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20 60年前決定中國命運的的一場戰役(1)
2009/01/20 09:49:06瀏覽1453|回應0|推薦0

 

(今天本部落格的人氣正式突破2000人次,從1000-2000只花了7天的時間,比上次節省了一半,感謝大家的支持捧場!)

學期結束了,今天開始放寒假。每天來這裡關心報到的朋友,希望你滿載而歸!

很快就要過農曆新年了,祝大家新年快樂!即將來臨的牛年,歲次是「己丑」,而「天干地支」每滿60年就是一個新的輪迴(天干10,地支12,兩者的最小公倍數是60),60年前的這個己丑年,在中國的黃淮平原發生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中共的人民解放軍以60萬兵力打敗了國民黨的92萬部隊,此役等於決定了中國接下來60年的命運,國民黨在此一戰役中主力幾乎損失殆盡,再沒能力阻止共軍渡江南下,之後席捲了整個大陸,也決定了這60年以來隔海分治,國民黨偏安台灣的命運。此一戰役,大陸官方稱為「淮海戰役」,而台灣方面則稱做「徐蚌會戰」,最上方的圖片就是大陸所建立位於徐州市的「淮海戰役紀念館」。

(內容參考資料:維基百科--淮海戰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7%AE%E6%B5%B7%E6%88%98%E5%BD%B9&variant=zh-hant

要講到這場戰役之前,當然要必須先瞭解這場戰役的來龍去脈:

1948(民國37)年9月,共產黨的華東野戰軍攻下了山東省的省會濟南,接著準備乘勝追擊奪下徐州,而國民黨的軍隊也擔心徐州一旦失守,將使得首都南京以及經濟重鎮上海直接受到中共的威脅,因此雙方都在這塊地區投入大量的兵力,準備進行一場大會戰。


圖:淮海戰役發生的地點衛星空照圖,地圖取自Google Map。

中共投入的兵力包括由劉伯承、粟裕、鄧小平所率領的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為主,約60萬人,國民黨則以徐州的剿共總司令劉峙為主,投入戰役的包括杜聿明、黃百韜、邱清泉、李彌等部隊,約92萬人,單在兵力上而言,國民黨可以說是具有1.5比1的優勢,而且國民黨當時擁有美國援助,有飛機、有坦克,而共軍的重裝備並不多,且只有陸軍,國民黨在裝備上與共軍相比,也佔了優勢。

但打仗並不一定是人多的那邊就會贏,歷史上有太多「以少勝多」的例子:最著名的是三國時代的「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不足十萬,靠著周瑜與諸葛亮的智謀將百萬曹軍燒得精光,還有就是東晉的肥水之戰,東晉的謝安率八萬精兵打敗前秦苻堅的八十萬人。影響戰爭的因素,除了「兵力」外,「士氣」與「民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當時的國軍雖然在兵力上較多,但士氣十分低落。抗日戰爭勝利後,多數人心厭戰,而1947年孟良箇一役,號稱國民黨的「王牌部隊」,最精銳的74師在孟良箇被共軍全殲,驍勇善戰的師長張靈甫殉職,更使得國軍的士氣為之重挫。東北戰局的逆轉使得共軍聲勢日益壯大,之後國共交手,國軍總是勝少敗多。而國民黨戰後在內政上對經濟問題處理不當,物價飛漲,人民怨聲載道;當時的共產黨以「土地改革」為名義來做號召,吸引大多數農工無產階級的支持,反觀國民黨只掌握了社會的上流階級與大都市,在民心的向背上,不可諱言的也是居於下風。

(連載中,未完待續...)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hgi01&aid=257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