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跟我一樣,喜歡看戰爭歷史和故事的話,應該會發現這世界上,北方與南方的戰爭,絕大部分都是北方獲勝。極少數是由南方主動向北方進攻,而有全面性獲勝的案例。此外,不管是否為同一國家或經貿區塊,多數地區的北方也比南方富有(視地理位置)。
不過要先強調,這種南北差異不是絕對;此外,這個論述更完整一點講,應該要說高緯度地區要比低緯度地區富有、強盛。更嚴格一點講,南、北半球之高緯度地區強過低緯度地區。
首先,要試著解釋這現象,用一個道理是不通的。人類文明在進步,解釋各時期差異的因素也不盡相同。不過不管用何種觀點來看,都跟"地球"造就的環境有關。基本上將人類文明演進概分為:1.語言、文字~工業革命前;2.工業革命至二次大戰;3.二次大戰~今後等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寫歷史的時代
人類的生產力非常有限,當時的人類並不像現在,有可靠的氣象預報、育種技術、灌溉設施、化學肥料和自動化生產器具。除了農業,漁業、牧業也都相當不穩定,牲畜因疾病、天候死亡,漁業更是要看天出航;而這類食品的保存技術,也是經過長時間慢慢發展而成。所以簡單來說,該時期人類最大危機是糧食問題。
乾旱、暴雨不分東西南北都有可能發生,但是溫暖適合作物生長的環境,無庸置疑的答案就是南方。馬斯洛需求理論指出,最底層需求為生理需求,當底層需求被滿足後,才會往次層級發展。處在一個高缺糧危機的群體,為了維持該群體發展、穩定,勢必產生掠奪其他群體、或向食物豐足地區遷徙的"動機"。北方生活的風險性高於南方,於是產生了從北向南影響的動機;而南方缺乏向北影響的動機。
另外開頭還補了語言和文字這兩因素。人類不同一般動物,就在於我們有語言(據說一些動物也有溝通的語言形式,所以加上文字)和文字能夠傳承下一代。一次次的動機產生不斷的行為,累積出經驗,於是北方人向南侵占已成習性。長久下來,南方人聽聞北方人,感覺就是強悍、掠奪;北方人想到南方人,直覺就是肥羊、豐饒。若這類關係屬於島嶼形式,不像陸地那樣互動更頻繁,那南方更容易有北方人為惡魔等傳說出現,無形讓心理更生畏懼。而這階段衍伸出來的"歷史情結",更是目前許多即使同一國家,卻為南北有著極大差異的成因。
至於雙方優劣勢有空在戰爭篇補足,一般而言北方艱困生活環境較易讓人有粗壯體廓;北方產馬條件也優於南方(南方產牛),在機動性決定一切的時代,騎兵殺傷力和機動性遠勝步兵。況且,想填飽肚子餓的企圖心不亞於守護家園的決心。
第二時期-變革的時代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生產力過剩,資本大量累積在工業化地區,產生消費行為;也開始產生貧富差距。18、19時期生產原料多為農產品(如紡織業棉花)或礦類(煤礦、鐵礦)。首先先談工業之母的煤礦。如果稍有注意世界主要煤田分布,應該會發現這些大煤田都集中在緯度較高地區,例如不列顛中部、德國魯爾、美國阿帕拉契一帶、中國河北與東北,煤礦對工業發展有推波益處。鋼鐵工業、紡織業、食品等輕工業都需要人力、技術、資本,各個工業區(城市)不可能專精每項產品生產,每個地區會依自己生產上的稟賦條件,生產同價值鏈體系中的成品、半成品;或者不同價值鏈其它產品。於是原物料運輸業、資金流動的金融業也都開始成形。當產業愈多,則提供勞動機會也越多,故工業地區相當容易吸引外來人口移入,逐漸開始都市化。這些工業化都市彼此之間靠運輸和貿易、金融業互動緊密,於是又等於形成經濟區塊。
