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篆刻印紐藝術
2006/02/09 20:01:01瀏覽760|回應5|推薦13

神遇圓融——方寸之美的極致

    藝術是文化最高的禮讚,也是心靈物化的反撲。然而在補償心態下所營造的繁榮表象,又有粗糙不耐的遺憾。職是之故,唯有透過一段收藏市場的爬羅剔抉刮垢磨光的過程才能去蕪存菁,萃取出耐人玩味的成分,釋放出深厚濃郁的文化氣息。廖德良先生歷經四十年刻削鑿磨歲月,所勾勒的印鈕作品,無不散發出宮廷文物所特有的風韻神采。

    中國人對璽印幾千年來都抱持著極為敬慎的態度,它不但是個人信實的「分身」,同時更是封建時代用來旌表身份地位的產物。在歷史的千錘百鍊之下,便形成了世界獨有、義涵豐富的篆刻藝術。

    「印鈕」這個「鈕」字,在許慎《說文解字》就當「印鼻」解,也就是印章頂端。我們從漢代以前出土的璽印鈕式來判斷,這些圓印、穿帶印、四面印、五面印、六面印、子母印,不論是瓦鈕、橋鈕、鼻鈕、台鈕、覆斗鈕等,穿繩結綬,懸肘佩身,應該是它們的主要功用。後來更配合官制品秩的高下來賦予不同造型,作為門閥與功業的區別。

    印風既開,鈕式逐漸脫離傳統造型,大膽賦予個人創意,嘗試將前所未有的造型呈現在印鈕上,於是有流派之分。主張不同,風格自異,樸拙有之,細緻有之,有者典雅,有者俚俗;總在時空的洗禮下上演一幕幕起伏與盛衰,然後才會淘洗出不朽的驚世之絕響,平添文化美中的又一驚嘆號。

    根據學者的考證:中國早在晚商周初之際就有璽印的使用,其質地不外銅、玉、銀、骨、角、石、陶、金、鐵、木、牙、竹根、珊瑚、鎏金等。漢代璽印基本上以銅煉鐵鑄居多,在印面的表現上保留了秦代小篆的文字之美,線條靈活而不草率,疏密自如而不彆扭,規矩中帶質樸而不花俏,這是中國篆刻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由於紙張尚未發明,此時璽印是當作「封泥」用於簡牘之上的,俟後才使用以水和顏料調製的水印來鈐蓋於紙張之上,至於現今的印泥則是唐宋以後的產物。

    歷經了一千多年來到元末,在吳敬梓(17011754)筆下《儒林外史‧楔子》裡善畫荷花、梅花的浙江諸暨人王冕(12871359),以花乳石(青田石)治印;兩百年後,明代正德、嘉靖年間,蘇州人文彭文三橋(14981573)(文徵明之子)又以處州(浙江境內)燈光凍治印,開啟了石印風氣之先。

    後來篆刻藝術能發揚光大於有清一朝,端賴壽山石與刻家的相得益彰。當然我們不必臆測壽山石開採出來的確切年代,但早在宋代墓穴中就發現以壽山石雕製成的殉葬物品,可以想見其石質與刀感儼然已獲石匠的青睞,隨著日益興盛的篆刻風氣,壽山石很快就成了篆刻界的新寵。

    壽山石是一種開採自閩省福州市壽山鄉及月洋鄉的葉臘石。種類極為可觀,主要分為三大系統,即:高山、月洋與旗山;高山系,又分田石、山坑與水坑。田石以田黃為尚,水坑以坑頭洞、水晶洞為佳,山坑品目尤為眾多,以杜陵、善伯著稱;月洋系以芙蓉稱冠,總計壽山石類不下四百種。其中夙有「壽山三寶」美稱者為:田黃、芙蓉、杜陵,乃基於其「凝膩溫潤,佳石勝玉」的特質使然。

    其他像浙江昌化石、青田石亦極負盛名,雞血石以昌化價位遠勝巴林之上,所以也有:田黃、雞血、芙蓉為「印石三寶」的說法。晚近,在壽山石礦脈趨於枯竭之際,業者相繼推出了新的石材,質美量大,成為市場新寵,薛平南教授(1945—)逕以「新壽山三寶」稱之(新芙蓉、文洋、水坑);同時又在內蒙古開採出新的礦脈,名曰巴林石,亦不乏精品,頗受歡迎。

