科威特替自己找了個藉口,指責科威特蓄意拉低油價,並對外宣稱「科威特為伊拉克的一個省」。不識時務的薩達姆竟然大膽地揮軍入侵並吞併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鄰邊小國─科威特。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中東任何一個國家有了情況,尤其是被「入侵」,對西方大國來說,這無異是「挑釁」的行為。就在入侵數小時後,美國立即帶上哭主-科威特到聯合國伸冤。聯合國馬上做了兩個決議: (1) 譴責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 (2) 對伊拉克施加經濟制裁。(這是一個極不人道的決議,害苦了伊拉克老百姓)。入侵的第六天(8月7日),美國立即大軍進駐沙烏地阿拉伯備戰。 海灣戰爭是指以美國為首組織了一個34國聯軍,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經42天的空襲,歷時不到天5的陸戰,重創伊拉克軍隊。最終,伊拉克不得不接受聯合國決議從科威特撤軍。這場攻勢淩厲及為時短暫的"海灣戰爭"便宣告結束。 在海灣戰爭開戰的同時,美國中央情報局開始挑撥,曾被薩達姆進行種族滅絕,居於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人武裝暴亂。同時,屬於什葉派的南部人民也願意配合暴動,反對薩達姆。然而,美國卻因礙於其它同盟國反對入侵伊拉克而變卦,反倒食言沒去支持他們。這場武裝起義,就在無奧援下被薩達姆血腥地鎮壓了。後來這起事件就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假藉「人道」為由,用來建立伊拉克一南、一北兩個禁飛區的最好藉口。 老布希 發動海灣戰爭的美國總統老布希在他1998年出版的《改變世界》一書中說:「假如我們(美國)在1991年入侵伊拉克,消滅薩達姆政府的話,我們將不得不佔領伊拉克。這將違反行動的宗旨,其結果是付出不可估算的人道和政治代價。那時,同盟將立刻解體,阿拉伯國家會憤怒地離開我們,其它同盟國也會離開。假如我們入侵的話,美國可能今天還是一個敵對國的佔領者。其結果可能是悲慘的結果,將是另一個樣子。」 。這裡面的意思是說:「美國興得是正義之師,趕走了入侵科威特的薩達姆,緊接著入侵伊拉克,應該是”名不正,言不順”,此刻時機尚未成熟啊!」 海灣戰爭結束後,聯合國通過決議,責令薩達姆政府不得鎮壓伊拉克平民。垂涎欲滴的美、英、法三國隨即利用此決議,假以保護北方庫爾德人為名,很有默契地自做主張,將伊拉克境內北緯36度以北庫爾德地區劃定為「禁飛區(No-fly Zone)」。1992年,針對薩達姆政府繼續對其南部地區的什葉派平民進行空襲的行動;美、英、法緊接著再度以人道為由,在伊國領土北緯32度以南設立第二個禁飛區。在這兩個南與北的禁飛區內,仨國(非聯合國)明令伊拉克的任何飛機皆不得擅入兩個禁飛區上空,只有美、英、法軍機可以任意攻擊和炸毀認為對其有威脅的飛行器與防空設施。 1991年底,蘇聯解體後, 這個世界只有美國是唯一的超強大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更加視中東地區為禁臠,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實。想想清末時,中國被西方列強欺負的「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就不難知道伊拉克的命運將是如何了! 所謂的伊拉克南北的兩個“禁飛區”,在聯合國並無法源,而是美國、英國、法國單方面劃定。伊拉克一直強調,設立“禁飛區”是違背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 西方列強之所以能罩得住聯合國,是因為你薩達姆當初是個侵略者,所以在聯合國裡沒人會給你出頭。時至今日, 北約依然在中東搞人道救援的"安全區", 這都是換湯不換藥的老戲碼。