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9/03 18:48:17瀏覽2516|回應4|推薦19 | |
![]() (邱劍英攝) 文╱天下編輯部 醞釀十年,行走萬里,閉關四百天,龍應台推出巨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重新凝視那個改變全球華人命運的年代,她以無名的人物為主角,以個人的情感和命運為主軸,完全顛覆六十年來兩岸以軍事史、政治史、國家領袖、宏大敘事為核心的敘述角度,是一本「你所不知道的一九四九」。 「我帶著深情寫這本書,」龍應台說,《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當初的寫作動機是,「我想用一個文學的方式,對我父母這一整代人,做一個致敬跟告別。」 原先只是以民國三十八年流離來台的兩百萬難民為主要研究對象,但是很快就發現,「我不可能不同時去瞭解,一九四九年,對那在地的六百萬人造成怎樣的衝擊,他們的情感痛處是什麼?」 進入六百萬在地人的歷史給龍應台帶來極大的震撼。原先很多對一九四九的認知和假設,被推翻了。她發現,不同族群心中藏著不同的記憶黑盒子,從來沒有對彼此打開過。六十年,「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身邊親愛的人,你痛在什麼地方?」 為了這本書,龍應台跑遍三大洋五大洲,蒐集第一手資料。昨天的新書記者會上,播放了幾段歷史見證者的訪談實錄。六位接受訪談的長輩,分別是: --新幾內亞(巴紐)拉包爾戰俘營倖存的游擊隊長李維恂 --參與接收台灣的七十軍成員林精武 --十二歲就成了「少年兵」的桑品載 --加入國軍轉而成為解放軍的台東卑南族陳清山與吳阿吉 --親身經歷濟南城破的盧雪芳 --因為身為日軍俘虜營監視員而在戰後被判刑十年的柯景星。 昨天親身到場的歷史見證者,還有特別自香港來台的中研院院士朱經武,他的父親從舊金山毅然決然回國從軍,和龍應台的父親在時代的大流離中有一段傳奇的邂逅。林百里少年時在香港長大,離亂中,華人的抑鬱和白人社會的優越造就了他力爭上游的決心,也凸顯了一九四九父輩人的心血付出。 內戰結束六十週年,大陸正在舉國動員,熱烈慶祝建國以及內戰中軍事的勝利。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卻在這個歷史的時刻說,軍事上的「失敗者」,卻在往後的六十年中,在台灣這個小島上逐漸建立起新的價值觀,遠離國家、領袖、集體、勝利的價值觀而邁向以個人幸福為主的「柔軟」的文明價值觀。在二零零九年完成這本書,龍應台說,「我,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她同時對「勝利者」發出提問: 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 戰爭,有「勝利者」嗎? 龍應台希望這本書能促進台灣內部的了解。她指出,外省人在一九四九年來到這個小島,和本省人共同生活,組成了命運共同體,彼此卻完全不知道對方的情感脈絡,不了解對方的創傷。將就著,湊合著,也努力著走了六十年。但是記憶的「黑盒子」,並沒有打開。「有些創傷,即使過了六十年,還是需要溫柔治療的。」她也希望這本書有助於大陸對台灣的了解。《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大陸版應該有個副題,就叫「你所不知道的台灣」。「想要作朋友,先得了解對方心靈最深的痛處。如果不在乎對方真正痛在哪裡,親近是很難的。」龍應台說。 這本書得到台灣和香港社會各方大量的支持,「有如神助,」龍應台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沒有朋友和社會的加持,這本書根本寫不成。」她說,「這是我們共同獻給父母長輩的一小束鮮花。」 ▼媒體茶會現場圖片故事: ![]() ▲媒體茶會一開始,先播放「目送一九四九──龍應台的探索」的影片剪輯,「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清朗的童音,帶出一條震撼人心的歷史長河。 ![]() ▲龍應台老師幾經周折,採訪到新幾內亞(巴紐)拉包爾戰俘營倖存的游擊隊長李維恂。李維恂老先生認為上天之所以讓他活到現在,就是要說出這段不為人知的慘烈歷史。 ![]() ▲父親的過世、母親的失憶,是龍應台動筆寫下《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時最大的遺憾。 ![]() ▲現場邀請到許多貴賓,以及書中出現和寫到的人物,他們都是那段顛沛流離的世代的見證者。 ![]() ▲作家桑品載,被強制徵召成為「少年兵」時,才12歲。 ![]() ▲現場媒體一字排開,據說超過13台攝影機。 ![]() ▲龍應台老師認為上個世代,許多人心中都有個無法言說的「黑盒子」,這些「隱忍不言的傷」,必須被正視、被撫慰,才能「入土為安」。 ![]() ▲「不管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其實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過去的歷史,因為不知道,所以不會體諒,」天下雜誌發行人,以《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發行者的身分致詞,強調探究這段歷史的重要性。 ![]() ▲「解放軍在那個年代也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來自對岸的記者,對於書中是否過於強調國軍的犧牲境遇提出疑問。面對這位記者的質疑,龍應台老師認為《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是試圖還給上個世代被犧牲者一個公道,無論是他是屬於國軍或是解放軍,他們「都是家鄉的子弟」。(邱劍英攝) 延伸閱讀: 目送1949,龍應台的探索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