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24 09:40:28瀏覽555|回應0|推薦1 | |
箴言 20:10,23 眾所皆知,麥當勞和可口可樂之類的公司,不讓系列產品掛名。因此麥當勞的旅館部門叫金拱門,而可口可樂的汽水部門叫雪碧。都是因為怕小心翼翼經營的副牌,還是可能一夕之間砸了主品牌的聲譽,因此,企業集團對於旗下的直屬部門又豈能掉以輕心呢?
在利潤的考量之中,是否考慮到消費者的福祉呢?
此次正義油品的餿油事件,反映了整個共犯結構中,大廠淪陷的窘境,領導品牌既握有市占率,也有過去的好形象,為何甘願自毀長城,這就牽涉到品牌經營的策略高度,一般中等的企業家,但求商品能賣,無難無災,鮮少想到除了獲利之外,應該擔負什麼社會責任。但是高瞻遠矚的企業家,常能察覺風向轉變,積極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即使短期、甚或中期都無利可圖。亞馬遜書店以每張訂單虧幾美分的代價,經營了數年,才讓書籍及百貨部門盈利。中間的過程,都在培養網路消費人口。後來網購企業都受惠於這些虧本養起來網購足。目前消費者已經鮮少只求吃飽,要求產品要無害健康,甚至開始走向有機養生,雖然這類事業可能需要投入大筆資金,或者靠著有機農法的農夫,接受契約耕作的補貼來生存。然而看似無利潤的路線,後面隱藏著大商機。 因此,當頂新這樣油品起家的公司,也開始學外國企業把生產外包,再掛上集團的名稱,等於把品牌經營置於極高風險,試想,若是微軟開始把作業系統外包給SOHO族接案,應該微軟倒閉倒數日期就不是比爾蓋茲講的14天後*,而是每天都可能會倒閉。集團的經營無心本業,盡往容易的房地產或金融操作下手,而那些長期又都是專業金融業者的強項,新項目既無起色,舊項目又無心經營,不如早早解散集團,把品牌賣給有心經營的業者,或許還能保住過往的利潤。 聖經早就教導世人,如果一個人拿假的砝碼來做生意,遲早會自食惡果的。衛生是食品業的基本要求,日本的雪印公司,曾經發生黃金葡萄球菌汙染事件,導致公司倒閉。基本的食品衛生沒做好,長年的品牌經營也就完了。頂新集團在大陸以康師傅打出名號,是個好的開始,然而到了礦泉水項目,就開始用粉劑沖泡,假冒真的礦泉水。在台灣買下味全公司後,也未積極開發新口味或新產品,簡言之,希望透過購併或持有股票,希望不用管理就可以賺資本利得,長期來看。這樣的概念,在控股公司層面來看或許是對的,然而諷刺的是,控股公司的設立者常常是基於規避反托辣斯法而設立的虛擬機構,真正的目的還是掌握與管理實體企業。也就是說,控股公司是手段,真正重要的常常是實體公司如何去利用控股公司才是重點。 這次的危機,教會消費者去分辨企業的體質與經營策略,也讓經營者體認到,真正的長遠之道,就是把消費者的福祉放在第一位,利潤和市占率,其實自然會反映出來。
*比爾蓋茲回答記者時,他說,微軟的科技只比對手領先14天,因此記者就寫下"微軟14天後倒閉"的聳動標題,不過前題是 "如果微軟從今天停止進步",這句就被斷章取義的省略了。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