不過, 這次利比亞的新政府(反對派前身)自去年初就小心翼翼地與北約接觸, 今年推翻強人格達費後,就關起門,不讓西方列強趁隙插入。 畢竟國際社會和阿拉伯國家再也看不下去了! 一直在呼籲及抗議美、英、法三國不依聯合國規章我行我素。法國好歹顧慮到自己是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身份,就在1996年宣布退出“禁飛區”巡邏行動。只有美國和英國視若無睹,仍循著日後「入侵伊拉克」的戰略目標,繼續巡邏、轟炸。這不禁使我想起中共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落後就得挨打!” 。 孫子兵法有這麼兩句話:「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說得白一些就是勝敵的手段和過程(就是戰術),都是有目共睹的; 戰勝敵方的智謀、籌畫和决策思路(大戰略)一定是很隱密、不泄於外的。「先勝而求戰」是把無形的謀略與有形的戰術結合起來克敵制勝。人們不得不承認,美國在搞國際策略確實是第一把能手。人們往往只見到美國表面膚淺的行為,却無法意識到它所行為何? 就是沒法料到它更深層的用意,直到過了一段時間後,到了時機成熟時,美國會果斷地兵臨城下,取它所需。這也是美國能稱霸全球的一個重要因素。 要想了解美、英為何要藉著「人道」之名去行「詭(鬼)道」之實,就得先知道伊拉克的地理位置。“禁飛區”的設立是美國和英國利用聯合國搭便車的一個手段,為了將來入侵伊拉克鋪好路子。一旦時機成熟; 北可藉道從土耳其侵入庫爾德人地區,南則自沙烏地阿拉伯長驅直入什葉派人地區。因為這兩區已沒有薩達姆政府軍的抵抗,美、英軍可用雷霆閃電之勢南北夾擊,「兵貴神速」地拿下位於中部的首都巴格達,摧毀薩達姆政權。老布希和後來的克林顿政府就是一直延續著這套沙盤推演,就等著後來者來個臨門一腳。可嘆薩達姆這個莽夫目光如豆,一直不知如何化解這個大陰謀,還在小鼻子、小眼的與聯合國玩躲貓貓遊戲。 多年來,美、英戰機在“禁飛區”巡邏、轟炸,不僅造成了伊拉克大量軍事設施被破壞,同時也傷及無辜平民百姓、民生設施及牲口。大國玩的手段除了軍事行動外還有更殘酷的經濟制裁。聯合國於戰前通過對伊拉克施加經濟制裁,戰後依然有效。伊拉克如要聯合國取消經濟制裁的先提條件需完全滿足聯合國的要求: a) 消除伊拉克境內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項目,允許 聯合國成立特別委員會進行伊拉克境內生化武器與導彈檢查 b) 要求伊拉克停止一切核活動,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拉克進行核檢查。 然而,從1991年到 2002年,薩達姆政府對聯合國的要求總是反反覆覆,有時阻撓,有時配合,所以經濟制裁一直未被取消。強人薩達姆這種只拉屎豆不乾脆的舉動害苦了伊拉克老百姓,更不幸的是他竟未能覺察到美、英在伊境內私搞“禁飛區”不可告人的動機。薩達姆自己不僅大難將至,他也將整個國家引入無底的深淵。 其實這種國際經濟制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意摧毀伊拉克的經濟,完全不顧大量伊拉克百姓的死亡。經濟制裁使窮人、工人尤其是兒童付出慘痛的代價,卻根本不會影響到獨裁者的政權。儘管制裁的支持者美、英想盡辦法隱瞞海灣戰爭後對伊拉克人民的摧殘,但來自國際間批判聲浪愈來愈大,聯合國的經濟制裁已被認為是在懲罰伊拉克人民,而非薩達姆政府。 根據國際紅十字會的統計,伊拉克百分之八十的老百姓受到制裁的傷害。因此,聯合國不得不出面向美、英兩國喊話: 「面臨愈來愈多的批評,人們認為禁運並未阻止獨裁者,而是傷害了平民百姓,而且我們(聯合國)很難回應各方對禁運的批評。」秘書長安南進一步指出:「我們(聯合國)被指控在殘害伊拉克整個國家的人民。」 。這些冤死和受到傷害的伊拉克人的帳該算在誰的頭上? 美、英兩國? 還是獨夫薩達姆?「是可忍,孰不可忍」,滿腔怒火的賓拉登當然把這筆帳算在美、英兩國頭上,他對美國的仇恨由隱忍轉為報復自此萌芽。