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想法>會左右命運。
2024/01/11 09:27:01瀏覽153|回應0|推薦21
★<想法>如同「機器的引擎」。
就算<汽車的體型>又大又帥氣,
「汽車的價值」也不會因此而決定。
不管車子再怎麼大、再怎麼帥氣,
如果<引擎>很小或者沒有<引擎>,
就絕對無法奔馳。

★車子是藉由<引擎>來發揮「力氣」的。
就像這樣,
人是藉由<如引擎般的人的精神和想法>
來產生力量、產生能力的。

★<想法>就是「引擎」。
對<人>而言,
引擎是指『想法、內心、精神』。
一切都左右於引擎的強度有多高。」
隨著<想法>,
可能會跑起來,也可能會飛起來。

★<核心地>是「腦」。
想法、精神和內心都是從<腦>中產生的。

★人在年輕時,
<想法>清晰、好奇心旺盛、想做的事很多,
而且看到什麼,腦就產生什麼反應。
不過,年紀越大,想法的力量就越減少,
所以好奇心也消失,覺得很疲憊,
結果腦就會受到其影響。
然而,年紀輕輕卻<目標模糊的人>,
想法一定也會模糊不清又脆弱。

★<肉>要「咀嚼」才有滋味,
<人生>要「生活」才有滋味,
<精神>則要「修造」才有滋味。

★人們也許會羨慕世上的英雄、吃得好過得好的人,
以及財產很多的人,
但卻鮮少有人會羨慕「精神」。

★<想法>就是「一切的核心」。
身體會隨著<想法>行動,
因此命運會改變。
環境和命運都會隨著<想法>徹底轉變。

★過人生時,會有多麼多的問題呢?
然而,就算有這些困難,
這些也都不是問題。
<是否好好思考>才是問題。

★人要將<精神>視為「生命」。
若<想法>出錯,
就會發生事故,甚至死亡。
開車時也是一樣,
若沒有振作精神來開,
瞬間就會發生事故。

★總是要振作精神才可以。
如果沒有振作<精神>,
就算買了很昂貴的物品,
也會在回程中遺落在其他地方。

★<想法>、<精神>、<內心>總是必須保持緊張。
意思是說,總是要觀察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內心去了哪裡。
如果問人們:「你現在在想什麼?」
幾乎沒有人在想好的東西,沒想什麼特別的。
若<想法>閒著,「身體」也會閒著,
所以不會有做完的事。

★<想法>會決定,
<想法>會左右行動。
<想法>就是「人生的能量」。
<想法>若閒著,
「身體」也會閒著而不會有所得。
因此,不能讓<想法>閒著。
命運左右於如何<思考>。

★<想法>就是「生命」。
<想法>就是「寶物」。
會按照<想法>而有所得。
若錯誤地<思考>,
就會進入其他世界。

★世界各國,
所有人的共通性就是「想法」。
比起<身體>,「想法」更相似。
不論是誰,若冷漠地對待他,
他就會感到失落;
不論是誰,若好好地對待他,
他就會感到開心。
不論哪個國家都一樣。

★<腦>是「一團神經」,
怎麼刺激就會怎麼感受。
「腦和神經」會隨著觀看、聆聽和行動而徹底改變。
<想法>一旦轉變,
在那樣的情況下僵化,就很難再恢復。

★<做到底>並不容易。
這是因為<想法>在過程中會徹底改變。
人會因為聽錯、認知錯誤、判斷錯誤
而讓<想法>徹底改變。
所以真的要好好地「判斷」才行。

★若錯誤地<思考>,甚至會死亡。
因此,做任何事情時,
都要仔細地看看自己的內心和想法。

★不要無條件說「好」,
而是要多想一次「自己是否想清楚了才行動」。
要學習<想法、內心、精神>是如何存在的。
若學習,就會成為「想法的達人」。

★<想法>會往「所思考的那個方向」持續思考。
若想到<想吃的東西>,
就會一直想著想吃的東西;
若想到<要穿的衣服>,
就會一直想著想穿的衣服。
<想法>會按照「所瞭解的」不斷思考。

★<做事時>也是一樣,
若全神貫注地做,
即使不費力也能做得很快。

★<想法、內心、精神>是從「腦神經」中產生的。
<腦神經>會按照所聽、所看、所學的來感受。
<感受>就是「自己的想法和內心」。
若拿掉<腦神經>,
「想法」和「內心」都會消失,
因此,會什麼都無法感受、無法去做。

★<腦>想什麼,
就會如同碰觸到實體般感受到什麼,
學什麼就會感受到什麼,然後下判斷。
因此,要好好學習,也要好好判斷才行。

★想法本身就是「實體」。
若<思考>,腦就會按照實際感受並思考的,
透過身體行動出來。
會按照所想的立刻做出來。
人們只會把<肉體>視為「實體」,
但<想法>本身就是「實體」。
據說若觀察殺人犯,
會發現他們的想法中都有「想殺人的想法」。
他們憑著那想法殺人。
一般人有時也會產生想殺人的想法。
就算沒有行動,
內心也已經變得像水咕嚕咕嚕沸騰那般。
因此,如果錯誤<思考>就會完蛋。
真的要好好<思考>才行。

★看<成功的人>會發現,
全都是因為好好「思考」而成功的。
若產生好的<想法>,
那就是內心的寶物。

★人會隨著自己如何思考,
如何下定決心而變得不同。
<想法>會左右命運。
因此要好好<思考>才行。
( 心情隨筆心靈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yt0915&aid=18023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