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22 11:32:23瀏覽365|回應3|推薦10 | |
為什麼它能打敗「斷背山」拿下最佳影片。
在還沒看過兩部電影之前基於對李安導演的支持,還有媒體與論的一面倒支持斷背山、衝擊效應好像一直在操作選票(送DVD、辦演講….),很自然的會認為這是一件不公平的事,電影的好壞應該評選的是電影本身的品質,怎麼會讓外在因素給決定了呢?在替李安導演拿下個人小金人高興的同時,也替電影團隊感到惋惜。
看完「衝擊效應」之後,就真正覺得本片會拿下最佳影片實在是實至名歸,如果看到本文的朋友跟我之前一樣只聽過片名而沒有看過內容的話,建議你可以看看,也知道為什麼會讓大部分的人跟預測都落空的原因,其實撇除調愛國心態的支持的話,我們平心而論,結果早就出現了。
先從電影以外的談起,奧斯卡是美國的電影獎項,代表的是美國文化與精神,最佳電影也是就是該年度最好的電影,看的人會覺得我寫這些彷彿多此一舉,但這正是一切的關鍵所在,講同性戀情誼的斷背山,和關切美國國家問題-種族歧視的衝擊效應相比,格局太小,縱然「斷」片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勇於挑戰美國代表精神的牛仔文化,拍出了一部兼具話題與內涵的同志電影,但是,衝擊效應不只談到了種族歧視,他涵括的社會問題從文化、階級、社會對立、認知上的誤解、到各個不同階層的問題,它提出來的不是曖昧的情感糾葛,而是赤裸裸、血淋淋,會發生在生活週遭的社會問題。
「衝」片的劇本真的是寫的很棒,它和稍早前我提過的一年之初一樣,都是採取多線式的劇情平行發展,卻又符合了好萊塢一般傳統的三幕式劇本,開頭---36小時前(人物掙扎與困難)---36小時後---結尾,片中平行的故事與人物,藉著彼此不經意的相互碰撞,撞擊出些微火花,再藉著互相接觸,形成一片不得不凝視的火網,人物之間的深度不只顯現在自己本身角色面臨的困難,也有在社會環境下形成的刻板印象,黑人白人,恐怖攻擊後的陰影,好警察與壞警察,這還不是最精采的部分,難能可貴的是,它一直在顛覆、考驗你的價值觀。
在片中不斷隱然存在的對立,從車禍後開始一連串像鞭炮一樣的爆開,先是從男女的處世態度不同拉開序幕,很快的帶入了拉丁疫與亞洲間的口角,然後黑人警探走出車門,隨著紛落的雪花埋下了伏筆,很快的從恐怖攻擊的陰影(歧視、砸店、誤解)到美國氾濫的槍枝問題,搶劫、性騷擾、種族歧視、健保問題……藉著劇中人物遇到的困難和瓶頸,我們平行地觀察角色的選擇,也判斷出好人、壞人,(而美國的民眾是否也不斷的在腦中印證著生活週遭的種種真實經驗),然後心裡期待著,壞人的收場,好人的結局。
在捲入選舉、利益、親情的元素之後,平行的片段開始相交、糾纏,然後模糊觀眾的價值觀,這個警察是個壞胚子,卻也是孝順的孩子,救了她一命,也知道為什麼他會有有色眼光,另外一個則是造成衝突的另一個起點,本來是救人一命看似正義的好警察,再那個他,不過是個為了謀生飽受辛苦、半生心血毀於一旦的老頭,卻成了槍殺小女孩的兇手,那個她是好人,一視同仁的公平對待,卻在車禍中口出穢言的貶低其他人,他是偷車搶劫的小嘍囉,他是滿身刺青一再搬家的鎖匠……他們都是會讓你感動、懷疑、不捨的在電影裡存在著。
我寫的感想一向少提劇情,因此若有看不懂的部分或是讓你感興趣的地方,請千萬不要放棄那一時的心動,快去租來看吧!
最後的結局,是開放式的,也是令人安慰的,在佩服人物安排巧思的同時,遠在台灣的我也被劇中的情節衝擊著,片中老闆娘一邊擦著被破壞塗鴉的牆壁,一邊不解的問著女兒,「阿拉伯人?我們是波斯人,怎麼會被認做阿拉伯人呢?」心中唸書不多的我卻獨自OS著,不同嗎?原來不同阿?……我能明白為什麼外國人認不出東方人,也能理解為什麼他們的辨識中,對於台灣和大陸的主要認知是來自於衝突,如果有哪一天我在美國被指著鼻子罵大圈仔,害他們沒工作etc,心中一定也百感交集。
以前曾懷疑為什麼美國的電影總是一再出現種族歧視的議題,為什麼硬是要往傷口灑鹽呢?現在我才明白那是一種道德勇氣,有些傷痕我們不敢看,不敢碰,所以轉頭,所以迴避,但是有些人敢於提出來討論,讓更多人願意正視、重視,然後改變,類似的情形有機會發生在我們週遭嗎?我相信有也持續在進行,但是像蘇建和的死囚案、廢除小型學校的教育問題,兩岸間的對立與衝突、陳總統的槍擊真相,近期的紅潮、失業與外籍新娘的現象,何時能有符合時代潮流又立即性可以發人深思的作品,來探討跟我們最密切的那些故事,我想可能還是有一大段路得走,但是值得期待的,是近期國片的曙光。
單車上路、一年之初、心靈之歌、六號出口(怎麼剛好都4個字….),請大家記得支持。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