由此可知,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不是賓拉登無端挑起的,乃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係。 暴力往往是在強和弱嚴重失衡下,將深藏在人性裡「魔鬼」那一面勾引出來。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要取得一個妥協的平衡點根本不可能。針對賓拉登與美國彼此之間暴力較量的不對稱,世人多會關注前者是如何發出他的怒吼,因為這種挑戰的難度實在太大了。賓拉登在和一個極為強大又極具智謀的國家機器拼搏,除了有極強的宗教信念與意志力外,他的手上沒有任何致勝的籌碼。在無法與美國進行軍事對抗的條件下,出其不意的「恐怖攻擊」就成為他實施反擊最有效的手段。 賓拉登第一次与美國交手是在 1992 年,「蓋達組織」開始攻擊駐在索馬利亞的美軍。此後有針對性的恐怖襲擊不斷,但都是發生在美國境外的大使館、停泊在友邦港口的戰艦、 軍事合作計劃大樓…。 倫斯斐 萊斯 伍夫維茲 鮑威爾 錢尼 2001年,老布希的長子「小布希」當上了美國總統。他一上任就用了一些鷹派官僚: 副總統:錢尼、國務卿:鮑威爾(本非鷹派,身在狼群亦變為狼)、國家安全顧問:萊斯、國防部長:倫斯斐和他的副手伍夫維茲。如果你平時注意國際局勢的話,應當能回想到當年小布希剛上台時, 那種不可一世、睥睨一切的模樣。當時的美國不僅是樣樣強,在國際上是超強,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挑戰美國。「 一個沒有敵人的英雄往往是孤獨和寂寞的」。就在「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情況下, 中國就被小布希不時地點名,成為美國所挑選的假想敵對大國。然而,小布希却萬萬沒想到隱藏在世界上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已有一個組織同時也選上他當頭號敵人,即將對他發難。小布希從當上美國總統那天起,就沒有感覺到孤獨和寂寞過,他比任何一位總統都忙碌,他的大名將隨著萬世而不朽。 【孫子兵法】 的第一章 <始計篇>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強而避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以一個居無定所又隱蔽性高的組織想挑戰世界超級強國,用兵之道須以「出奇制勝」為第一要義。首先要使敵人,在精神上、行動上陷於迷惘、困惑、無所適從的地步; 要達到此目的,自不宜用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更不應講倫常道德,因與我相對者,乃爭生死之敵人,故須運用權謀詭計,虛者實之,實者虛之,用而示之不用,能而示之不能等手段,使敵人六神無主、五內不安、行止失據,或使之失察無知,俾我「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而完成「奇襲」之功。 賓拉登巧妙地運用了【孫子兵法】裡的精義。他選了19名死士,其中15名來自他的母國-沙烏地阿拉伯, 這似乎是向沙國王室的親美政策致意。就在2001年9月11日早晨,賓精心策劃,發動了對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活動,使得美國人聞「賓拉登」而色變。賓摧毀的是美國國家認同標誌,在戰略方面達到了威嚇超級強國老百姓的心理,也設下了給予美國在經濟上全面打擊的陷阱。 「911」事件發生後,賓拉登被公認為當代國際恐怖組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同時,賓也被世界多數的國家唾罵; 他們指責賓屠殺無辜平民,認為這是恐怖行動而非聖戰。「春秋無義戰」,其實戰爭就是戰爭,就是搶奪,沒有美麗的言詞可裝飾。只是美國聰明巧妙地把「911事件」定性為「恐怖襲擊事件」,故意矮化對方是個恐怖組織,不視雙方是處於交戰的狀態; 日後可舉「反恐」堂堂正義的大旗,以博得國際的同情和認同,再暢行無阻地行所當行。 