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14 00:51:35瀏覽16463|回應108|推薦1168 | |
童書The Whipping Boy, 作者是Sid Fleischman, 1986年初版。
中文可譯成替死鬼、代罪羔羊,或任人宰割之意。根據維基百科全書稱代罪羔羊又名“替罪羊”,原本指猶太教徒於贖罪日時,於儀式最後放逐到荒野或推下懸崖的羔羊,記載於舊約聖經利未記中。本書中的主角傑米的身份正是名符其實的代罪羔羊。
這本書英文用字頗艱深,但因為故事引人,還是值得閱讀。看了第一章便頗為驚異,原來不止華人溺愛孩子,西方早有此例。
這雖只是本童書,書名卻代表著一個時代意義。中古世紀至上的王權,老百姓只能任其與取與求。那個時代,百姓受君王控制,除了皇族,每個人都可以淪為是 whipping boy.
比較東西方,歷史的演變似乎都有些相似。從專政到民主。甚至戰袍、刀刃、古典的房社,人類演化過程都循著一定的模式。
傑米是一個可憐的孤兒,父親是卑下的捕鼠者,在地下水道與老鼠同居,縱然已夠不幸了,還被國王的人抓了,送到皇宮當王子的玩物,代罪羔羊,他的職務是The Whipping Boy,很新鮮的名詞。當王子Brat 犯錯該受罰時,因王子是不可被鞭打,傑米這Whipping Boy即被揪過來脫了褲子挨鞭打之苦。這是傑米的工作。
因為有這樣的人代為受罰,王子視犯錯為好玩,反正做錯了事,不僅不必受罰,還看著傑米挨打,久而久之,把摧殘傑米當成樂趣。故意犯錯好讓傑米受罰,以至於十幾歲了還不會認字寫字。反倒是傑米因陪讀時念了許多書,識了許多字,後來在王子厭棄皇宮生活要傑米陪著出逃時,一路上被歹徒當人質肉票,傑米反能代其寫求救信。而曾受過生活磨練的傑米更在危難中展現無比機智才讓愚頓的王子最後得以生還。
結局則是王子還是王子,whipping boy 還是whipping boy.那個年代人類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
沒有父母的小孩真的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因為弱小無助又沒有大人保護,生命如糞土。故事中最吸引我的一段是在一次國宴中,調皮的王子將一女客的假髮綁在椅把上,當客人起身與國王敬酒時,假髮便掉了下來,讓女客窘態盡露,國王震怒之餘竟當眾說:「把Whipping Boy叫來,打二十鞭。」於是在睡夢中的Whipping Boy傑米硬是莫名奇妙的被抽打了二十下。
一個不曾犯錯的人卻隨時等待被揪出來挨打,這真是一大心靈折磨。只因為自己的身體是無自主權的,受人擺佈。
曾聽聞巴西野孩子滿街都是,被殺被姦根本無人加以理會,世界上一日內就有萬名小孩因飢餓而死。雖不可思議卻是事實。
現今社會這種代罪羔羊也是處處可見,如賭徒將弱女推入火坑成為搖錢樹,欠債者或卡奴借高利貸成為債主的奴隸。收賄後成為送賄者要脅下的應聲蟲。移民者若因英語不好永遠受制於仲介業者玩弄於手掌上。當權派犯罪也常找其屬下頂罪。代他人受過者並非一相情願,常也迫於無耐。
時至今日民主時代,代罪羔羊還是存在,人生真的要步步小心,以免讓生命身體不小心成了不由自主的人。
現實生活中,也許有人心甘情願成為一個Whipping Boy. 譬如自願承受苦難,或有自虐者。但一般言,自由自在才是現代人真正追求的目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