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國共內戰史戰火浮生 多少辛酸
2009/09/16 15:24:04瀏覽2689|回應0|推薦14
文╱ 聯合報記者  洪肇君


這不是寫野火集充滿怒氣的龍應台,也不是當文化局長的龍應台,而是從她母親應美君艱辛來台過程,帶出國共戰爭時期不同少年的遭遇,有河南中學生瘂弦、親眼看到救命恩人在二二八被槍殺的蕭萬長、從台東到大陸打仗的卑南族人。不同地點,不同背景,命運都受戰爭改變。

一九四九年到今年正好一甲子,龍應台以旁觀者角度,悠悠談起憲兵隊長夫人應美君,帶著兩個傳令兵,獨自從杭州追到廣州,又在海南島上了運兵船抵達台灣,留下一個孩子在大陸不及攜出,而忠心耿耿的憲兵隊長龍槐文,踏上海島就無緣回家鄉。龍應台這三個字,就像台生、港生一樣,說明了她的出生地。

作者以獨特的筆觸、深入的觀察力,結合紀錄片團隊,寫下這一部國共戰爭滄桑史,由小人物訪談帶出時代的辛酸,文字洗練,敘事能力強,筆鋒有感情,令人讀到淚下不止。

除了對大陸遷台家庭的回顧,她也及於台灣老兵,訪談台東卑南鄉的兩位阿美族人,莫名其妙被騙上輪船,在上海打沒幾天仗,就從國軍成了解放軍,幾十年過去,兩老兵回卑南定居,當年全村廿人當兵,只剩他們兩人,而今,提到卑南鄉,大部分台灣人只知道張惠妹。

河南省五千名中學生,國共戰爭時組成聯合中學,隨政府南遷,隨遇而安,在廟宇廊下開課,後來跟部隊翻過十萬大山進入越南,五千人最後只剩數百人,在富國島難民營憑著一本古文觀止,也讀了三年書,這本古文觀止,六十年後送回大陸還給當年的所有人馬淑玲,校長臨終前,交代說「記得跟她說謝謝」。也就在這個難民營中,誕生一個後來的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

【2009-08-31/聯合報】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ur1949&aid=332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