如果賓拉登的恐怖主義是濫殺無辜,高舉著反恐旗幟的美國同樣地到他國也不手軟。人們往往認為後者的行為情猶可原,但前者造成的無辜傷亡則罪不可赦。這是美國以一個受害者的身分,將包裝過的「悲情」行銷世界的一個非常厲害的手段。 想一想二戰時,發生於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本土夏威夷珍珠港後,到了 1945年7月,美國才研製出三枚原子彈。同年8月6日,美國迫不急待地在日本廣島市上空投下人類歷史上第一枚原子彈。三天後,又在長崎市上空投下第二枚原子彈。美國給了日本無情而毀滅性的打擊,終而導致日本無條件投降。有人譴責過美國不人道的行為嗎? 沒有,因為這是雙方你來我往交戰的行為。 既然雙方是處於交戰狀態,就沒有悲情和無辜,更無道理可講,雙方只有比拳頭的大小、力量的強弱。自二戰後,美國不停地在世界各地指點江山, 將「是否符合美國在全球的戰略利益」做其軍事行動的考量與依據,可謂樹敵甚多。可萬萬沒想到賓拉登會用突襲的戰術到它的本土施暴,弄得自己在國際上顏面盡失。 (三) 美國認定賓拉登是2001年「911」襲擊事件的幕後領導人,先後加碼到五千萬美元懸賞他的命,從此開始了賓拉登亡命天涯的不歸路。 當年10月7日,美、英組成聯軍侵入阿富汗境內,對蓋達組織和塔利班政權發動戰爭。美、英稱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賓拉登等蓋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的支援。然而,美國在全球各地撒下了無數的人力、物資、與金錢, 卻始終沒尋獲「九命怪貓」賓拉登。 我在美國待了二十幾年,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 美國媒體似乎存在著一種默契,它們很少報導國外的新聞,就是有也是做選擇性的點綴,所以美國人幾乎只關注自己國內的事,對國際上的事並不關心。基於所知有限,美國老百姓很容易被執政黨和政客們所誤導與操控。美國是一個高度的民主國家,一切依法治國。不管政客還是政治家,手中的權力都是靠人民的選票給的; 如果看走眼,選上了野心勃勃的政客,苦果就得全民來嚐了! 美國對阿富汗用兵後,聲言反恐只是開始,對一切「可能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將予以制裁。此外,小布希又在國會發表國情諮文時,特別指出北韓、伊朗和伊拉克是"邪惡軸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是假藉反恐為名(師出有名)、擴大對一些假想目標進行打擊。伊拉克顯然是首當其衝,終於登上了美國入侵的日程表上了。 美國在侵伊前,把自身放在道德至高點的位置,稱這場軍事行動是出自解放伊拉克人民的人道主義。小布希說:"這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帶給伊拉克人民民主和自由 "。這下子給了當初引狼入室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室一記悶棍,沙烏地阿拉伯可不是一個民主國家,這會兒終於有空去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人家下一塊垂涎欲滴的魚肉。基於此因,沙國王室對美國的疑慮加深,最後拒絕美國把沙國作為侵略伊拉克的南方基地。同時,北方土耳其也改變初衷,不允許美國使用其基地,美軍斷了從北方進攻的念頭,只能從南方的科威特出兵了。