另一種原物料-農產品,依時期不同也是能提供龐大利潤。農產品可半加工,形成地區化的輕工業,不過此類輕工業靠個體、家族形式較多。或是,藉由相對的生產稟賦條件,若此地適合生產農作物(或經濟作物),則大量生產,再將該農作物運往工業地區進行加工。從氣候條件看,糧食作物在溫帶也能生產,而經濟作物(棉、茶、香料、咖啡等等)則越靠南方生產越有利。雖然北方條件較差,糧食收穫量低於南方,但南方產經濟作物的優勢和利益都較高,結果北方仍農作物仍以糧食為主,而南方以經濟作物為大宗,這就是所謂相對利益法則。經濟作物又需要加工,前面提到工業區多緊靠北方煤產區,於是北主重工業、南主農業、輕工業開始區分。
PS:仍有許多例外,要視地理因素。例如伊比利半島、索馬利亞北部、新加坡、南越、中國東南沿海是陸地向外突出,因此具有貿易(海盜)優勢;但未必有工業優勢。
這種劃分用來描述美國南北戰爭也應該OK。說南北戰爭是要解放黑奴,這我真的不相信。戰爭的理由極大多數都是為了經濟利益上的糾葛或矛盾,呼喊的口號都只是藉口。當經濟型態出現不同,兩方人民的生活習慣、政商意識都會不同。輕則貿易糾紛,重則引爆戰爭。工業化程度高地區,人民集中於城市,受教育和生活水準一般都會比農業型態高。運輸頻繁,交通運輸現代化程度也高。具有鋼鐵等工業基礎,發展軍事工業障礙也相對低,要擴充軍備相當容易。因此北方在經濟、軍事上,都勝過南方;甚至在勞動人口也未必輸給南方。
第三時期-互動、全球化的時代
一個大量生產、大量消費、資本掛帥的時代。傳統陸路運輸不能滿足各地貿易需求,藉由海上貿易才能滿足原物料和能源上的需求。海權和能源是這時候各國的命脈,二次大戰英國雖然被壓著打,但因為有海軍(和空軍)才不至於海峽優勢喪失;日本也是因為有龐大海軍維繫能源運補,才能使美軍作戰格外艱辛。工業革命的能源靠煤礦,當今的能源為石油、天然氣和核能,這些能源輸送主要還是靠海運,因為產地不侷限在陸地上。若要說未來國家優勢,資本、技術、能源和海權等四個發展,是必須掌握住的。
資本:已於第二時期累積
技術:目前開發中國家能發展的方向,不過需要資本
能源:天然資源、海洋資源(如甲烷冰),或是靠技術研發綠能源,但研發又要靠資本
海權:海岸線與經濟實力(=軍力)展現
目前的時代與其說南北差異,倒不如說沿海與內陸有其差異,沿海有利貿易、原物料進出口和轉運,若內陸段沒有航運連結外海,則經濟發展受限停滯。再從沿海分布來看,北方沿海似乎還是比南方沿海要富裕。這類影響可能承接上述時期歷史因素,另外則可能為南方移民向北移入,拉低平均產值。從一、二時期歷史上的分析,約略能夠知道南方以傳統產業為主,生產和生活水準不如北方。人總是想過更好的生活(需求理論中,至少生理需求已能滿足),不論合法、非法移民會往經濟好的地區遷入。移民可能帶給當地社會問題,但勞動性移民能夠彌補原有居民不想從事產業活動的缺額,例如高勞力行業、基本民生服務業。它降低了相關行業的薪資給付,避免通膨的危機,但也可能降低了GDP帳面的數字。而且移民也不完全參與合法勞務,當非法犯罪事件充斥時,會造成產業出走導致地區經濟衰退。
結果我們看到EU北歐國家比歐陸北方國家GDP高,歐陸北方又比地中海沿岸GDP高;比利時北部比南部富裕;義大利北部比南部有錢;歐盟當然又比非洲聯盟要有錢多了;北美比拉美富裕;這世界北方國家比南方國家富裕。也因為生產條件不同,熱帶國家出口經濟作物等自然資源比例相當大,卻也容易患了荷蘭病(Dutch Disease),既使國家出口有剩餘,但一般國民無法享受到其利益,還是落得貧困一途。
以上為從這三個時代觀點來探討,不代表沒有其它觀點和角度。也不是所有國家或地區一定都是北富南貧。~
Life is Like a Boat