    這些作為璽印的材質,主要都是取自蘊藏在地下幾千萬年的礦脈,在近兩三百年才大量被發掘出來,其材質之精粹,品相之高絕處,載諸典籍;清代黃任《秋江集》有詩為證:「 神骨每凝秋澗水,精華多射暮山虹。愛他冰雪聰明極,何只靈犀一點通。」高兆《觀石錄》有道:「貴則荊山之璞、藍田之種,潔則梁園之雪、雁蕩之雲,溫柔則飛燕之膚、玉環之體,入手使人心蕩。」是書又載:湛一詣友人居陟廬觀石,方開篋,趨令掩櫝,笑曰:「 不敢久視,恐相思耳!」愛石成癡,堪稱一絕。前人盛讚:「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良有以也。

    這些滌憂去煩、玲瓏剔透的印石總是令人愛不釋手的,同時更兼具中國人「玩物養志」的理念,從而擷取其「溫潤如玉」的特性以涵泳君子之德。如果有出自行家的奏刀,其價值更添上了對碩學鴻儒的禮敬;輔之以印紐的襯托,使原本方正厚重的石材瞬間一股巍峨拔地而起,彷彿一尾蟠龍自石材中竄升出來。可想而知,這些靈動嬌美的印石在一兩百年前無疑是貴族的珍玩,絕佳的貢品,對一般百姓而言根本是無緣之物。

    進而言之,印鈕所呈現的藝術效果,實出於幾千年來「圖騰文化」的濃縮。打從遠古時期,這些反映在鼎彝禮器上的構圖,無一不是高度文明的產物,而印鈕更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將它立體化,使印材得到無與倫比的生命力。這樣的工藝成就,結合原先的印面篆刻藝術,乃成為極其珍貴的文化資產。因為印面所呈現的筆意、刀法、結構、學養,蘊含了豐富的高度美學,我們很難找出第二個能在方寸之間涵蓋五千年文化的精緻藝術。

    大陸自一九六六年起發動「文化大革命」,由於高舉「除四舊」的旗幟,十年下來為數不少的珍貴雕件由單幫客從香港帶來台灣,甚至與東瀛交易,往來十分熱絡,形成骨董交易空前繁榮的景象,也使廖德良目睹許多古鈕及骨董精品,耳濡目染,心領神會,眼界為之大開,見識到非常多的老石材,成為鑑定老刻工、舊石料的最佳訓練教材。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有云:「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廖德良即拜文革之賜,使其工藝立基於博觀,並在陳可駱、林天泉兩位前輩指點下,所以治鈕能兼容並蓄,汲取西門派與東門派之長。東門派講究雕工精巧,重視外觀;西門派追求拙趣盎然,捕捉神韻。廖德良面對傳統的保守風氣,勇於開創,以磅礡大氣冶二者為一爐。

    攻治印石首先應深諳鈕式「相石」之理,缺少這一道工序,再久的刻齡也是枉然。因為石工在礦脈開採的過程中,仍脫離不了使用炸藥的粗糙手法,同時還要面臨岩層壓力改變對新開採的石材所產生的變化,因此裂痕在所難免。上好的鈕工可以使罅隙避得自然而不牽強,線條流利生姿,倘再巧色的構圖經營穩當,便足以鏤瑕增勝,自成一絕。可見如何避罅隙,鑿沙隔,配巧色,添薄意,是鈕工必修的第一課。 

    其次鈕式的造型往往隨顧客所好,以為生物領域上有的都可以照單全收,爭奇鬥新,精巧卻不耐看。殊不知典雅莊重的取向才合於鈕式原則。所以我們觀察經廖德良入鈕的造型,或螭、或猊、或獾、或獬、或麟、或鳳、或獅、或鼉、或夔龍、或生肖,論其姿態,或盤、或跪、或蹲、或臥、或立、或坐、或躍、或搏,極富巧思,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心盪神馳,觸目有垂涎之想。 

    基本上,廖德良的鈕工大量運用了渾圓的線條,這是中華藝術美學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試觀太極拳的運掌,以及傳統戲劇的作功,便大量地採用畫圈的動作來展現肢體語言之美,圖騰藝術亦不外乎此。

    廖德良的印鈕藝術,已達爐火純青、變化裕如的境界,所以觀其作品,時而麗質天生,玲瓏可人;時而莊嚴剛勁,威儀驟生;彷彿如虎添翼,點石成金,允為空前絕後之鬼斧神工!此其一也。 