看完這段影片後, 自然就明暸小布希政府為什麼要玩這場戰爭遊戲了! 倫斯斐 小布希 錢尼 有兩個非黨派的新聞組織(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 & Fund for Independence in Journalism) 於 2008-01-22 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小布希及白宮高官在「911」事件後,精心主導了一場文宣戰,該報告總共發表了935條關於伊拉克威脅美國安全的不實言論,藉以激起國內人民的仇恨與民氣,引導美國依據根本就不實的理由對伊拉克開戰。同時,國務卿鮑威爾還到聯合國做不實的證詞。 當時美國媒體就是小布希政府的共犯結構,它們不質疑攻打這個從來沒有威脅過美國、從來沒有襲擊過美國、也從來沒有謀殺過任何一個美國人的國家的意圖。現在回顧起來,實在很難相信當時的小布希政府竟能說服70%的美國民眾支持出兵入侵伊拉克。這不僅使人聯想到希特勒當時所犯的滔天大罪,也是在全德國人的允許與參與下肆意濫為。 布萊爾 與 英軍 同時,英國首相布萊爾,這位曾被前南非總統曼德拉譏諷為小布希的外交部長,亦被批評以「政治化妝師」的手法扭曲事實,誤導英國國民。 總之,美國總統小布希、英國首相布萊爾很順利地拿到本國國會授權出兵的通行證,開始調兵遣艦,集結海灣,準備發動一場等候多時的侵略戰爭。 當初與美、英一齊合作在伊拉克搞「禁飛區」的勾當,卻半途而去的法國最清楚美、英要採取行動了。2003年2月28日,聯合國安理會具有否決權的5個常任理事國中,美、英一個調,訴求對伊動武,而法、俄和中則要求繼續對伊核查,在聯合國框架內和平解決伊拉克危機。阿拉伯聯盟也一致反對美、英對伊拉克用兵,而在全世界各地,有數以千萬計的群眾舉行反戰示威,並強烈地譴責美、英兩國。 十年來,儘管聯合國特委會及國際原子能機構指出伊拉克已經「實質上棄械」,然而這並未使另有所謀的大國們就此罷手,國際制裁仍未停止。2003年初,當薩達姆察覺到美、英已經「圖窮匕見」時,趕忙出面否認伊拉克有違禁武器,並否認與蓋達組織有任何關係,並多番表示美國意圖攻伊,只是欲控制伊拉克及中東的石油。2007年,美國國防部解密的一份文檔表明薩達姆與「蓋達」無直接合作。美國前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在 其回憶錄中稱:「基於政治理由,他不方便承認眾所周知的事,出兵伊拉克是為了石油。」 「山雨欲來,風滿樓」,美、英攜手「入侵伊拉克」的決定已是板上釘釘子的事了,盡管聯合國還在爭議是否決議出兵。到了2003年3月中旬,美、英在海灣的陸、海、空部隊已集結了近30萬人,此次「打倒薩達姆」之戰所用武器則比海灣戰爭時更為先進。 美、英在聯合國的計謀不果,但是國內民氣可用,機不可失。2003年3月20日,美、英以欺騙的手段繞過聯合國,聯手侵略伊拉克,僅月餘,首都巴格達淪陷、薩達姆政權被瓦解。薩達姆逃亡半年後被美軍擄獲,於2006年被執行絞刑。當年老布希未能完成的「美」夢,在其子「敢犯天下之大不韙」下,輕鬆達成。 畢竟美國是個多元化且開放的國家,能容許人民持不同意見,表達自己的觀念和看法。「華氏 911」是美國人麥可摩爾於2004年執導的一部紀錄片,此片贏得法國坎城影展棕櫚獎,更成為美國影史上第一部榮登票房冠軍寶座的紀錄片。它是針對美國總統小布希在「911」事件後進行的反恐戰爭予以無情的批判。 麥可摩爾透過事實陳述、新聞片段以及訪談內容讓世人看到小布希和他的幕僚是如何處心積慮地利用「911」事件,在國內營造疑慮和恐懼的氣氛,然後再名正言順地藉機出兵侵略伊拉克。 「華氏911」最能引起共鳴的地方是對戰禍的批判; 戰爭帶給伊拉克人民的哀嚎,美國士兵對自己能否活著返鄉充滿著焦慮和期待。麥可摩爾以慈悲的心腸讓觀者去體會一群被派到他國、被指揮去屠殺他國人民者無奈的懺悔,及被侵略而遭迫害的倖存者無助的吶喊。讓你看到戰爭帶來的無情和絕望; 伊拉克無辜的平民在自己的焦土上死亡及受傷,美軍當中無辜的士兵也成批地死去。更甚者,凡是在伊拉克戰死的士兵,美國政府不允許記者拍攝他們的棺木被送回國。 然而,這些被送往伊拉克的美軍士兵們居然發現他們是野蠻的美國人,他們濫殺平民,摧毀…。記錄片裡有美軍士兵內心的表白,也有伊拉克老婦人在失去親友後,聲嘶力竭無助地哭喊著請「阿拉」拯救他們! 然而他們自己的神也無法出來解救這些可憐無辜的伊拉克老百姓。
美國是一個「人權至上」的國家,美國人自認為美國已經建立了一個保護「人權和民權」的法律制度。因為有較完善的法制保護人民,所以美國以此為傲,動不動就拿著自己的尺度當標準,指三道四地批評別的國家「人權差,需要改善」。有些是出於事實,你不能否定它, 可有些是出於不可告人的政治考量與盤算。 由於2003年沙烏地阿拉伯與美、英出兵侵略伊拉克的歩調不一致,在美國國務院公布的《2004年度國別人權報告》中,這位軍事盟友被批評 “沙國在虐待和侵犯人權方面的記錄仍然遠遠超過了取得的進步”。這與往年相比,壞的提升高於好的進展,沙國能不提高戒心麼! 2011年,在「國際人權日」會上,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曾在參議院為共和黨政府投下同意侵伊拉克票的民主黨參議員)表示,“同性戀權利也是人權”。 同年,美國國務院人權報告中提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國歧視同性戀。根据伊斯蘭教法,沙國完全禁止同性戀。美國有意把同性戀與人權掛上鉤,再去挑伊斯蘭世界的刺,這不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嗎! 這個當年親美最力、石油儲藏量最豐富的伊斯蘭國是不是已經在走鋼索了? 「911」之前,美國人瞭解的「恐怖攻擊」只發生在國外,「 911」之後,美國人才感覺到「恐怖攻擊」已經發生在國內,可能隨時隨地出現在身邊。因此,美國馬上成立了國土安全部,每年耗費鉅資防備賓拉登所率的「蓋達組織」在國內發動另一波恐怖襲擊事件,美國人民似乎生活在杯弓蛇影的氛圍裡。
「911」事件後的十年,美國大小災難不斷,是最沮喪失望的十年,美國人稱它為「失落的十年」。究竟後面還有沒有第二個或第三個失落的十年呢? 誰都說不準,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 不過,賓拉登當初說要藉「911恐怖襲擊事件」拖跨美國經濟,的確已經達到相當程度的效應。很多美國人常說:「因為賓拉登,美國從此變得不一樣。」。賓藉著「911」向世人顯示了美國脆弱性的另一個不同的面貌,並導致了美國的國家信心和國際地位迅速下降。另外,美國已失掉了國際上對它的尊重也是不爭的事實。 賓拉登和美國的戰爭與兩伊戰爭一樣,都是沒有贏家的戰爭; 可憐得是被牽扯進去、死去的無辜老百姓和雙邊參與戰爭的戰士。 「911事件」後,美國總統:小布希、副總統:錢尼、 英國首相:布萊爾,三位發動侵略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的國家決策者,他們都是基督徒。不管信甚麼教的人,都得禱告吧! 上帝絕對不會允許這仨人驅使自己國家的子弟兵去送死,更不會藉他們的手到伊斯蘭國去屠殺那兒的人民! 那麼這仨人每次在上帝面前都禱告些甚麼呢? 歷史很會捉弄人,1979年~1989 年與1991年~2001年,在阿富汗這個窮伊斯蘭教國先後上演了兩個十年的兩齣戲; 第一齣戲是賓拉登領著眾多兄弟們(幕後是美國教練指導團)抵抗蘇聯的入侵,結果是蘇聯潰敗而逃。第二齣戲是美國大軍入侵阿富汗,挑明了非得獵殺賓拉登不可。最後,賓拉登授首於巴基斯坦。賓拉登從容地周旋於兩大強國之間,毫無懼色。伊斯蘭世界裡出了個這麼樣的人物,以後很難會有第二個像賓拉登這種類型的人出現。 雖然美國的外魔已除,然而自己的心魔未除,中東仍是強凌弱的叢林世界。霸權能種下仇恨,自然也埋下報復和反抗的種子。仇恨的種子會随着西方大國持續的壓迫而瘋長。倫敦地鐵攻擊、馬德里火車站爆炸案,都提醒國際社會,除了美國外,或是親美、或是對伊斯蘭世界不友善的國家,都可能成為恐怖攻擊的目標。世人應該知道,在伊斯蘭世界裡,有成千上萬年輕人渴望犧牲,他們死的信念與世人生的信念一樣强烈。 美國人經常把「天佑美國(God bless America) 」 掛在嘴裡,如果有一天他們把它改為「天佑世人(God bless everyone in the world) 」,心量就會放寬,這個世界就會太平很多,死於不幸的平民百姓自然也就少了。 (謹以此文哀悼在2001年「911」事件、 阿富汗戰爭、1991年 ~ 2011年伊拉克死傷的所有平民與戰士)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