    尤其廖德良能夠精確地體認石雕與木雕在印鈕與擺件上風格的差異,更是使一刀大師在業界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廖德良在轉型上,充分掌握到木刻型制不一,可大可小;反觀印鈕佳材難覓,體積勢必小巧,表現於木刻上的無論是圓弧還是長條,均需濃縮擠壓在方寸之間的印鈕上,倘無豐厚的天份,實無法逾越此一鴻溝,此其二也。 

    其次,木刻視同擺件,側重欣賞,要求寫實逼真;而印鈕講究玩賞,與擺件大異其趨,因此寫意不能寫實,此其三也。 

    再者,印材為天然礦物,難免有瑕疵、有裂痕,如何避罅隙,剔砂隔,配巧色,鑿鏤空,使之自然渾成,巧奪天工,斷非三五載可成氣候,此其四也。

    綜合上述四點觀之,廖德良早年木刻刀工的深厚基礎,發揮了關鍵性的影響,所以在製鈕藝術的表現上游刃有餘,其精彩處正如趙孟頫1254—1322)所謂「獅子撲象,全力以赴」。一般作品不是失之於花俏不適合入鈕,便是造型、線條、色澤、姿態失之於牽強附會,而且把玩盤弄,容易刮手。

    尤有甚者,有些鈕工竟然無端斲損佳材以遷就寫實,本末倒置,令行家深感痛惜;這些都是工藝家標新立異,急於擺脫傳統的後遺症。讀者緣此,當可瞭解到印鈕的欣賞要領在於「凸顯質感之美、不求相像擬似」,便能明白何以大師作品率皆如古玉般渾樸圓融,極富巧思,使印材與鈕式相得益彰,就是因為廖德良深諳印石把玩的原則使然;一位石友曾有感而發地說:「觀一刀印鈕,有禪味,頓生清涼意。」洵為至論。

    對印材鑑定的精確,可以從廖德良先生畢生驚人的治鈕數量,得到最佳的證明。他閱石既多,每每可以一眼定奪。遇到難以辨認的類似石料,掂重或試刀之後,其軟硬鬆結、虛實優劣,無所遁形。看在廖德良眼裡,靈透而爽結的上好印材,必須具備:凝、結、細、膩、溫、潤六種好的特質,珍之惜之,萬萬不忍奏刀。然而佳石一旦落入庸匠之手,為迎合市場眼光,總免不了橫生斲損的下場,令行家痛惜,所以一枚好印,其鈕式是不容輕忽的。 

    猶記卅餘年前,張心白先生偕同張守積先生、王粹人先生,於大師新店寓所品相泰來原石優劣,擬以機具裁切,張公即興一句:「老廖,你就撩一刀吧!」於是大師「一刀」之名也就不脛而走。回顧大師一路行來,於今整整四十載,正好作為大師藝術生命輝煌的里程碑。

    日本一位社會學者曾經說過:「一家的寶物過了三代應該屬於國家,一國的文化過了三個世紀就應該屬於全世界」。我們姑且不論究竟有多少中國文化被日本學去了,但這樣的見解確有其獨到之處,廖德良先生的印鈕作品便是如此。如果你沒有看過,可能要感慨福薄,不過一旦見識過了,「曾經過眼」也就不枉此生。

  藝術是審美的饗宴,也是人類心靈共同的呼喚。《莊子》〈養生主〉篇描述庖丁解牛出神入化,「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廖德良紐藝之精當傳神,圓融無礙,可謂當之無愧。希望這一項精心策劃的廖德良印鈕巡禮,能帶給您耳目一新,別開生面的感受,從而珍惜每一分歷劫猶存的文化傳承。  

請您點閱《個人相簿》〈印紐奇珍〉參觀,謝謝!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laf&aid=172803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完美~
2006/02/10 22:17
 ^_^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呵~~改正啦
2006/02/10 20:44

對咩~對咩~

這樣讀來舒適多啦~~

字體在大些更完美呵~~



o.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精闢之文
2006/02/10 10:38

真是精彩又獨到的文章。

請問目前世面上除巴林石外,其他如夀山、青田之類還出產嗎?

因為我這幾年只在別人收藏或展場才看得到這些名石。

(甘脆您將背景拿掉,單純點看起來舒服)


敬祝所有好朋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發大財。

ceas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老師呀~
2006/02/10 08:41

把字體變粗吧~

不然看得有點吃力唷~~全反白文章後按那個大B~~

呵呵~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好長
2006/02/09 20:15

每行好長啊~~

有點看不習慣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